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是自2017年北方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新開設的基于翻譯工作坊式“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教學思考。探索基于Trados軟件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發現這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模式,該模式關注翻譯過程,注重翻譯材料的真實性,以實踐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注重培養譯者的實際翻譯技能、操作技能和合作精神及能力,有利于培養出職業化翻譯人才。
【關鍵詞】翻譯工作坊;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模式;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楊曉麗,女,寧夏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北方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語言學、英美文學。
當今,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致使語言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在市場驅動和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影響下,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產物,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在現代翻譯實踐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基于翻譯工作坊“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是一種重實效、以學生為中心、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打破傳統的固定教室授課模式,教師是整個翻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助推者和指導者;學生是整個翻譯活動的參與者、學習者及合作者。
一、“計算機輔助翻譯”(CAT)
計算機輔助翻譯,英文名為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或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縮寫為CAT。它不是純粹的依賴于計算機翻譯軟件工具進行的自動翻譯,而是在人的參與指導下完成整個翻譯過程。不少計算機輔助翻譯初學者,時常混淆計算機輔助翻譯和機器翻譯兩個概念之間的差別。事實上,計算機輔助翻譯與機器翻譯它們在核心技術、工作原理和人工參與程度等方面均有本質不同。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是使用計算機把一種語言(源語言:source language)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也同時是一種新技術。它涉及語言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等許多部門,是非常典型的多邊緣的交叉學科。計算機輔助翻譯(CAT)泛指通過計算機技術或工具來提高翻譯效率及質量的過程。它是以人為主體進行的翻譯活動,區別于全自動化的機器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可以稱為“機助人譯”,機器翻譯可以稱為“人助機譯”。我們可以從廣義與狹義兩個維度來進行理解。廣義的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可以涵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能利用到的提高翻譯效率的信息技術,例如譯前的編碼處理、可譯資源提取、字數統計、任務分析、術語提取等;譯中的片段復用、搜索驗證、術語識別、進度監控;譯后的格式轉換、模糊匹配、自動化質量保證、語言資產管理等;以及語料自動對齊、機器翻譯、語音輸入、語音翻譯等技術。從狹義上講,計算機輔助翻譯主要包括翻譯記憶和術語管理兩個方面的技術或工具。其中,翻譯記憶庫與術語庫才是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真正核心。
從教學方面來看,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面向本科生和碩士生率先開設了計算機與翻譯相結合起來的課程,名稱為“計算機與翻譯”、“計算機在翻譯中的應用”、“機器翻譯入門”等。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于2002年開設了國際上第一個計算機輔助翻譯(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AT)碩士學位;2006年3月,北京大學在內地率先創立了計算機輔助翻譯(CAT)專業方向碩士項目;在國際上,2005年歐盟啟動了歐盟翻譯碩士(EMT)項目,該項目中開設了計算機輔助翻譯相關課程,例如術語管理、翻譯與信息技術等。為了培養應用型、高層次的職業化人才,2006年,我國開設了翻譯本科專業(BTI),2007年開始設立翻譯碩士學位(MTI)。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將“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列為推薦選修課,并且強調:應加強“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建設,重視培養學生掌握現代化翻譯工具能力。教育部高等學科翻譯本科專業教學協作組更是將翻譯工具能力列為本科翻譯專業翻譯能力基本要求之一。這些都凸顯了“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為適應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需求,翻譯教學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在學院成功建立Trados軟件實驗室的情形下,合理利用好該資源,將基于Trados軟件實驗室,試探“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下的CAT課程教學。
二、“翻譯工作坊”教學法
