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 要】本文論述通過任務型材料作文培養議論文思維的“深刻性”,認為學生應學會對所給材料形成有內涵的觀點,從多方位、多角度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追根溯源式的分析,并“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經過這些基本規范和方法的培養,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關鍵詞】任務型材料作文 議論文 思維“深刻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B-0097-02
語文是語言學科,也是注重思維的學科。思維能力指理解、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推理、論證、判斷等能力,高中階段議論文寫作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北京八十中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曾在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做過大量有益的嘗試,發現最難培養的是思維的“深刻性”。
高考作文評分等級中也有“深刻”這一重要標準,它要求觀點具有啟發性,也要求論證要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注重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它要求考生不能只講生活道理,還要學會從社會、文化、體制、人性、道德等多重層面進行分析。受限于知識和閱歷,學生覺得這一過程難度很大。
任務型材料作文是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的常見模式,是高等學校對中學生能力水平測試的重要依據,也是高中階段學生練習寫作的主要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封閉性,要求學生能夠“就事論事”,如 2015 年全國卷“女兒舉報父親高速路上開車接電話”、新課標二卷“誰更具風采”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過程中,展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型材料作文的形式和寫作要求更適合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養成,因此,把任務型材料作文作為平時議論文訓練的抓手,做好基本規范和方法的培養,是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的。
一、強調學生一定要對所給材料形成“有內涵”的觀點
學生不是沒有看法和觀點,但是相對簡單,經常以“我覺得這種做法是對的(不對)”呈現出來,這樣的觀點絕談不上具有“啟發性”。“啟發性”觀點的前提是“有內涵”,是探究到事件的原因層面,找到材料核心意思。
要教會學生對自己的看法進行“追問”:我的看法具體是什么?在所給材料中怎么體現?是不是有更好的表達?
例如,廣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2017 級高三 10 月份的月考作文材料:
美國經濟學家丹·艾瑞里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請人幫忙推陷在土坑里的小汽車。他隨機向路過的行人求助,發現半數以上的人都樂于出手相助。后來他改變了求助策略——他告訴行人,如果有誰幫忙推車,他將給予對方 10 美元作為報酬,這次竟然只有很少幾個人愿意幫他,丹·艾瑞里甚至遭到一些人的白眼:“我沒有時間,你用 10 美元去雇用別人吧!”第三次,丹·艾瑞里改變了答謝策略——車被推出土坑后,他贈予每個施助者價值 1 美元的小禮物,這次他發現,施助者不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小禮物,還反過來對他表示感謝。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有學生從這則材料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莫讓善沾上銅臭味。此時,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自我審視的過程:“半數以上”的路人都樂于在艾瑞里有困難時伸出援手,說明“善”是出自本心,真意的;而用 10 美元作為報酬時,卻只有很少的人愿意幫他是覺得自己的善良被玷污;而路人愿意接受小禮物是明了艾瑞里真誠的感激之心。第一、三個方法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第二個方法卻遭人白眼。因此,從“求助者”艾瑞里的角度來看,這個觀點是站得住腳的。
學生對“自選角度、選好角度”有困惑,應重視“好”字的標準是體現了“你的思考、權衡與判斷”。如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平等相待、感恩之心、轉變策略的重要性、高情商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此時,要教會學生矯正自己的觀點:“平等”在材料中體現出來了嗎?艾瑞里和路人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關系嗎?“感恩”在艾瑞里和路人之間是怎么體現的?艾瑞里做實驗的目的是為了體現“策略的重要性”嗎?誰表現了“高情商”?為什么這么說?
