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新
隨著社會化媒體時代的來臨,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不僅社會各行各業、各領域都在以全新視角、全新思維去重新審視、定義其行為,而且企業品牌塑造,因其所處的市場環境的急速變化,更需要有前瞻性、適用性,甚至是獨到性的視角和思維去重新思考市場策劃與實施行為。
今天的市場環境,由于媒體環境的不斷變化,已經變得越來越復雜化和個性化。不得不說,媒體環境已從傳統媒體年代,躍升到了社會化媒體時代。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已經不可能像從前那樣,依靠比較單一的傳統媒體力量去塑造品牌,而是更需要在廣闊的社會化媒體環境中,學會與消費者建立和完善全新的溝通模式,使用更多的溝通工具和媒體渠道。
近幾年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速度近乎瘋狂地在發展,其速度不僅超越了國人自己的想象,也一舉超越了世界互聯網的誕生地——歐美。而隨著市場主力消費人群逐步進入80后、90后甚至00后以后,這種觸媒習慣對他們的影響和變化,并沒有出現傳統年代的觸媒習慣接受與改變的滯緩現象。相反,他們表現出了更具個性的喜好態度和更海納百川的接受行為,于是,這也讓主宰市場戰略制定的60后、70后們有點顯得不知所措。
我們十分清楚,企業品牌的發展與媒體環境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傳統媒體年代,媒體是社會極少數資本擁有者的獨舞,而且媒體掌握著極強勢的社會話語權。在二十年前,中國市場就是此狀況。品牌主所需要的,就是在切實做好自身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做好媒體的選擇與溝通,讓媒體為自己的品牌建設發出最有效的聲音。比如,從核心主流強勢媒體(例如中央電視臺)入手,利用強勢廣告攻勢,達到全面提升品牌獲得市場成功的目的,類似的案例可以說數不勝數。從傳播學角度而言,這就是在單向溝通信息不對稱時代,充分利用媒體的強勢話語權,達到品牌主向焦點受眾發出明確、有效的聲音。而消費者由于媒體環境所限,其觸媒范圍種類有限,其自身也毫無話語權可以發聲。通俗地講,就是品牌主在媒體的幫助下,對消費者有著強勢話語權——“我說你聽著”。在這個年代,品牌的塑造,就好似品牌主向媒體不斷輸血,媒體的強勢才能給品牌主帶來更為強勢的傳播效果。
而現今,互聯網、IT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技術、智能終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應用,讓媒體跨入了全媒體時代。因此,媒體,早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獨舞,而是全社會與全民的狂歡。每一個普通消費者,都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媒體”,甚至稍不留神,自己就已經介入其中,并且擁有了其自身尚不完全認知的“話語權”。這樣的現況,一方面,是相對削弱了傳統媒體的既有優勢,另一方面,也讓媒體環境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而且,隨之而來的日新月異的各種互聯網技術、軟件,乃至人工智能的大規模進入應用領域,讓媒體的呈現形式、溝通情境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同時,我們也因更多開放的、社交的媒體所顯著呈現出來的個體化特征,帶來了更多全新“互聯網情緒”的挑戰。此刻,媒體溝通環境已經演變為雙向溝通甚至多向溝通,比過去有更多的信息對稱。因而,強勢媒體已經不再強勢,傳統媒體的話語權正一步一步被互聯網所剝奪。因此,品牌主身處其中,已不再能借勢傳統媒體而獨大的溝通情境,必須融合進入消費者話語體系,與之共同發聲。這也意味著,“不可能是我說你聽著了,而是,大家一起說,甚至要商量著說”。品牌主再不斷向傳統媒體輸血,用處越來越小,而如果大面積向社會化媒體輸血,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必須重新進行思考,甚至要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進行更多的品牌創新、市場戰略創新,建立全新的品牌未來戰略格局。