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教學的發展日新月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文章從教育生態學和智慧教學的特點出發,探析我國大學英語教師新生態角色,以期構建一個開放互動,平衡且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生態。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智慧教學;生態角色
【作者簡介】蒙玉鸞,海口經濟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生態視角下大學英語智慧教學設計管理研究( QJY201710109)之系列論文。
目前,各大高校分分加大對智慧教學的投資,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線上網絡與教學進行融合。智慧教育是依托移動互聯與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所打造的泛在化、感知化、一體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生態系統。教育生態學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是一個微型生態系統,唯有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這三個生態因子之間實現動態平衡,才能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加快了教學的智慧化步伐,對于外語教學,作為三個生態因子之一的整體教學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打破了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平衡。嚴重沖擊著教師作為原有教學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地位,甚至出現了英語“無人教育”的推論。我們有必要重新探究大學英語師生在新的教育生態環境中的角色和地位。
一、 智慧教學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環境特點
1.智能高效是智慧教學的一大特點。 張坤穎指出人工智能是一種增能、使能和賦能的技術,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形態分為主體性和輔助性兩類。主體性是指特定教育系統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主體,如智能教學機器人、智能導師系統等;輔助性是指將人工智能的功能模塊或部分結構融入到教學、資源和環境、評價和管理之中,轉變為媒體或工具以發揮其功效,如智能化評價、自適應學習、教育管理與決策等。
以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為例,課前教師通過智能化教學平臺進行備課,可與全國各地教師實時共享教案,吸收其先進的教學理念、學習其先進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平臺將課前預習資料推送至學習者的個人學習空間,并與學生進行及時互動交流,及時調整完善教學設計。課中,可通過各種移動終端連接教學平臺與教師實時互動,教師可以“一對多”的解決不同學生的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交流中,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課下,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完成作業,還可以與學習共同體完成思維碰撞,由平臺完成作業批改,給學生實時反饋,大大提高課后輔導的效率。
智慧教學云平臺的另一大特點是交互性。對于外語學習者,學習的最大瓶頸之一就是缺乏口語輸出練習。以U校園平臺的Utalk視聽實訓模塊為例,其配備了完形填空人機對話和電影配音兩種題型。視頻學習資源多達5300多分鐘,音頻圖文資源超過2500條。學生還可以體驗超過1000道跟讀和角色扮演等口語練習題和超過600道其他題型的練習題。人機對話能有效提升英語學習自信,解決“啞巴英語”問題。
2.大量優質資源共享。智能教學平臺整合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大到系列課程,小到某個知識點的微課,其內容豐富新穎,形式多樣。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渠道更加多樣,學習的空間更加自由,學習的內容更加個性化。打破了傳統教育禁錮于一個教材,無法兼顧學生差異的詬病。對教師而言,豐富的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手段,擴寬了教學視野。同一教材內容,可以有各種解讀視角,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佳教學方案,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以此同時,平臺的U研模塊,為教師提供了大量進修提升和科研的前沿課程。教師能通過不斷的學習以迎接在教學智慧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3.機器、教師、學生是智慧化教學的主體。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教師和學生,即使在教學中出現的音頻、視頻、動畫等媒介形態,錄音機、電視等教學工具,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這些工具、媒介、技術在教學中也僅僅是充當輔助教學的角色,并沒有改變教學核心要素的地位。當人工智能進入教學,機器可以從整個教學過程輔助教師備課、演示、教學、答疑、測評,全方位陪伴學生學習,教學核心要素因此發生改變,教師、學生和機器成為教學的核心,機器將在教與學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4.移動學習和碎片時間學習。傳統的英語教學僅僅局限于教室和書本。智慧教學環境下,手機,平板,電腦都是學習的工具,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課堂得到無限延伸,學生可以通過移動設備,利用碎片時間學習。隨時可學、隨處可學更符合當代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們的學習習慣。
二、大學英語教學生態主體探索
傳統的教學環境下,課堂教學大多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師生之間是簡單粗暴的單向互動。師生互動僅限于“教師提問、學生單獨或集體回答”,學生缺少真實的語言環境和運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師生長期的生態角色錯位使課堂變得程序化,扼殺了師生的生態群體動力,破壞了課堂的共生性和動態平衡性,往往容易導致“花盆效應”。在智慧教學環境下,外語的教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的教師課堂,而是基于某一智能教學平臺的“教師--機器--學生”之間的多維互動與交流。如圖所示。
