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貴陽 550001)
“互聯網+”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是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通過“互聯網+”將大數據應用與工傷保險高度融合,在為參保群體提供便利服務的同時,獲取和挖掘更多有利于業務方面的信息,為工傷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撐。
眾所周知,工傷保險參保僅限在職職工,發生工傷且享受待遇的人數較少,但與之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較多,且較為復雜。從各項業務辦理來說,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以及一系列待遇的賠償流程較為繁瑣,社會公眾對業務辦理的知曉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依法行政的深入推進,以及《行政訴訟法》的修訂實施,工傷保險業務辦理方面承擔的法律責任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亟待將大數據應用與工傷保險業務深度融合,即基于互聯網架構,依托大數據應用手段,從工傷保險參保、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賠付等方面加快信息系統建設,以信息技術手段推出面向社會的公共服務模式,在向社會宣傳工傷保險政策的同時,減少和避免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各種社會矛盾,讓參保群體和享受待遇的工傷職工有更多的獲得感,為良好的社會勞動關系打下堅實基礎。
貴州省工傷保險省級統籌于2014年7月正式實施,統一了全省工傷保險信息系統,實現了同級橫向認定、鑒定、經辦業務的信息共享,縱向省、市、縣三級管理的互聯互通。各級經辦機構產生的業務數據和用人單位上報的基礎數據通過網絡聚合,初步形成了全省的工傷保險業務大數據,對全省工傷保險工作的提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隨著工作的進一步推進,一些特殊性行業難以擴面,比如建筑項目建筑工人實名制參加工傷保險。由于建筑項目的工人更換頻繁,建筑項目參加工傷保險難以推動,為此,貴州省推進建筑行業參加工傷保險應用了動態實名制管理系統。該系統采集數據終端基于人臉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采集和認證的數據通過網絡上傳到業務系統,有效避免流動性大的用人單位需配備專人負責報送變更人員資料,可實現一次登記,多地上工,大大減輕了參保單位的工作量。此舉在提高建筑業工傷保險參保率的同時,有效解決用人單位對建筑工人登記信息、考勤信息的全面記錄,從而保證發生勞動糾紛、工傷事故時有據可依,進一步保障建筑工人的工傷保險權益。
業務數據的聚合管理,加強了業務數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有效性。一是地區間實現了信息互通,不同區域職業病人員在全省的流動問題得到解決,有效預防和控制職業病騙保行為。二是實現了與協議醫療機構、康復機構和輔助器具配置機構的結算,有效解決了參保人員就醫等“墊資”和“跑腿”的問題。三是工傷醫療費用的分級式審核,工傷“三目錄”(藥品、醫用材料、醫療服務設施)數據庫的有效應用,精細化管理有效控制了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增長。2014年至2016年,在全省工傷待遇享受人員增多和待遇水平提高的情況下,全省待遇支出增長了4.87%,但工傷醫療待遇費用從42772萬元減少至24102萬元,其占基金總支出的比例由37%下降到20%。
通過建筑業參加工傷保險動態實名制管理系統,給予我們很多啟示。以貴州為例,在全省工傷保險數據大集中的基礎上,不僅讓業務數據在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待遇賠付方面流動、加工,還可以將數據應用通過網絡終端面向到社會,參保群體在查看、上報數據的同時,有關的業務數據也在協議醫療機構、康復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間流動。服務模式的多樣性及互動性,對參保群體進行有效的業務引導,通過業務預約方式,為參保群體提供服務便利,同時減少和避免資源的不平衡匹配問題(見圖1)。

圖1 工傷保險業務大數據應用體系架構圖
在基于互聯網服務和數據高度聚合的模式上,以數據資源為核心,將數據庫、軟件應用及網絡終端(計算機、手機APP、數據采集等設備)合為整體,重新聚焦服務質量鏈,對工傷保險業務有關的數據進行整合、挖掘和分析應用,向社會推出多樣化的服務模式,讓社會公眾廣泛參與,使社會公眾既是服務的受益者,也是服務的貢獻者。
工傷保險業務系統分為生產區、交換區和宏觀決策區。生產區是數據中心的基礎,主要包括社會保障基本業務數據庫,主要支持業務經辦;交換區的作用是集中備份業務資源數據庫中的結果性數據,支持數據共享和查詢服務;宏觀決策區主要包括社會保險原始數據、監測分析數據、常規統計報表、抽樣和典型調查數據、模型計算結果數據等,其作用是支持宏觀決策。
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發生著深刻改變,特別是互聯網普及的當今社會,人們對信息的獲取需求越來越高。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將工傷保險業務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向信息技術手段要效率,是工傷保險業務發展的主要舉措。貴州省在這方面作了有限的嘗試,但效果明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筆者認為,充分利用網絡手段,以信息化技術讓工傷保險業務數據聯動起來,以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結合的形式向用戶提供需求信息,形成業務系統的智能化、精準化,是工傷保險業務辦理的理想目標。

圖2 工傷保險業務大數據應用網絡拓撲圖
對用人單位或職工來說,可通過互聯網終端獲取信息資訊(業務政策、經辦流程、協議機構等信息),申請和辦理各項業務;對工傷保險業務來說,通過信息手段優化資源配置,提供優質服務,提高工作效能。
網絡的互聯互通,業務數據的聚合和開放讓參保群體和服務機構都能及時掌握所需的信息,為供需各方提供精準的服務,徹底解決供需不平衡矛盾。
通過與政府各部門和企業的數據交換,開展數據分析和預警,實現智能化監督管理,對于防范工傷認定中的調查取證、職業病的診斷,以及工傷醫療等過程中詐騙工傷保險基金行為有著積極作用。
隨著業務數據的增長,通過不同部門海量數據的聚合性分析評判,可為工傷保險制度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撐(見圖2)。
政策是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信息技術是政策落地的有力抓手。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工傷保險業務大數據綜合挖掘、分析,可為工傷保險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精準的決策參考,提高工傷保險業務經辦工作效能與服務質量,為參保群體提供更精準的服務,有力助推我國社會保險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Z].2015.
[2]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 著;盛楊燕,周濤 譯.大數據時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