其實,如果從更大更高的層面去思考,也恰恰是如此。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中,習主席不僅提出了新時代、新方位、新思想的戰略思考,也精準闡述了社會全新的矛盾,更全面提出了符合新時代的中國發展戰略和方法論。這就是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在傳統媒體年代,我們研究的是媒體本身,也就是印刷和電子媒體自身的傳播特質和針對的人群。進入互聯網時代,由于媒體開始了互通互聯,我們提升到研究媒體的傳播平臺本身,也就是有針對性地研究各種不同媒體的組合與有效鏈接傳播。當移動互聯全面來襲后,我們發現“內容”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給予最大重視的一點。媒體爆炸性內容的產生,讓受眾一下子變得無所適從、無可選擇。而真正能長期、穩定抓住受眾的,只有“優勢內容”。畢竟,受眾真正需要的是有價值的內容,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而在這個時刻,市場孕育又產生了一個新詞匯:IP(獨立版權內容),甚至根據這個“IP”的價值,還出現了“大IP”這樣的概念。一時間,各品牌主追逐“大IP”成為熱門趨勢。其實,冷靜地回顧一下我們所學,就不難得知:學理上,根本不存在“IP”這個概念,也沒有任何學者去研究這個“IP”。真正學術上研究和重視的,恰恰是溝通的“內容”與“情境”。當然,因二者之間在實務操作上并沒有太大的矛盾和歧途,學者們也就沒有厘清市場存在的這個“IP”的概念。但是,我們每一個市場人員心里必須清楚,IP 這個詞我們可以經常用,但是,必須界定清楚IP 的真正內涵是兩個——溝通的內容和情境,絕對不能僅僅用內容涵蓋全部。從上面淺顯的分析,我們不難推導出:“大IP”的合理運用,將是我們未來品牌塑造工作的重中之重。
舉個例子。上海大眾汽車的斯柯達品牌,在中國市場正式推出后,一直不溫不火,產品與大眾品牌的同質化問題非常明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和好感度一直不高,因此,銷量一直處于不尷不尬的地位。2015年底,上海大眾斯柯達市場部做出了一個重大戰略決策,以江蘇衛視為首發平臺,通過數個“大IP”的全面植入,引起社會化媒體的傳播追逐高峰,全面提升品牌傳播度。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是,斯柯達全面介入“蒙面唱將猜猜猜”的改版主創,從以往的單一廣告投放、獨家命名權的傳統輸血做法,升華到“賦能”,通過品牌主的全面投入,給節目(IP)產生出更大更新的傳播能力。從而,讓這個IP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中,成為能夠形成大規模自傳播、再傳播的優勢內容。事實可以證明,斯柯達品牌獲得了空前的成功。2016年的銷售量上漲了17.9%,這個數字在近年的中國汽車行業已經是堪稱奇跡般的成功了。
綜上所述,我覺得我們應在以下幾點上,進行更進一步的反思和思考,形成更完善更有價值的策略指導。
1、調整廣告戰略,全面進入“重公共關系”、“重數字”的時代。這一點不僅是市場策略的思考,更是指導策略的思考。以往我們是廣告帶公關、傳統帶數字,今后,我們是不是變為:以公共關系為導向?應該以數字帶傳統?也就是,以公關公司思維去制定整體市場戰略,從數字傳播的思想出發,利用數字互動技術的源創意形成傳統覆蓋的內容和形式。
2、改變以往贊助和冠名的思路,從輸血變為賦能。真正融進“大IP”的原創環節,形成真正對品牌有價值的內容,并且最大限度尊重和發揮原內容的專業度和吸引力,讓傳統的冠名變成社會化媒體自傳播、再傳播的優質內容。
3、擺脫“說教”,投身“互動”。無論是線上傳播形式還是線下活動,全面強調“互動”,給消費者最大的空間,讓其融入我們的品牌,讓我們的產品和品牌,不僅與其情緒相融,更要與其價值觀相融。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讓我們的品牌成為新一代中國消費者的追逐者。
從輸血到賦能,貌似一個詞匯的改變,事實上,應該是我們市場人戰略出發點的轉移和更新。對于未來中國而言,創新已經成為唯一的發展出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