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局十三陵防疫站,北京 102200)
該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有:采食量低,消化不良,排稀便和料便,整齊度低,生長發育遲緩等。而且,肉雞機體免疫受到抑制,也利于感染其他各種疾病進而發生并發癥。發病較輕的肉雞群通常表現為比較容易發生驚群等現象;發病較重的肉雞群則表現在精神不佳、容易發生腿軟和癱瘓;肉雞羽毛也表現出松亂、無光澤現象;同時發生拉痢、排灰色或黃綠色糞便,之后逐漸消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夏秋季嚴重,易感雞群傳播快,非易感雞群水平傳播差,存在誘因發病嚴重。
1.1.1 霉菌毒素:由于當前種植、飼料加工、養殖環境、氣候等原因,一些飼料原料如玉米、麩皮、餅粕等很容易被霉菌感染,而產生大量霉菌毒素。黃曲霉毒素、T-2 毒素和嘔吐毒素等霉菌毒素嚴重超出限定標準,由于霉菌毒素對肌胃角質膜具有腐蝕作用,故能夠引起肉雞肌胃糜爛,也可造成腺胃黏膜和羽毛上皮的壞死。比如,黃曲霉毒素對肉雞的主要影響是致腫瘤、免疫抑制、致突變和致畸。影響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臟,可引起肝臟出血、肝臟脂肪變性、膽管增生等。
1.1.2 飼料中高含量的生物胺:肉雞攝入高含量生物胺飼料后,其毒性對肉雞群有很大害處。有研究標明,肉雞飼料中存在的高含量生物胺對雞群特性的有很大影響,可使肉雞群發生食欲降低、飼料轉化率降低等。因為生物胺類有很多種如組胺、酪胺、腐胺、苯乙胺、尸胺等,其中最重要且毒性最大的是組胺和酪胺。這些生物胺是蛋白質代謝過程中氨基酸脫羧后的降解產物,超量的生物胺除了引起肉雞胃酸分泌過剩,進而誘發腺胃潰瘍、肌胃糜爛,最后這些生物胺在肉雞體內可轉化為尿酸鹽,進而導致肉雞的腎臟由于尿酸鹽沉積而導致腫脹現象。
1.1.3 飼料中高含量硫酸銅:通常情況下,肉雞養殖業者常在飼料中加入500 g/t的作為生長促進劑或抑真菌劑。但當養殖業者發現飼料受到霉菌嚴重污染時,硫酸銅飼料添加量提高到1kg/t,但問題是高濃度的硫酸銅對肉雞胃腸黏膜會有很強烈的刺激作用,會導致肉雞食道下部和嗉囊發生凝固性壞死,嚴重時導致肌胃糜爛,進而引起肉雞中毒等嚴重后果。
1.2.1 腺病毒樣病毒:腺病毒樣病毒可使肉雞腺胃和肌胃發生病變現象,臨床表現為:腺上皮變性,腺導管上皮增生,淋巴細胞浸潤,腺胃腫大等。
1.2.2 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的變異株感染肉雞后,肉雞表現為消瘦,腺胃壁增厚,腺胃黏膜有出血和潰瘍,腺胃腫大如球狀。
1.2.3 其他還有一些能通過垂直傳染的病毒性疾病,比如傳染性貧血病毒、呼腸孤病毒的感染、禽網狀內皮增殖癥病毒等感染都均可以導致腺胃的腫脹、出血。
飼料營養的缺乏、高密度或者肉雞舍空氣條件惡劣等均可導致慢性呼吸道疾病頻發也容易導致肉雞腺胃肌胃炎的發生。
(1)腺胃病變及厭食:腺胃潰瘍,內有膠質樣物質,肌胃潰瘍嚴重。所分泌的胃腸激素(Ghrelin)分泌減少,該激素參與促進攝食中樞興奮,從而使得發病雞群厭食現象比例升高。
(2)腹瀉與飼料便:腺胃和肌胃的病變使得肉雞不能正常行使正常的消化功能,從而導致進入后端消化道的食糜不能充分消化與吸收,進而表現為腹瀉、過料現象。雞只拉特別稀的飼料便,叨料現象嚴重,地面上有很多叨下來的大粒飼料。
(3)肉雞運動失調:由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不能很好消化與吸收,使得肉雞群在發病早期容易出現低血糖綜合征,通常表現為運動失調、休克乃至猝死等。
(4)霉菌毒素可導致肝臟脂肪變性、硬化等,致使膽鹽、膽汁酸的合成和分泌減少,脂肪和各種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減少,致使病雞容易發生維生素 A、D、E等的缺乏癥。比如因股關節骺端軟骨骨質疏松易發生骨折甚至癱瘓,維生素E缺乏導致腦軟化、液化,臨床上肉雞表現為頭頸顫抖等。
(5)肉雞機體內合成代謝減弱、分解代謝增強,病雞表現為逐漸消瘦。雞群整體精神狀態差,嚴重大小不均,吃料慢,采食量低,發病雞只長勢特別差。
(1)在飼料中添加高效脫霉劑(如艾可肥去霉益生素,每噸飼料添加量1kg),禁止使用發霉變質飼料。
(2)避免使用劣質蛋白飼料。
(3)搞好料槽、水槽衛生消毒工作,避免使用易發霉變質的墊料。
(4)全群雞飲水艾可美天然殺菌劑(1:1000倍稀釋),每天飲用12h,連用5~7d。
(5)在飲水中添加艾可肥維他,每1t水添加200ml,連用5~7d。
(1)嚴格控制和檢測種雞群:避免垂直傳播疾病,尤其是從國外引進的雞種。對肉種雞群要凈化傳染性貧血等重要的垂直感染病原。
(2)提高飼料中維生素E、C的添加比例。
(3)發病肉雞雞群也可以使用部分保肝護腎藥物進行治療,如有需要可以配合抗生素藥物,以防止細菌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