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硯心
中國大學生公共關系策劃創業大賽已經到第十三年,當年作為從業經驗較淺的公關人,因緣際會加入評委團隊,并連續參加了四屆評審工作,歷經九年時光。這是大賽堅實發展和我個人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九年,作為大賽評委和西南公關基地的管理人員,我真切感受到了大賽帶給公關專業教學以及行業人才培養的影響。
2010年,四川宇修公關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宇受邀參與大賽評審工作,由于工作原因未沒能趕回國內,由我這個副手代表他參加評審工作。當時我在專業上稍顯稚嫩,參與評審時小心翼翼,評審中大學生作品也是稚嫩充滿學生氣。
最深刻的體會,就是能明顯看出公關專業教學的體系和脈絡:SWORT分析、三段論的格式、呆板的排版和范例一樣的行文風格……前輩評委們對我耳提面命:重點看邏輯、盡量發現閃光點、提出實用的專業性點評、注意措辭與節奏等等,生怕扼殺了參賽選手的激情與夢想。以至于進入決賽的很多案例只是在普通行文的基礎上有一兩個創意亮點,甚至是跳脫的用詞,都引得評委爭相傳閱。
當年大賽評出的作品也完全在意料之中的統一與精準,符合各組的心理預期。評選現場選出的案例名次之間專業差異較大,評委們為了讓選手放松,在點評中互相之間的玩笑多過專業上的爭執與辯論。我也在大賽中學習到了對方案細節的解構與優劣的解析,以及總結與補足,了解了學生的關注點與成長方向,補充了對年輕一代職業心理的了解,以及對“教練員”角色的分寸感,我在現場與選手們共成長。
之后,我參與了兩屆大賽,明顯能感覺到大賽在成長,標準在變化:對方案的考察和教學的考驗,評判的標準更趨向實戰。這兩屆大賽跨越的五年時間中,公關行業發生了翻天覆的變化,公關專業學生跨代,相信很多評委都經歷了對人才的驚艷、對創意的驚喜,以及對行業迅猛變化的驚訝。參賽選手和老師都真切感受到了行業變化與社交媒體迅速崛起帶來的信息沖擊,以及“創意”二字的極速擴容所引導的泛傳播時代的到來。那兩屆涌現的優秀作品與優秀選手,至今為我們津津樂道,評委們還會關注他們的畢業去向與職業發展,傾注的關愛與激賞可見一斑。
經過多年持續高水準地舉辦大賽,本屆大賽的參賽人數規模空前,賽制規則和評分標準與公關公司提案實作最為接近,影響面最廣,后續合作延伸最長。
從校園宣講開始,我們就感受到了本次大賽的專業水準不同以往,給出的選題引發了評委們長時間的討論與爭議:是否堅持選題難度,是否放寬評審標準,爭論一直持續到謝幕酒會。大賽組委會與學術委員會頂住了壓力,將這些專業公司都覺得“不好對付”的品牌選題,拋給了在院校學習各專業的學生。
令人驚嘆的在于,本屆涌現的優秀案例水準頗高,并未因公益及品牌類選題難以駕馭而品質下降。到目前為止,為企業所采用的優秀案例就有4個,部分采用的案例更是不計其數。對于在校的孩子們來說,有什么比自己燒腦得出的創意方案,被行業大咖認可更值得興奮的?其中,完美世界關于“種籽計劃”和京東生鮮關于“農業扶貧”的獲獎案例,均獲得了客戶的積極肯定,賽后獲獎團隊與品牌方就方案的細化與具體落地,按計劃次第展開了交流與回訪。
比賽有獲獎就必然有落選,有獲得回報后的歡笑就有抱憾的淚水。賽后與老師同學們交流,感覺多年的帶隊參賽經歷,已經讓老師們具備了積極的心態和對大賽的認可與信任,對每個參賽團隊來說,獲獎與名次都是寶貴經歷之外的禮物,這種拼盡全力后的淡然令在場人士感動。
作為一名還希望繼續服務大賽的評委,我有迫切的愿望:希望能在工作和閑暇時幫助更多的學生了解大賽,讓更多不同行業的優秀公司參與到大賽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題,讓學生有機會了解更多的專業領域。作為非資深評委的我,也需要像各位評委前輩一樣思考與沉淀,以發展更具前瞻性的專業眼光,幫助下一屆參賽隊伍更全面地了解方向和大賽規則,協助大賽往更專業、權威的方向進發,幫助學生領略公關業的魅力,感受公關業的激情,讓大賽成為公關業源源不斷的“造血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