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帥
自人類社會步入現代后,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觀念的變化,都在加速運轉中。尤其是全球化時代到來后,幾乎所有國家都被卷入了現代性的急速賽道里,自1978年后,中國融入世界的速度和效率全面提升。2018年的中國,不僅面對由西方主導的現代性的邀請與挑戰,也面對日益復雜的國情和亟需凝聚改革共識的社會。
?中國人講究“逢十紀念”,今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有關北京奧運會激動人心的記憶也有10年了。而且,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也只有兩年時間了。時代的宏大命題要求我們前進步子更快一些,改革力度更大一些,可謂“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回應時代命題,既需要有宏大敘事的視野,又要有個人敘事的關照。當下,正如上期封面報道所言,“中央政府開始主動進行外部性介入,將導致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產業格局和市場機制在2018年發生深刻變化”。將之前被分散的資源重新聚合起來,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將再次分配的資源用于精準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等需要加強的領域,讓改革的福利惠及更多群體。?
在過去的幾年里,人們對黨和國家的廉政建設成績有目共睹,反腐重拳打擊了既得利益集團,強化了中央的權威,也促進了法治社會的建設。更重要的是,執政黨日益贏取民心,重聚時代共識,并為之后的各項改革事業鋪平道路。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明確的未來:社會公平和正義日益彰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日益清晰。
即使從個人視角上看,對時間的緊迫感,以及由此生發的激情和焦慮同樣存在。城市化進程仍在加快,傳統的鄉土社會和基層社會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大量年輕人從農村進入城市,或從三四線城市進入一二線城市,在尋找夢想的同時不斷提升生命的質量和強度。青年應該有定義時代的激情,而不是被前進的潮流所拋棄,但沒人能否認,他們面對的現實壓力并不比前輩少。
一邊是“詩與遠方”式的粉紅色幻夢,一邊是就業、買房、立業乃至婚戀等多重難題,也難怪一些90后成了“佛系青年”,或者早早進入了“中年焦慮”。網絡文化和輿論場上仍然浮躁喧嘩,但也充滿各種變數,“中產焦慮”從輿論情緒向日常生活蔓延,甚至讓一些所謂的“預備中產”的年輕人備感困惑。不過,諸多事實都證明年輕人更具思想和實踐上的活力,他們拒絕被標簽化,但他們始終保有開放和多元的姿態,“強國一代”正在從理論設想變成可觸的現實。
其實,不只是90后,對于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期盼和努力,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其中,見證并推動著時代洪流奔騰前行。中國的現代性敘事既有民族復興的傳統邏輯,也有社會發展階段不斷提升的線性邏輯。兩種邏輯共同構成了當下的激流和深淵,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吸引著我們不斷燃燒才華、追逐夢想。
—評《南風窗》第1期《2018,時間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