(山東省萊州市畜牧獸醫站,山東萊州 261400)
影響豬場嚴重的豬病種類中,以傳染性疾病的危害最大。而且,近幾年,更是每年都有更新的傳染病持續增長。比如:副嗜血桿菌病、高致病藍耳病、豬增生性腸炎等等,對豬場的危害更是日趨嚴重。
傳統疫病流行的非典型化,如原來在我國較多豬場出現的豬肺疫、豬丹毒、豬氣喘病、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及豬偽狂犬病、豬流行性乙型腦炎、豬鏈球菌病、豬瘟等,隨著科技的進步免疫預防用生物制品的大范圍應用,在某種程度上,對疫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隨著我國規模化養殖場或養殖公司的不斷增多,養豬的單位群體數量也在不斷增大,畜禽及產品流通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加速,重復免疫或盲目免疫及抗體監測手段和監測方法與群體規模不相適應的矛盾凸顯出來,加上動物保健藥品中大量復方制劑的普及使用等等,結果導致豬群中原有臨床典型癥狀逐漸消失,不具有典型癥狀,為此給診斷帶來了困難。
在各種豬病的流行調查中,現在的豬病流行,多數呈混合感染的態勢。過往單一感染病例,已經是越來越少。以病毒性疾病為例,現在多數為一種或兩種病毒病原共存,甚至是幾種病原混合感染的結果,應提高我們的警惕。
生豬養殖戶,為避免生豬流行病的大規模發生,帶來重大經濟損失,所以大部分養豬生產者在飼養豬的整個過程中都大量施用抗生素類藥物,意圖達到用藥物控制預防。但是往往適得其反,抗生素類藥物食用過多后,許多細菌產生了抗藥性,一旦細菌性疾病發生后,對病原作藥物敏感性試驗時,無藥可選。所以生產中出現了不論單純使用哪一種抗生素或抗生素均無效或效果不明顯的現象,藥物治療成本高,但治愈率卻很低,最終直接或間接地降低了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
重視生豬疫病檢測,逐步加大檢測范圍,做好豬病應急管理工作。像是生豬交易市場、大小養殖戶主、生豬屠宰場、跨區(境)調運生豬等等,都應列入疾病檢測范圍之內。此外,近期有重大疾病流行的豬場、種豬場,都要作為重點檢測對象。采用多種檢測方法,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觀察、病原學檢測等等,確保疾病檢測監控的高效。
對重點疾病的流行,應提前做好接種防疫工作。比如:高致病豬藍耳病,今后應作為重點防疫對象。所有生豬均應接種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苗,通過頸部皮下或肌肉注射,防疫效果不錯。一般情況下,仔豬35日齡,母源抗體基本起不到保護仔豬的目的。由此,建議35日齡接種豬瘟脾淋苗1次,待到65日齡接種第二次。接種防疫期間,疫苗質量影響接種效果較明顯。為此,選擇的接種疫苗,務必經合法渠道獲得,禁止擅自買賣、出售疫苗的情況出現。同時,能根據流行病情況,選擇到位的接種疫苗。結合抽樣調查,做好免疫檔案記錄,落實嚴格的免疫注射監理監督機制,為接種到位疫苗提供重要保障。此外,在豬病防疫期間,某些季節會常發流行某種疾病,比如:副傷寒、鏈球菌病等等,為最常見的季節流行病,務必能根據流行情況對癥用藥,做好接種防疫工作,確保在第一時間控制住類似病癥。同時,及時查明傳染源,調查傳染渠道,通過多種措施遏制病害的大面積擴散和蔓延。
仔豬階段的生長發育情況,是衡量豬場養殖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某種程度上來講,仔豬長勢情況的好壞,尤其斷奶時的成活率及窩重,直接關系到今后的育成效率。為此,應加強仔豬的養護管理。剛初生仔豬,務必早食初乳。而且,要確保在6小時內,能吃足夠的初乳,以獲得高水平的母源抗體,能降低一些常見多發病的感染。
著重提升豬場管理水平,是降低各類豬病感染的關鍵所在。由此,注意健全生物安全體系,規范養殖管理,規劃布局生豬養殖場,完善場內消毒設施,注意喂料營養調配,推廣人性化管理制度,通過多層防護措施的落實,很好控制呼吸道病原體的內侵,而創造適宜的養豬環境,有效增加養豬的經濟效益。同時,注意營造豬場適宜的養殖環境。其一,凈化舍內空氣,改善舍內通風,確保空氣流通。其二,注意衛生管理,定期清掃圈舍,確保清潔干燥,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同時,更應根據生豬養殖的實際情況,適時做好豬場的消毒防疫工作。尤其是冬季,保溫和通風,必須要協調得當。既要確保舍內適宜溫度,同時,又要加強通風。另外,根據生豬生長階段,能合理調配飼料,滿足其營養需求,增強生豬抗病體質,增強自身外界抗干擾能力。
[1] 馮梅.農村生豬防疫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8):193.
[2] 馬瑞卿.生豬養殖中的疾病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16,12(4):130-130.
[3] 科技.越來越多上市公司扎堆生豬養殖業[J].今日畜牧獸醫,20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