“翻譯工作坊”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是近幾年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發展到新的階段的產物。這是一種研討式的實驗教學活動、一種多向互動的翻譯教學法。它倡導由教師組織安排翻譯任務,或由學生自主選擇翻譯任務,學生在課堂上就某一翻譯主題自講自評、經由集體或小組討論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該主題理論與實踐的理解。而借助翻譯實驗室提供的影音資料,翻譯任務可以實現動態化和新穎化,從而讓工作坊有更為新穎和生動的主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僅起到組織、監控和參評的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它的核心理念與當下流行的翻轉課堂理念不謀而合,又與任務教學法在某些方面有重合之處。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工作坊內進行翻譯、 交流討論、 演示、匯報等工作。
翻譯實驗室需具備開展工作坊翻譯活動的硬件要求,在翻譯實驗室中,翻譯實踐任務的完成和課堂的翻轉都必須依靠團隊協作和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有助培養學生的交際和理解能力。作坊式的翻譯模式為學生團體合作提供了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和思辨能力。當然,由于翻譯實踐課堂也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教師應該對新媒體支撐下的學習任務、學習目標、課堂組織做精細化的設計,對學生的翻譯過程做具體而細化的要求,從而高效地利用課堂,提升課堂的執行力。比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通過翻譯實驗室的數字影像工具和檢索工具搜集名著改編電影的不同譯本,對其中著名片段的不同譯本進行比較,從意識形態、改寫與操控、目的論、讀者接受、譯者干預等不同的翻譯研究切入口分析不同譯本的優劣之處,也可將名著對白和電影對白進行對比研究。
基于翻譯工作坊的任務是仿照真實情境設計的,其評價體系應貫穿整個任務執行過程的始終。翻譯工作坊是學生開展大規模高強度翻譯實訓的平臺,它始終將學生置于教學與學習過程的中心位置,讓學生通過“在翻譯中學習翻譯”、“在合作中學習翻譯”、“在討論中學習翻譯”的方式,不斷提高翻譯能力和譯者能力,并通過課內外 的交互學習環境,去感悟、領會和把握翻譯的真諦。
三、基于翻譯工作坊式的“計算機輔助”翻譯中譯者能力的要求
結合以上兩點,在20世紀末,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學者就翻譯能力建設問題開展了“翻譯能力習得過程與評估”(PACTE)專項研究,并于2005年作了修訂,學者們普遍認為該系統是迄今為止最系統的可視化模型,該模型圖解如下1.1所示:
在該模型中首先要求具有一定的雙語能力,即在兩種語言間進行翻譯活動時,要求須必備相應的操作知識,要熟知雙語中涉及到的語用、社會語言學、語篇、語法和詞匯知識。第二,對于語言外的能力具有相應的要求,此處涉及到了雙語中的文化、百科和專業知識。第三,具有相應的翻譯知識能力,即特指與翻譯職業和翻譯市場有關的表述知識,如翻譯單位類型、翻譯市場客戶和受眾、翻譯協會、關稅等。第四、具有使用各個翻譯工具的能力,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必須會應用現代技術的能力獲得并使用各類資料和信息,如詞典、百科全書、語法書、文體書、平行文本、電子語料庫、搜索引擎等工具。第五、須具有翻譯策略能力,即保證翻譯過程效率及解決翻譯問題的操作知識,它對協調各成分能力之間的相互轉換和運作至關重要。最后是譯者的心理——生理因素,在這里,專指記憶、感知、注意力、情緒等認知因素,求知欲、毅力、思辨能力、自信、自我評估、動機等態度因素及心理機制。
四、結語
基于翻譯工作坊式的計算機輔助翻譯推行的是“學生主體、教師指導、技術指導”的教學模式,并在工作坊式下的翻譯課程中實施信息化教學。信息技術的進步、學習方式的轉變,逼迫翻譯教育必須進行相應變革。
因此,該門課程重點講解翻譯技術應用的程序性知識,在翻譯工作坊模式下,引導學生動手操練,相互協作,是學生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資源,主動構建翻譯知識,有效提升其翻譯技術能力,將信息化教學方式引入傳統翻譯能力教學。基于Trados軟件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將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模式,該模式關注翻譯過程,注重翻譯材料的真實性,以實踐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注重培養譯者的實際翻譯技能、操作技能和合作精神及能力,有利于培養出職業化翻譯人才。以期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翻譯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使他們能夠很快適應市場的發展與需要。
但是,在該教學模式中,一定要平衡實際翻譯教學中傳統翻譯能力與翻譯技術能力的培養,切忌厚此薄彼。一方面,傳統翻譯能力是翻譯技術能力的基礎。倘若譯者語言及翻譯基本功欠缺,那么其對信息檢索結果和信息化工具輸出的翻譯結果也會缺乏判斷力,這勢必會影響最終譯文質量。另一方面,翻譯技術能力的提升亦能促進傳統翻譯能力進步。如譯者通過語料庫技術課檢索詞語搭配頻率,以確定該搭配在譯語中的地道程度,從而提升譯文可接受性,同時也鞏固了譯者語言及翻譯能力。因此,要平衡傳統翻譯課程和翻譯技術類課程,實施交叉設置,相輔相成,實現兩類課程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馮志偉.機器翻譯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王華樹.信息化時代的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研究[J]外文研究,2014(3):93.
[3]馮志偉.機器翻譯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4]李明.翻譯工作坊[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P1.
[5]李明.翻譯工作坊[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P4.
[6]王華樹.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6, 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