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的重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思考,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科學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培養;思維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是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和高中生綜合素質發展有著深層次聯系,要深化語文理論與實踐兩大層面教學,讓學生在積累知識、情感體驗過程中高效培養思維能力,在發散語文思維中促進全面發展。
一、點亮自主預習,打開興趣之門
打開興趣之門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點,而自主預習是打開興趣之門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師要在“以人為本 ”理念基礎上點亮自主預習環節,讓學生在完成課前預習作用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獲取情感體驗中順利打開興趣之門,在高效參與語文課堂中培養語文思維能力。
以《江南的冬景》為例,在語文課文教學之前,教師要從課文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生字詞語、主要內容、主題思想、篇章結構等方面入手,多層面聯系班級學生已有的語文水平,科學設置課前預習問題,點亮課前自主預習的同時打開學生興趣之門。學生要圍繞《江南的冬景》課文預習問題,自主通讀全文的同時精讀課文重要段落,在解決課文生字詞語等預習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劃分課文段落,根據自己對課文段落內容的理解,試著歸納各大段主要內容,從篇章結構上把握《江南的冬景》課文內容,有效感知課文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體會語文語言獨特魅力。在此基礎上,學生要有感情地朗讀基于課前預習問題的段落,在自主閱讀、自主思考過程中準確把握課文作者通過哪些比較突出江南冬景的獨特之美以及江南冬景主要特點,結合把握作者采用的虛實結合手段,了解課文中寫實景、虛景分別是哪些地方以及虛景部分所呈現出的課文作者悠閑適意的心境、高雅詩意的情趣等,在解決《江南的冬景》課文課前預習問題中不斷獲取語文情感體驗,在作者筆下具體化情境中順利叩響班級各層次學生語文興趣之門,也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調動語文學習積極性,在自主參與語文課堂教學各環節中高效培養語文思維能力,在多層面課堂互動中有效完成《江南的冬景》課堂教學任務。
二、采用多樣教法,發散語文思維
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發散語文思維是培養、提升各方面能力的必要前提。教師要在理解、整合課文教學內容中采用多樣教法,創設“和諧、寬松”的語文教學課堂情境,讓學生在解決課題問題、掌握課題知識中不斷發散語文思維,深化語文知識結構體系的同時高效培養語文思維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能。
以《想北平》為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課文內容、班級學生特征,深化把握《想北平》課文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重難點等,巧妙采用多樣教法,將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巧妙引入課中,在有機整合基礎上打造高效《想北平》教學課堂,不斷發散學生語文思維。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情境教學法,引領學生觀看關于《北京的符號》精彩短片,走進北京故宮、胡同、四合院、王府井商業街等,觀看關于課文作者的視頻,并引導學生回顧、背誦所學的關于“思鄉”的詩句,在具體化課堂情境中活躍課堂氛圍,促使學生順利走進《想北平》教學課堂。隨后,教師要在合理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利用問題情境教學法與分層教學方法,巧設課堂教學問題,比如,在合理劃分段落的基礎上概括課文段落以及整篇課文內容,利用四字詞語,概括作者筆下北平的特征,又是采用什么手法將其呈現出來的,說說課文作者對北平有著怎樣的特殊情感,找出課文中最能體現課文作者京味兒語言的相關語句,引導班級學生快速朗讀《想北平》課文段落內容的同時思考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堅持因材施教、由易到難等原則,將這些問題貫穿到課文內容講解各環節,巧用啟發式教學法,在合理化啟發、點撥學生基礎上和班級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深入班級各層次學生潛能,聯系《想北平》課文內容,合理化探究課文問題,在分析、解決過程中有效發揮語文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外同主題的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引入課堂,在和《想北平》課文內容整合過程中,進一步巧設課堂問題,讓學生在對比閱讀過程中相互探討這些問題,在巧用掌握的新知識過程中突破《想北平》課文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高層次發散語文思維的同時提升語文知識結構層次,在多樣教學方法巧用過程中全面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引領合作探究,培養思維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設課堂教學問題,在合理提示、點撥過程中引領班級學生合作探究,在解決課堂問題過程中準確把握課堂教學重點與難點,在深刻體會課文思想情感過程中進行有效課內實踐,在應用、內化語文知識過程中培養語文思維能力,實現高質量語文教與學。
以《荷塘月色》為例,在培養語文思維能力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合作探究,巧引小組合作學習的同時圍繞《荷塘月色》課文教學段落內容、寫作背景等,巧設課堂合作探究問題,比如,“頗不寧靜”具體原因是什么,課文作者采用何種手法描寫小路及其具體特征,在描寫景物過程中,課文作者采用了哪些疊詞,這些景物有著怎樣的色調,折射出課文作者怎樣的心情。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引領各小組學生共同探究,在課文閱讀、問題思考有機整合中深化理解《荷塘月色》課文段落內容,在解決課文問題中準確把握課文主題思想。教師要合理把握班級學生合作探究情況,針對性講解課文知識點的同時結合段落內容,進一步設置課文問題,比如,課文作者為什么突然間想起采蓮的事情,從荷塘回到家中課文作者的心情如何,說說《荷塘月色》課文明線與暗線,讓班級各小組學生深入合作探究,在解決課文課堂層層問題中準確把握課文基礎知識以及重難點知識,在和課文作者、文本近距離交流過程中有效獲取情感體驗,在多層次課堂合作、探究過程中高效培養語文思維能力,為更好地進行課后語文教學實踐以及全面發展埋下伏筆。
四、落實課外實踐,提升思維能力
培養、提升語文思維能力是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條件,而教學實踐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高中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多層次落實課外實踐,延伸拓展課內實踐,在無縫銜接中引領班級學生多層面實踐,在提升知識靈活運用、語文實踐、自主學習等能力中高效提升思維能力,發展綜合素質。
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教師要注重課后環節在提升學生語文思維能力中的重要性,在綜合把握《林黛玉進賈府》課文課堂教學內容基礎上落實課外實踐,整合《紅樓夢》名著中其他章節內容,開展走進古典名著的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名著朗讀、名著人物賞析、名著話劇表演,在延伸拓展《林黛玉進賈府》課內教學實踐過程中引領班級各層次學生走進古典名著,在多層次實踐過程中深刻體會《紅樓夢》名著中不同人物出場以及性格特征,在深化感知名著主題過程中深層次認識封建大家族腐朽沒落以及賈寶玉主人公身上追求個性、自由、反封建的可貴品質。在課外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合理設置實踐任務,引領班級學生深入實踐,在完成實踐任務過程中活用課堂上掌握的理論知識,在培養理解、分析、實踐、合作等能力過程中不斷夯實語文理論基礎,最大化提升語文思維能力,在發散語文思維過程中形成良好思維品質,促使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綜合素質都能得以有效發展,在實現全面發展過程中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客觀展現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價值。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科學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利用確切科學的對策,深化語文課堂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協調統一中引領學生進行有效自主與合作學習,在思考、探究、分析過程中培養并提升語文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呈現語文學科教學新高度。
【參考文獻】
[1]宗運偉.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成才之路,2012(02)
[2]姜濤.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現代語文,2005(11)
(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江蘇 南通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