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他是在探討經濟和文化的關系,其言雖簡,卻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視角。
2017年12月13日,世界文化論壇秘書長保羅·歐文斯在廣州文交會上發表演講,認為綜合廣州的開放、包容和活力充沛的實際表現,其文化競爭力有望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2017年7月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文化競爭力研究報告(2016)》則顯示,中國城市文化競爭力排名基本和經濟實力相吻合,以“北上廣”打頭陣。
非常難得,這座向來以物阜民豐著稱的城市,坦然地揭開了文化軟實力的面紗,盡管它是由外部力量去推動的。
廣州依然低調,社會文化領域許多有重要意義的進步,都是不留痕跡地實現的。不過在今天這個信息透明的時代,進步總會被感知,被傳遞,成為一種隱形的力量。
悄悄的變化
廣州的低調世人皆知,但人們很少深究這種低調性格的文化根源。
關于這一點,我們要從另一個典型的廣州性格說起—自由。在經濟領域,市場化的營商環境是公認的廣州優勢,其背后的保障是法治化的治理思路,即規則明確,預期清晰,對企業經營行為不會隨便動用行政手段干預。
小政府、大社會的經濟思想,并不完全是西方的舶來品,它根植于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淵藪之一—道家思想。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哈耶克1966年在東京表示,他的“自發秩序”理論來源于《老子》第57章第一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無為而治”的思想,是從自然生態的規律中引申出來的社會治理智慧,而道家在整體上也是一種自然主義哲學。
綜合考察就會發現,廣州是一座最有道家氣質的中國城市。本土百越文化、外來異域文化和南下的北方文化互相交融,調和成“重商遠儒”、百花齊放、各美其美的精神,構成了一種多元的生態系統,具備了黃老思想最好的實踐條件。人們的生活旨趣也表現出一種恬淡取向和強烈的自然主義審美,日常里留意細微的享受,喜愛鮮花和植物。自成一系的廣東音樂,擅長于小情境的描摹和對生活情趣的關注,而對政治、社會等大主題則鮮有涉及。《鳥投林》《禪院鐘聲》《雨打芭蕉》《春郊試馬》《礁石鳴琴》……僅從其題目就可以一窺嶺南人對自由適性的追尋。
對百姓來說,越是親近自然,專注于對生活的體驗,就越少夸耀的欲望;對治理者而言,大道無言,有功不居,也是嶺南文化的一個內在要求。這便是廣州人給外界以低調印象的文化邏輯。
事實上直到今天,廣州的治理者們仍然一再強調,城市治理不可太隨意,要“不留手尾”地做事情,讓變化靜悄悄地發生。典型如前些年珠江水的變清、兩岸景觀的美化、新荔枝灣的亮相,乃至于新中軸線的成型這些大工程,都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完成的。
所以對于身在其中的人們,城市環境的升級是在潛移默化中發生的,而對于數年來一次廣州的人們,則往往呈現出一種突然的驚喜。
近者悅遠者來
在社會治理上秉持“讓變化悄悄地發生”的原則,蘊含的是與民休息的治理方略。在歷史上,這一方略被政治家采用的時候,往往就意味著國力的悄然增長。例如,漢朝武帝時代強盛的國力、唐朝開元期間的繁榮,正是與文景、貞觀的“與民休息”方略息息相關。
《漢書·景帝紀》里用簡短的語言描述過這一過程:“漢興,掃除繁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就是經濟社會悄然發展的文化結果。文化又會反作用于經濟,好的文化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整個互相促進的過程,背后都取決于一種張弛有度的良好治理。
當葉公問政時,孔子回答說:“近者悅,遠者來。”良好的治理會形成一種積極的社會氛圍,讓身處其中或周邊不遠的人們因為感受到其好處而喜悅,讓遠處的人們也慕名來投奔。這種凝聚力和吸引力,又會讓良治進一步鞏固,社會進一步繁榮。
