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高密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山東高密 261500)
豬藍耳病屬常見的免疫抑制病,近些年,藍耳病單一病例逐年減少,多數呈混合感染的態勢。調查的混合感染癥中,與豬瘟、圓環病毒病的感染概率最大。
豬藍耳病與豬瘟,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沉郁、不食、高熱、減食、便秘腹瀉交替發生、流淚、背臀、腹下藍紫、散布出血斑點、觸摸尖叫、淋巴結明顯腫痛、后肢無力、妊娠豬繁殖阻礙等。通過對病死豬解剖檢驗可知,豬是死于出血性脾梗死,通過對病原檢驗可知,病豬均為PRRS抗體陽性,通過取病死豬扁桃體做豬瘟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可知,病死豬都為豬瘟陽性。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將豬病確診為豬藍耳病與豬瘟混染癥。
豬藍耳病與圓環病毒病,妊娠母豬曾經出現很多的流產,斷乳的仔豬出現氣喘、腹瀉、神經癥狀,在采用氧氟沙星、解熱劑以及卡那霉素治療后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病仔豬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高熱,怕冷堆積,耳尖、臀尾、皮膚藍紫、眼瞼水腫、喘咳、消瘦、精神不佳、昏迷,間歇性或者連續性腹瀉等。通過對病死仔豬的解剖檢驗可知,仔豬的淋巴結腫大較為明顯,暗紅或者灰白,多汁外翻;脾頭腫大、彌散性出血;腎灰紅、腎上腺腫大、皮質部壞死等。取病死豬的腎、脾、扁桃體和肝,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來對抗體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豬藍耳病抗體和圓環病毒抗體為陽性,而豬瘟抗體為陰性。對上述病料進行細菌檢驗和培養發現并沒見細菌,由此可以確診為藍耳病與豬圓環病毒混染癥。
兩者藍耳病混染癥除了上述講到的這兩種外,主要還包括了藍耳病與偽狂犬病混染癥、藍耳病與傳染性胸膜肺炎混染癥、藍耳病與附紅細胞體混染癥、藍耳病、豬瘟和副豬嗜血桿菌病混染癥、藍耳病、副傷寒、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病混染癥等。當出現病死豬時,要通過對其臨床表現癥狀進行仔細分析,然后對病死豬進行解剖檢驗和病原的檢查,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對病死豬進行確診。
不斷完善養殖管理制度,尤其重視日糧的營養搭配,避免有霉菌毒素污染。不斷細化豬場各養殖豬群的管理,重視能繁母豬和仔豬的管理。防控各類不良應激,降低不良刺激對豬體的影響。
搞好此病防疫檢疫工作,屠宰加工廠、生豬交易市場等等,檢疫監管不能有任何疏忽。條件允許的豬場,定期組織抗體監測,做好防控各類傳染病的準備。
堅持自繁自養,培育健康種群。謹慎引種,嚴格檢疫。需引種時,確保種源地健康。引進種源,隔離飼喂,確保無病患后,方可混入大群飼喂。
增強養豬戶防病意識,樹立“防重于治”的防病理念。注意清滅場內蚊蟲,及時處理病死豬,嚴格無公害處理。
搞好接種防疫工作,增強豬群抗病體質。接種易用進口苗,早先做好抗體監測。對陽性豬場,易用弱毒苗接種。而陰性豬場,易用滅活苗接種。豬藍耳病流行地區養豬場(戶)的繁殖母豬、妊娠母豬、種公豬、仔豬、后備豬均需用豬藍耳病滅活疫苗或豬藍耳弱毒疫苗(7~10日齡仔豬注射一次,150日齡后備豬一次,母豬和種公豬每隔6個月注苗一次)。并根據當地常發疫病,按照免疫程序,有針對性地做好豬瘟、口蹄疫、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圓環病毒病、流行性腹瀉、等疫苗免疫,以免發生豬藍耳病與其他豬病混染癥。
經確診為藍耳病混染病,應立即封鎖整個豬場,對豬場徹底嚴格消毒。特殊情況下,對所有豬只逐只測溫、觀察,及時剔除患病豬群。確診為健康豬群,改善飼喂管理,及時接種疫苗,增強豬群抗病體質。病情較嚴重的病豬,淘汰不用。檢疫顯陽性母豬和仔豬,立即隔離單獨飼喂,禁止留作種用,并能根據病情變化及時對癥用藥。
流產胎兒、殘留胎衣、病死畜、相關污染物等等,務必集中堆積,深埋或無公害化處理。對被污染的場地,制定嚴格消毒制度。確診為高致病性藍耳病,同群中有大批量豬只死亡,應對全群進行捕殺。同時,作無公害處理,徹底消毒,清滅傳染疫源,避免此病的擴散和蔓延。
此外,豬藍耳病為典型的免疫抑制病,可造成繁殖障礙。由此,確診為豬藍耳病感染,自體免疫力注定會下降,無形中增加感染其他細菌和病毒的可能。由此,確診的感染病例,務必要快速診斷,快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而造成混染病的發生。
豬藍耳病為典型的免疫抑制病,一旦有感染病例出現,自體免疫抗病體質大大降低,而誘發感染其他細菌病和病毒病的可能。由此,一旦確診為豬藍耳病感染,務必及時隔離診治,避免延緩治療時機,而造成混合感染癥的出現。
從危害程度來開,此混合感染癥造成經濟損失甚為慘重。重視此病的防控,應注意增強養豬戶防病意識,樹立“防重于治”的防病理念。注意改善喂料管理,配比全價日糧以滿足其生長發育需求。堅持自繁自養,培育健康種群。同時,不能忽視接種工作的重要性。而一旦發現疑似病例,應立即封鎖整個豬場,對豬場徹底嚴格消毒,控制此病的擴散和蔓延。
[1] 張培田.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病因和防控方法[J].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7):68.
[2] 佚名.豬場藍耳病的防控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J].北方牧業,2017,(16):16.
[3] 馮梅.生豬藍耳病的流行病學與治療[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