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坤
老婆去給兒子開了家長會,回來的時候臉色鐵青。我以為是兒子在學校惹禍了,趕緊迎上去說:“別生氣,孩子不懂事,犯了什么錯誤我去教訓他。”結果老婆沖我發起火來了:“你知道嗎?兒子同班同學有很多人暑假里報了七八個培訓班,現在開學了周末還要上四五個培訓班。你再看看咱兒子,這么些年只有他上大學的小姨給他補習過英語,還有按照他的愛好報班學了繪畫,除此之外就從來沒上過任何其他培訓班。眼看著別人的孩子琴棋書畫什么都學會了,你說我能不著急嗎?”
一聽此話,我恍然大悟,原來老婆是為了這件事不開心。我先是稍稍安撫了她焦躁的情緒,然后再與她一起探討起兒子的教育問題。在我看來,自古以來,教育常被視作人生轉變的工具與跳板,總是不可避免地沾染一定的功利性,所以才有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如今,在那些“拼命”報培訓班的小學生們的家長身上,我們似乎再次看到了教育功利化的影子。少則四五個多則十余個的培訓班,真的對孩子好嗎?這些“最拼小學生”如此拼命學習各種知識技能是為了什么,或者說他們為何能夠不辭辛苦堅持下來,說到底還是家長對孩子未來能夠出人頭地的渴望在背后驅動,而很少是源于他們自己的興趣愛好。
我們總在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這種興趣應當是由心而發的喜愛,而不是被迫做出的非此即彼的取舍選擇。這些“最拼小學生”的家長們沒有依據孩子的興趣去尋找教育方向,而是在奉行“廣種薄收”的全面實驗性教育,試圖將廣闊無垠的知識技能海洋與孩子的興趣愛好進行“撞庫”,從而發掘出孩子的天賦與潛力所在。對此,不得不說,在適量適度范圍內,增加孩子的興趣嘗試機會,是有一定正面意義的,但超量的培訓班,已經超出了一般孩子的教育接受能力的承受范圍。遺憾的是,目前“瘋狂的培訓班”不是某一個人的專利,太多孩子都在各類培訓班之中來回奔波,被迫接受著可能毫無興趣的各種培訓,幾乎成為“被培訓班吞噬的一代。”
孩子的童年,最需要的不是這些無窮無盡的培訓班,需要的是簡單的快樂。與其做一個“最拼小學生”,我想許多孩子更愿意做一個最快樂的小學生,擁有簡單而快樂的童年。一個快樂的童年經歷,往往能夠塑造出一個自信樂觀的人,使他們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而一個不快樂的童年,很可能會在孩子心理種下永遠的傷痛與遺憾,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終其一生都難以抹去。所以,比起知識技能需求,作為家長的我們更應當重視孩子的快樂需求。
魯迅曾說過,“教育植根于愛”,一個真正愛孩子的家長,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的童年首先是快樂的,而后再談其他。“老婆,你說我說的對嗎?”聽完我一席話,老婆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了,她沉默了良久才發話說:“你說的是對的,童年的快樂是無價的,兒子的培訓班就應該適度,咱們不能盲目學別人,去給孩子瘋狂報班。”看到老婆終于理解了我的教育用心,想到兒子不必被迫去參加各種培訓班,我會心地笑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