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研發強國轉型,持有美國專利數量猛增
美《彭博商業周刊》1月10日
行業數據顯示,在不到10年里,中國企業持有的美國專利數量增長近9倍。這是中國從硅谷的工廠向研發強國轉型的戰略正在取得成功的又一個跡象。
美國專利調查機構商業專利數據庫發布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企業共獲得11241項美國專利,較2016年增長28%。這使得中國(不含臺灣地區)首次躋身前五大美國專利獲得者,僅次于美國、日本、韓國和德國。
美國斯特恩-凱斯勒-戈德斯坦-福克斯律師事務所常駐華盛頓的律師菲瑟斯通說,這些專利申請者既有尋求轉型的大企業,也有初創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技術領域,“它們想在美國發售產品,在美國開設當地銷售網點,它們希望變得更有競爭力”。
專利是一個國家或企業創新能力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專利能在競爭市場中為企業提供保護。在美國獲得專利后,中國企業就能在世界最大市場銷售它們自己的產品。近10年來,中國政府一直把鼓勵創新作為優先任務。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30萬件,超過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之和。但商業專利數據庫的數據顯示,中國持有的美國專利數量與其他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美國專利商標局去年批準了32萬件專利,中國企業占比僅為3.5%。
但商業專利數據庫高級分析師拉里·卡迪說:“中國正在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成長。”近年來,一度主要為外國企業組裝產品的中國電子產品制造商開始研發自有技術和自有品牌產品。京東方、華為和華星光電等中國企業2017年都進入了商業專利數據庫全球專利排行榜50強。
專利領域最大的領域是高科技—數字數據處理和傳輸、半導體和無線通訊。快速增長的領域包括3d處理、機器學習和無人機,中國企業一直在這些領域進行投資。
懷舊情緒會成為美國政治的武器嗎?
英《新政治家》1月5日
在美國政治中,回憶已經成為了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回憶可以用來安撫、鼓勵和動員。特朗普就是美國民族主義懷舊情緒的受益者,對他的許多支持者來說,“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喚起了50年代的國家,那時候黑人還沒有因反對種族歧視、爭取自由和平等權力而斗爭。2018年將會是一個回憶滿滿的年份,這一年距離北越“春節攻勢”“布拉格之春”“巴黎騷亂”剛好50周年了,有一些里程碑在政治上是良性的,但有一些則可能成為政治上的武器。例如,今年4月是馬丁·路德·金遇刺50周年,這將點燃美國無休止的種族對話,并引發長期以來關于“自由斗爭還需要走多遠”的斗爭問題。
對年輕人來說,吸毒、酗酒已成過去式
英《展望》1月號
對美國年輕人來說,抽煙喝酒吸毒已經過時了。對比近10年的數據顯示,美國年輕人喝酒和吸煙的次數減少了,吸毒的次數也減少了。1998年,54%美國年輕人表示他們曾吸毒;到2016年,這一數字為36%。使用LSD致幻劑的比例為3%,使用“絕望”類藥物如海洛因也有所下降(從2000年的1.6%降至0.1%)。唯一能對抗這種趨勢的藥物是可卡因,自2000年以來,可卡因的比例一直穩定在10%左右。1999年,54%的中學生認為可以嘗試吸煙。到2014年,這一比例僅為26%。在2005年,有29%的16歲至24歲的青少年飲酒過度,這一趨勢也得到了明顯的體現,2014年,這一比例為20%。
職場“不公平”心理是如何發展的?
美《紐約客》1月15日
美國四位經濟學家對待遇“不平等心理”研究,根據理性更新模型,如果人們發現自己的薪水比同事低,他們就會“更新”他們對未來收益的預測,并得出結論—他們的加薪前景是好的。相反地,那些知道自己賺得比同事多的人會因此而沮喪,他們會向相反的方向更新他們的期望。根據競爭對手的理論,人們對不公平的反應不是理性的,而是情感上的。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薪水比同事低,他們就不會把這看成是期望加薪的信號,而是他們被低估的證據。根據這個理論,那些知道自己的薪水處于低水平的人會被激怒,那些發現自己在高端市場的人將會感到滿足。
臺灣發展離岸風電,德國小鎮可借鑒
臺《天下》1月1日
北海邊原本是德國造船業重鎮,過去數十年因為成本上升、國際競爭加劇,逐漸被東歐與亞洲崛起的造船業者取代。雖然傳統造船業走下坡,但離岸風電產業給當地帶來了重要轉型機遇,過去20年,下薩克森州的失業率從12%下降到去年的6%。相比已有20年經驗的丹麥和英國,德國在離岸風電其實算是后進者,但德國卻急起直追。從2010年以來,德國已建了5.5GW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相當每年可提供1萬個德國家庭用電。德國離岸風電供應鏈已創造兩萬多個工作,快超過燃煤產業的工作數量。臺灣現在正全力發展離岸風電,如何讓離岸風電在臺灣成功發展,德國小鎮是最佳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