課前,教師通過智能機器備課并發送課前預習內容。學生通過智能機器學習預習學習內容。課堂上,師生通過智能機器簽到、提問、投票等。課后,教師通過題庫布置作業,學生在平臺上提交作業。智能批改能實現快速批閱反饋。教師通過平臺得到測評結果和數據分析能夠使教師更加精細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智能機器貫穿了真個教學過程,我們是否可以得出“機器、教師、學生是智慧化教學的主體”這一結論呢?我們通過紙質問卷調查針對這一話題進行了解,該問卷以教師和學生在大學英語生態課堂態系統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為主要內容,問卷調查的部分內容如下:
1.你希望老師做些什么? (教師的作用)
2.在課堂學習中,是否還需要教師? (教師的地位)
3.當你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你通常向誰求助? (教師和智能機器的作用和地位)
4.在課堂上,你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地位)
5.你喜歡那種授課方式的老師? (教師的角色)
6.你認為智能機器能否取代老師?(機器的地位)
問卷調查共向學生發放150份問卷,有效問卷125份。通過對問卷的統計整理,我們發現大學英語微觀課堂生態環境下,教師和學生都是智慧教學環境的主體,智能機器是教師教學工作的“助手”,是學生學習的好“伙伴”。要想達到生態課堂的和諧統一,就要轉變教師的角色和地位,使其在生態系統中擁有合適的位置,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所以,大學英語微觀課堂生態環境下,教師要利用智能平臺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空間,加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使各個生態體間要有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從而使大學英語微觀課堂充滿活力和平衡。在智慧教學環境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更加專業。教師應該對自身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調整自身角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現新教學環境的良性生態發展。
三 智慧教學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生態角色轉變
1.在課程設計環節,教師是教學內容的“研究者”和“選取者”。在課程設計環節,教師擔任著教學內容的“研究者”和“選取者”的角色。在智慧教學環境下,教師角色由原來傳統的知識權威者轉向以學生的引導者、由教師為中心轉向學生為中心,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也變得更加多元化,教師已經不在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面對容量大、種類多、更新快和質量優的海量教學資源,教師的首要任務就獲取有具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在所有在線資源進行研究評價,根據教學要求,教學時間和系統性選取包括知識點視頻資源、拓展資源和相關講義資料等。
這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需要教師具備高效的在大量網絡資源進行快速準確搜索塞查信息的能力。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推動下,教育將會更加個性化,教師逐漸從“教書匠”向高水平“導師”提升。教師這個職業不會消失,相反,教師的角色顯得更加重要。
2.在課程實施環節,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監督者”。在課程實施環節,教師是“組織者”。課程實施包括組織學生課外和課上的學習。課外組織學生線上學習,課堂中對線上學習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并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提高教學有效性。在整個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全程參與,充分互動。
其次,教師又是“監督者”。教師全程參與課堂實施過程,有利于教師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從而對落后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和督促。教師的“監督者”角色,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線上學習對學習者的自覺和自控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師要通過平臺在線上和課上對學生進行實時監控和督促。
3.課程評價環節的“評價者”和“參與者”角色。課程評價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課程評價包括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中,教師作為“評價者”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審。在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中,教師作為“參與者”接受學生對其教學情況的評價。學生通過填寫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對教師的各個方面進行評價。教師通過學生評教,調整和完善課程實施,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四、結語
在新的數字化背景下,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權威的知識灌輸者逐步轉變為教學目標的制定者、教學內容的選取者、教學模式和教學流程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監督者、評價者等諸多的角色。智慧教學生態環境為外語教學研究打開了一扇窗,為解決傳統外語學習環境生態失衡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條件。教師要認清自己的新角色,扮演好新角色,以構建平等、民主、自主、開放、親密的新型生態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張坤穎.人工智能教育應用與研究中的新區、誤區、盲區與禁區[J].遠程教育雜志,2017(5):54-63.
[2]楊現民.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內涵與特征[J].中國電化教育, 2014.
[3]吳旻瑜,劉歡,任友群.“互聯網+”校園: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新階段[J].遠程教育雜志,2015(04):8-13.
[4]王崢.對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的SWOT分析及應對[J].鄭州大學學報,2015(02):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