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越
2017年伊始,國內各大財經媒體忽然鋪天蓋地的宣傳中國移動支付技術,“中國移動支付世界領先”“中國移動支付震驚歐美”“關于移動支付,美國需向中國取經”等標題忽然上了新聞報紙的頭版頭條。
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時,又有點懵:前兩年還經常說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怎突然就超越美國世界領先了?
仔細一看內容,原來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中常用的兩大應用:微信和支付寶幫了忙,由于綁定銀行卡后可以直接在手機應用里面對面轉賬、掃碼支付,商場可以用,超市可以用,出租車可以用,甚至路邊攤都可以掃碼轉賬了。漸漸地,人們開始習慣出門不帶錢包,不帶手機。海歸們驚訝的發現原本出國是為了學先進技術的,回國后反倒落伍了,國外還得帶著厚厚的卡包錢包,國內手機一掃就可以把錢付嘍。
話說回來,先進的移動支付技術,似乎和銀行的關系并不太大。據多家統計機構統計,目前在中國,67%的付款是通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來完成的,剩下的中有22%使用銀行片支付,也就是為我們熟悉的銀行卡轉賬或者POS刷卡支付,身下的10.9%使用現金支付。最后的0.1%絕大部分是現在時髦的產物——手機NFC芯片支付。我們經常聽到到基本沒怎么使用的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Mi Pay以及包括我們農行信用幣在內各大銀行今年才剛剛上線的虛擬卡云閃付業務都屬于NFC支付。
這種支付手段用著也很方便,刷下手機就可以了,看上去與支付寶微信支付區別不大,但本質上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NFC芯片支付有著幾乎致命的限制因素——成本過高。在客戶端,用戶需要一部裝有NFC支付芯片的高端手機是基礎條件,其次是不同品牌的NFC手機所支持的銀行也各不相同,最后在付款時,收款方還需要一部支持NFC付款的POS終端。過高的硬件成本極大的限制了NFC支付的發展,2016年中國手機品牌市場占有率第2的OPPO和第4的vivo至今仍然沒有一款支持NFC付款的手機。就和微軟的WP手機操作系統一樣,NFC技術也同樣不被業界看好。
各大銀行也意識到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差距,于是乂在今年大力推廣掌上銀行面對面付款業務,力求做到支付寶微信能做到的事,銀行掌銀都能做到??雌饋硎菧蕚浜煤椭Ц秾毼⑿艙屖袌龅淖藨B了。但其實成功的可能性基本為零。首先銀行并不是在支付寶微信之后的第三家開展類似業務的單位,作為完全的互聯網公司,百度錢包在時間上并沒有落后支付寶微信太多,但在長時間的經營后,百度錢包的占有率連0.1%都沒有,沒有產品依托和用戶習慣是其失敗的關鍵點,這點上我們的掌銀也有同樣的限制因素。且時過境遷,2013年我就曾
經提出過開發虛擬信用片業務,到了如今的2017年,市場的蛋糕早己被瓜分完畢,繼續投入也激不起多少漣満。再有,各家銀行的APP軟件依然自能綁定自家銀行卡,登陸不便捷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使用率的提升。
冃前整個銀行業的困惑是,本該是上游行業的銀行,卻被支付寶微信這樣的下游客戶扼住了咽喉搶走了飯碗。且似乎并沒有什么很好的辦法。
事實上我覺得銀行業應該轉變思路,第三方平臺本質上依舊是銀行的客戶,而不是將之視之為競爭對手。而銀行,作為國家的經濟支柱型行業,存在不可替代的先天優勢。
去年早有新聞傳出,國家及人行正在招收電子貨幣相關的人才,從國家的層面在開始研究實用性的電子貨幣,不同于支付寶微信以及銀行卡這類可以提取現金等價轉換的電子貨幣。國家層面的需求是實物現金的完全替代品,最終將要徹底淘汰紙幣硬幣這類傳統貨幣。這就決定了電子貨幣的研究是國家戰略安全高度的重大事件,這也決定了國家電子貨幣絕不可能依靠支付寶微信這種多方投資家族背景的企業來推廣。
而銀行不一樣,尤其是國家完全掌控的中農工建四大行,必定會被委以重任的。
電子貨幣的研制發行,是人民銀行的事,但是電子貨幣的推廣是需要媒介的,就好像身上的錢多了,需要用錢包來裝一樣,電子貨幣的推廣必然會需要一個載體。它可以是一張傳,但乂不同于普通的卡,支付便捷和資金安全是移動支付時代最基礎的要求。和傳統電子貨幣不同的是,需要有排他性,極有可能需要與傳統現金貨幣做割離,逐漸提高與傳統貨幣交換的代價,最終徹底淘汰用了幾千年的紙幣硬幣。
國家對電子貨幣是有剛性需求的,一來可以跳躍式的擺脫社會對于大面額貨幣的需求,二來電子貨幣本質上就是數據,而數據都是可以記錄的,所有將每一筆資金的變動查根溯源,這就可以對電信詐騙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再有所有交易都有據可查了,國家頭疼的逃稅避稅問題自然也會得到有效的解決。
作為國家的商業銀行,應該對國家透露出的訊息具有敏感性和一定的先瞻性。國家電子貨幣的發行推廣必然是各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事,但究竟是需求出現才開始研究上線新產品,還是提早研究提早上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例如農行今年推廣的信用幣業務,幾乎在同一天中農工建交五大行都推出了自己的虛擬信用傳業務,而且網絡上京東白條,螞蟻花唄都己經上線一兩年之久,宣傳著實是鋪天蓋地,但同質化產品過多,對年輕客戶幾乎沒有吸引力。
另一個相反的例子,蘋果手機登陸中國之初,在iphone銷量冠絕全球之余,App Store的業績顯得非常尷
尬,平均每部iphone的App Store消費金額不足1元人民幣。而后App Store適時推出了“APP1元購”計劃,將大量優質但價格昂貴的軟件降價為1元,等消費量逐漸上升后,再慢慢恢復原價。猛地一看恢復原價后,消費金額應該會再度下降。但實際情況是“APP1元購”計劃很好的培養了中國年輕消費群的正版軟件消費觀念,目前App Store中國區的收入反而在iphone國內銷量逐年下滑的情況下成為了新的業績支撐點。
客戶的消費習慣是可以依靠產品去培養的。再如農行的蘇通信用卡業務,在他行紛紛退出這一“不賺錢”的業務時,農行以9折通行費為賣點,短期內即吸引到大量客戶,甚至出現了先銷他行蘇通卡再辦農行信用侉的情況。事實上蘇通卡業務并不會不賺錢,絕大多數客戶也并不會僅僅將蘇通卡當做過路費打折奸來使用。先是1、2筆的其他消費,時間長久了,客戶形成正常的消費習慣,用片量自然也就上來了。
獨一無二,再加上適當的方式方法培養客戶的使用觀念,這樣的產品才有基礎的競爭優勢。不能為目標而推產品,而應該圍繞目標來設計產品,用產品來吸引客戶。未來的電子貨幣,如能做到先入為主,圍繞電子貨幣的特性設計適合的產品,讓客戶心中樹立起“農行電子貨幣=國家電子貨幣”的觀念,那么離成功也就不遠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