凝聚力和吸引力,在今天的城市發展思想里被稱為“文化軟實力”。最近幾年,廣州已明顯感受到“文化軟實力”對城市發展的強大托舉力量。優美的城市生態環境,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政治生態環境,引來了許多體量龐大的投資。阿里巴巴、騰訊、唯品會正在向琶洲互聯網集聚區匯聚,思科、富士康、GE、百濟神州紛紛以數百億、千億級的規模落戶廣州。
一個更具典型性的現象是,以往廣州的生物制藥產業發展在全國并不突出,而現在,一批批生物制藥企業正在從全國、全球各地往廣州遷移。
這些全球頂尖企業把最新的科技應用放在廣州來實現,將會帶動大量新的頂尖人才加入這座城市。而高層次的人才越密集,高標準的文化就越有發展基礎,邏輯上又會進一步為城市吸附更多的高層次人才。
這一循環效應,在廣州已經日漸變成一種自然機制。
以文化軟實力撬動項目、產業和人才的進入,這是許多城市在打的一張牌;要讓循環鏈條成功閉合,還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的參與—足以“擺放”這些項目、產業和人才的地理空間,這其實是許多國內第一梯隊城市的難言隱痛。
而廣州手上還攥著一張底牌:它有足夠寬廣的用地空間。
城市共同體
孔子“近者悅遠者來”的論述告訴我們,文化必須成功轉化為軟實力,進入城市內部和外部人們的現實生活,才有生命、有意義,才能形成對智力、活力、效率、創造力的增強效應,持續推動城市產業發展升級,最終增加民生福祉。
廣州文化軟實力對人心的滲透,可從內外兩個維度來觀察。
內部維度,主要是觀察一座城市里的人們是否熱愛學習,是否愿意為接受文化熏陶而投資。數據顯示,廣州圖書館的服務量已經連續4年位居全國公共館第一,廣州市少兒圖書館的讀者接待量,在全國公共少兒圖書館中居首。2016年廣州的文化消費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人均文化消費支出4991元,占到城市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的13.1%。
外部維度,則要考察一座城市所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城市之外的影響力和春風化雨的能力。2016年,廣州的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050億元,占GDP比重為5.3%,2017年這一數字預計為1200億元,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城市支柱產業之一。此外,僅2017年12月舉辦的文交會,就吸引了近百萬人參觀,達成協議或意向成交額約80億元。同月舉辦的財富全球論壇,把100多家財富500強企業帶到廣州,這些企業在感受廣州生態、文化、營商環境的同時,也敲定了一系列投資廣州的計劃。
產業和文化的互相扶持,是近幾年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明顯特點,這同樣是背后一系列不動聲色的運籌和努力的結果。
對于廣州而言,“文化”是一個以產業形式存在的生命體,而不是某種自娛自樂、與現實無關的考據。不得不說,后者正是國內許多城市在文化領域的長期困惑,一談文化,就是歷史與文物,是擺放在那里、落滿灰塵、知道其價值卻難以發掘的沉睡資源。很大程度上,這一問題最終考驗的是運用、駕馭市場的能力,即發現、創造需求和形成有效供給的能力。這恰恰是廣州的傳統強項。
這座城市正變得越來越整潔和優美,這是外來者很容易獲得的一個直觀印象。城市的外觀并不反映文明的深度,但我們可從中窺見人的素質的提升,以及城市共同體意識的加固。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人們的家庭共同體意識非常強烈,但社會共同體意識則一直非常薄弱。所以過去的人們會把家里打掃得非常干凈,整飭得非常雅觀,而對公共空間則往往不聞不問。廣州近年來讓人們感受到越來越強的舒適感,除了通過穩定房價控制居住成本,現代意識發達降低了交易成本,包容務實減少了人際隔閡之外,更為隱性但又重要的一點是,文化的進步顯著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公共責任感,人們把對家庭的情感向城市公共空間擴展,視城市為一個情感共同體。
城市共同體作為一種能量實體,將來還會給廣州帶來什么驚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