不斷追問,不斷調整,最終會形成越來越符合材料核心意思的觀點。
二、從多方位、多角度對觀點進行追根溯源式的再分析
思維的深刻性指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果溯因,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性”。要體現思維的“深刻”,就必須發掘寄寓在事物中的本質,解釋問題產生的原因。
學生在平時的交流中不乏對事件或話題的分析,但角度相對直接、單一。教師應幫助學生打開思考的角度,如:時間角度(過去、現在、未來),地域角度(本地、外地、中國、外國),哲學角度(內部與外部、全部與局部、現象與本質、物質與精神),利害關系角度(國家、集體、個人)等;認識角度(主觀與客觀、宏觀與微觀);辯證角度(肯定、否定);世界觀角度(立場、觀點、方法、態度),推動學生做更開闊而深入地思考。或者明確自己分析的角度,有利于開啟更多的思考角度。
例如,廣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2017 級高三 12 月份的作文訓練材料:
某報為了發掘有溫度和人情味的新聞,引導讀者以溫暖的視角看待社會,開設了《暖聞》專欄。編輯部收到三則新聞:一位賣油條的青年多年堅持不用有害的“復炸油”炸油條,給顧客提供新鮮健康的油條,被網友稱贊為最帥的良心“油條哥”。一位老父親從外地來醫院看望兒子,看到兒子正在坐診,忙得抬不起頭,根本說不上話。老人家等了兩個多小時后,只好掛了個號,和兒子見了一面。某地舉辦珍品畫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觀賞時不慎跌倒,損害一幅珍貴名畫,主辦方認為男孩只有 12 歲,又不是故意的,因此僅備案而未報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響。
從以上新聞中選擇一則刊登在《暖聞》專欄中,你認為哪一則更合適?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有學生認為“油條哥”最“暖”,原因是:(1)堅守良心,溫暖他人。(2)誠信經營,傳遞正能量。(3)面對利益的誘惑,堅守道德底線。endprint
也有認為老父親最“暖”,原因是:(1)理解和尊重親人,凸顯關愛。(2)遵從秩序規則,方便他人。
也學生認為畫展主辦方最“暖”,原因是:(1)理解孩子的過失,呵護成長。(2)面對利益受損,理性處理。
這次練習,幫助學生看到了材料中三個人物一個簡單行為隱含的深層原因,有個人道德層面,有社會影響方面,有為人處世的原則,也有社會責任和義務方面。嘗試運用了哲學、利害關系、世界觀等角度進行分析,看到了現象背后的本質,促使學生思維走向深刻。
三、堅持“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就事論事”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字面上給人視野狹窄,不會變通之感,但對于知識閱歷有限的高中生來說,“就事論事”能夠強化分析說理能力,有效避免了大而無當的分析,是思維走向“深刻”的重要節點。要做到“論”好,必然要探及事件產生的原因、背景、利弊、本質、意義……只有這樣“論”,才能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思考問題,才有可能做到全面充分地論證,進而在表達上力求準確嚴密。余黨緒老師曾說,議論文的核心就是“說理”,“說理”的核心則是“分析論證”,在“就事論事”中訓練分析論證的習慣與能力,逐漸習得一種具體分析、謹慎斷言的思辨能力,養成學生力求公正與理性的人格素養。
例如,廣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2017 級高三 2 月份作文訓練材料:
兩年前,年輕的小李因為抓住了“雙創機會”,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公司并小有成就。有人勸他乘勢快上,抓緊擴大規模;但是小李研究發現,與其擴大規模全線出擊,不如集中力量做好一點。很快,小李靠專注和苦干,打出了自己的拳頭產品。又有人慫恿他擴大規模,可小李認為,一時的擁有市場還不穩妥,要想真正抓住消費者,最好還是與外界接軌,借助外來的力量革新自己,靠外在的平臺實現超越。小李說:“越是順利,越要抓緊。”這一策略很見成效,最終,小李成為今年眾望所歸的創業典型。
一學生領會了訓練要求,較好地做到了“就事論事”:
認清自我,使得小李沒有在小有成就時迷失,沒有在他人屢次勸說和社會趨勢下隨波逐流。人因認清自我才有了進取方向,有了對得失的取舍。美國第一位非裔女性國務卿賴斯,若不是明白自己在政治上的追求,也就不會放棄成為像馬友友一樣優秀的演奏家的夢想;馬克·吐溫,若不是明白自己在文學創作上的優勢,也就不會放棄成為發明家的想法;比爾·蓋茨,若不是明白自己對計算機的熱愛,又怎會毅然放棄大學專業?對于小李來說,擴大規模確是一個誘人的選擇,可他認清了自己想要的是一個屬于自己的拳頭產品,能長久發展的優秀企業,他一次次舍棄擴大規模的機會,在社會浪潮中堅持自我,才沒有成為一夜暴富又瞬間隕落的一員。
(《深挖“原因”,拓展合理》,91 班 向玨羽)
段落起筆談到小李兩次成功的本質是“認清自我”,這一點是材料中小李兩次決定的“根源”,接著看到“認清自我”的良好效果:有進取方向,對得失的取舍。接著借賴斯、馬克·吐溫、比爾·蓋茨三個人的事例佐證“認清自己”的意義,體現了學生廣博的視角。最后又回到小李的事件中,指出“認清自我”對小李的現實以及未來的重要影響,展現出敏銳的時代感和前瞻的眼光。
需要說明的是,“就事論事”與“拓展引申事例”并不矛盾,關鍵在于“拓展引申”的根基在于“就事論事”引出的“理”,而不是漫天議論,夸夸其談。
人的思維從膚淺走向深刻跟他的閱歷有直接關系,中學生閱歷不夠,思維的“深刻性”難以一蹴而就。但借助規范的方法,堅持長期的思考,是會有長足的進步的。
【參考文獻】
[1]萬永翔.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7(6A)
[2]余黨緒.批判性思維與思辨讀寫系列研究之五[J].語文教學通訊,2017(5A)
(責編 江月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