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肺部侵襲性真菌感染(IFI)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IFI早期診斷比較困難,一方面因為真菌感染早期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臨床常用培養鑒定方法難以滿足早期、快速診斷要求。一旦發生IFI,病人預后差,死亡率高,故對該病早期診斷極其重要[1]。本研究旨在探討聯合檢測血清1- 3- β- D葡聚糖(BG)、血清C- 反應蛋白(CRP)及白細胞(WBC)計數在早期鑒別診治IFI老年病人中的臨床價值。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溪山醫院收治的IFI老年病人59例為試驗組,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為(8.1±1.3)分,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齡60~78歲,平均(68.4±4.5)歲;選取同期南溪山醫院收治的非真菌性肺炎老年病人61例為對照組,CPIS為(7.9±1.5)分,其中男31例,女30例,年齡60~80歲,平均(69.7±5.1)歲,病原體包括細菌、支原體、寄生蟲、立克次體等。
1.2 診斷標準 IFI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過敏所致的支氣管肺部真菌感染,臨床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二種類型。原發性IFI是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無臨床癥狀的肺部真菌感染,而繼發性IFI是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損的肺部真菌感染,后者在臨床上較常見[2]。
1.3 病例資料收集及治療方案 記錄人口學、基礎疾病、病例入選24 h內有無感染性休克。在病例入選24 h內(基線)及治療結束時進行肺部影像學檢查,抽血進行BG、CRP、WBC及肝、腎功能等血液學檢查,留取病人痰液(呼吸道分泌物),對痰液進行真菌培養與涂片,記錄各項實驗室數據,其中WBC分類計數以中性粒細胞百分率>70%為陽性[3]。本研究為非干預研究,疑似真菌感染者在第一時間給予經驗性抗感染治療,藥物選擇參照《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及流行病學調查[4],初次療效評價后根據臨床反應或藥敏試驗結果進行調整。研究期間懷疑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時需要完善檢查并調整治療。
1.4 實驗室檢測方法
1.4.1 呼吸道分泌物采集:采用支氣管吸引物,有條件病人采用纖維支氣管鏡進行操作,取出痰液,分成3份,1份用于檢測BG(免疫比色法),1份用于真菌培養,1份用于痰液真菌涂片檢查。
1.4.2 靜脈血采集:抽取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2管各2 ml,一管為普通管,不加任何抗凝劑,用于檢測血清BG和血清CRP(免疫比濁法);另一管為EDTA抗凝管,用于全血WBC計數(電阻抗法及流式細胞術)。
1.4.3 儀器與試劑:采用Roche 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羅氏公司)、金山川比濁分析儀(北京金山川生物公司)、Sysmex XE50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白洋低速離心機(河北白洋離心機廠);G試驗試劑盒購自北京金山川公司、CRP試劑盒購自北京利德曼生物生化技術公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2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陽性率)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血清BG、CRP、WBC計數治療前后比較 試驗組BG水平在治療前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治療結束時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CRP、WBC計數水平在治療前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時試驗組CRP、WBC計數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IFI老年病人分離菌株的比較 試驗組共培養出真菌前三位的是白色念珠假絲酵母菌29例、光滑假絲酵母菌18例、熱帶假絲酵母菌7例。不同菌株感染老年病人治療前各項檢測指標比較,血清BG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CRP以及WBC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2組血清BG、CRP、WBC計數在入選時、治療結束時的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2 IFI老年病人治療前不同菌株各項檢測指標比較
2.3 治療前血清BG診斷IFI的ROC曲線分析 確定治療前血清BG的臨界值為63.9 pg/ml,其診斷靈敏度為87.7%,特異度為93.1%,其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932。
BG普遍存在于除結合菌和隱球菌外的其他真菌細胞壁中,占真菌細胞壁成分50%以上,是真菌特有成分,尤其以酵母樣真菌含量最高,細菌、人和動物基本不含該成分[5]。進入人體血液或深部組織的真菌,經吞噬、消化等處理后 BG可從真菌細胞壁中釋放到血液,從而導致血液中的 BG含量增高[6], BG在真菌感染中的作用,可能與內毒素在革蘭陰性桿菌感染中的作用類似,可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并被迅速清除。當真菌減少時,機體免疫系統將其迅速清除,而在淺部真菌感染時則無類似現象[7]。CRP是一個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因子,在各種感染性疾病以及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升高,因此單獨檢測血清CRP水平對明確感染以及何種病原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
本研究顯示2組血清BG水平含量在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BG是早期鑒別是否真菌感染的較好指標,而2組血清CRP水平在入選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CRP不能用于早期鑒別是否為真菌、細菌感染。本研究顯示入選時血清BG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確定入選時血清BG的臨界值為63.9 pg/mL,其診斷靈敏度為87.7%,特異度為93.1%,ROC曲線AUC為0.932。
綜上所述,血清BG在早期鑒別診斷IFI老年病人診治中有較好的靈敏度和特異度,且聯合檢測血清BG、CRP、WBC計數在早期鑒別診治IFI老年病人中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1] 劉正印,盛瑞媛,李旭麗,等. 院內真菌感染149例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03,83(5):399- 402.
[2] Ostrosky- Zeichner L, Alexander BD, Kett DH, el at. Multicenter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1- 3)- β- D- glucan assay as an aid to diagnosis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humans[J]. Clin Infect Dis, 2005, 41(5):654- 659.
[3] 王羽,叢玉隆. 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三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132- 135.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1999, 22(4):201.
[5] 李天義,湯春梅,肖海浩,等. 肺曲菌球患者血(1,3)- β- D葡聚糖檢測結果分析[J]. 廣東醫學,2015, 36(2):254- 255.
[6] 胡錫浩,許小敏,舒晉峰,等. ROC曲線評價(1,3)- β- D葡聚糖檢測對ICU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價值[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 25(20):4647- 4649.
[7] Yoshida M, Roth RJ, Grunfeld C, el at. Soluble (1- 3)- beta- D- glucan purified from Candida albicans: biological effect and distribution in blood and organs in rabbits[J]. Lab Clin Med, 1996, 128(1):102- 114.
[8] 陳飛. C- 反應蛋白聯合降鈣素原檢測鑒別肺部感染病原體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學創新, 2012, 9(12):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