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儀萌 申洪天
【摘要】本文從跨文化語用失誤的角度,對口譯學習中的語言語用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進行分析。大量課堂案例分析表明,初學者的口譯失誤,無論是語言語用失誤或是社會語用失誤,多表現于詞匯層面,句子和語篇層面則較少。由于口譯學習者缺乏文化常識,造成了社會語用失誤。希望本研究能夠促進口譯學習者的有效表達,并對口譯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英語專業;口譯學習;語用失誤
【作者簡介】李儀萌,申洪天,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論文。
口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方式,是國際交流的重要橋梁。近年來,高校紛紛開設口譯課程,培養口譯人才。但是口譯初學者常常出現表達不得體的現象,即語用失誤,嚴重影響了交流的效果。語用失誤分為語言語用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本研究根據口譯學習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進一步將語言語用失誤分為詞匯、句子層面,將社會語用失誤分為稱謂語、專有名詞層面。以中國礦業大學英語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搜集了大量課堂案例,對口譯初學者的語用失誤進行原因分析,旨在為口譯學習者提供參考,也為口譯教學策略提出建議。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和時間:選取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2015英語專業(本科)大三年級42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周期為八個月。
2.研究問題:
(1)口譯初學者在口譯過程中的語用失誤的類型有哪些?
(2)導致口譯初學者語用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有效修正口譯初學者的語用失誤?
3.研究方法:通過課堂觀察的手段,根據教師對研究對象的課堂任務、錄音作業、考試錄音的點評,分階段搜集錯誤,對語料進行分類,并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
二、分析與討論
結合學者們的觀點,本研究在課堂觀察當中的語用失誤分為以下幾點。
1.語言語用失誤
(1)詞匯層面:
1)一一對應。
例1:
原文:我們通常指的三高行業是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業企業,主要有小水泥、小造紙、小化工。
學生譯文:The “three high” industries that we generally refer to are high pollution, high energy consuming and high water consuming industries. They are mainly cement factories, paper making industries and small chemical factories.
例2:
原文:不管是平時吃飯還是舉行家宴、鄉宴、官宴,最常見的形式是大家圍坐一桌,中間擺放食品。
學生譯文:No matter it was daily meal, family banquet, village banquet or official banquet, the most common way was to put the food in the center with people sitting around it.
不難看出,上述兩個例子都集中反映了一個問題,語言語用失誤中的“一一對應”錯誤,即盲目地將漢英語言之間直接對應起來,而忽略了兩種語言的靈活搭配和意義區分。例1中,學生將“高”全部翻譯成了“high”是對原語言的理解不到位,“高污染”指的是嚴重的污染,即“heavy pollution”而不是位置意義上的高處。例2中,“宴”字與前面的字詞搭配之后,從“家”,到“鄉”,再到“官”,場合越來越正式,規模一般也越來越大,故應分別翻譯為“family get-together”,“village meal”和“official banquet”。這類問題在口譯學習者初學過程中錯誤率非常高,原因也十分復雜,比如漢語英語之間語言上的差異,學生查字典傾向于查英漢詞典故而導致漢語和英語詞匯間的一一對應,都是可探討的原因。
2)母語套用。
例3:
原文:乘天地之靈氣,接山水之精華。
學生譯文:One takes the spirit of the sky and the essence from the earth.
例4:
原文:我們要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
學生譯文:We should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level of education.
漢語強調意合,是高語境(high context)語言,意思轉遞往往更需要結合交談雙方的文化背景;英語則強調形合,是低語境(low context)語言,即說話人想傳達的大多都在句子里面包含。這種語言上的差異,口譯學習者往往在翻譯時容易遺忘,而套用母語的格式進行不得體的或是多余的翻譯。例3是具有很明顯漢語特征的句子,口譯者往往會拘泥于原文而逐字對譯,其中文的內涵為“在游歷山水中豐富自我”,故正確的翻譯應側重“enrich oneself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through traveling over famous mountains and rivers”,如果簡單的翻譯成“essence”和“spirit”,讓聽者很模糊,難以理解。例4則將普及程度中的“程度”原封不動的翻譯出來,中文中這類詞并不改變句子原有意思,且朗朗上口,用詞工整,富有音韻美,而英語若翻譯出來,就顯的啰嗦贅述了。
3)語體錯誤。
例5:
原文:去年,農民的收入翻了一番,土地利用率也取得了顯著的提高。
學生譯文:Last year, the peasants income doubled and the utility rate of land was greatly improved.
例6:
原文:現在我提議,大家共同舉杯,為了亞太地區繁榮進步,為亞太經合組織蓬勃發展,干杯!
學生譯文:Now I suggest we raise our glass, for the prosperity of Asian-Pacific region, to the growth of APEC, bottoms up!
上述例子的語言語用失誤主要是表現在正式與非正式性上,忽略了中英文表達的情感色彩。例5是取自政府部門報告,語言更應考慮得體性,而“peasant”一詞,在使用時多指代“窮苦農民”等相對貶義的意思,正譯“farmer”則會相對中性。同理例6是對國際會議的祝酒辭,而“bottoms up”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但多用于朋友聚會等較為隨意的場合,其直譯雖然確實是“干杯”,但“cheers”會更適合于正式場合的語境;同時,提議舉杯的譯法也不準確,“I suggest”是日常生活中意見的提出,“I would like to propose a toast”或者“please join me in a toast”是更易在正式場合被接受的用法。
(2)句子層面。
例7:
原文:(由于人多,在中國的不少景區,出于對安全的考慮,都貼有)“禁止攀登”(的字樣。)
學生譯文:Do not climb up.
英語中簡明的動名詞,表示常用警示語,簡短有力,一目了然,如“No smoking.”“No climbing.”等。學生在翻譯中缺乏常識,多此一舉,補成了完整句,反而與警示語功能不符,造成語用失誤。
2.社會語用失誤。
(1)稱謂語。
例8:
原文:Vice chancellor,presidents,welcome to the second session.
學生譯文:副校長,校長,歡迎來到第二次會議。
例9:
原文:我為此能在此設宴招待希爾會長和夫人以及其他貴賓而深感榮幸和愉快。
學生譯文:It is my privilege and great pleasure to give a banquet in honor of Chairman Hill and his wife and other distinguished guests.
口譯中稱謂語的翻譯是重中之重,對稱謂精準的翻譯可以使聽者明確講話者的身份,從而把握交談的尺度,但是稱謂會因文化的不同相差甚遠,往往約定俗成或者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如例8,是一次全球大學校長論壇,譯者在聽到“vice”的時候,第一反應會是deputy,進而翻譯成“副”校長,但是在英國高等教育中,vice chancellor相當于傳統意義的“正”校長,故原文中的 vice chancellor與president 完全可以合譯為校長們,無需贅述。例9語用失誤處主要在“夫人”翻譯成“his wife”,中國文化中,“夫人”會被當成有涵養并帶有尊敬的稱呼,而在西方國家,大部分女性會將其原有姓改為丈夫的姓,故此處“Miss Hill”更為得體。稱謂語翻譯的不得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常識缺乏,而稱謂語使用廣泛,這就更需要教師合理引導和學生深度挖掘。
(2)帶有特有民族文化現象的專有名詞。
例10:
原文:九寨溝是中國著名的景區。
學生譯文:Jiuzhai Gully is a famous scenic area in China.
例11:
原文:廣西北、東、西三面分別于貴州省、湖南省、廣東省、云南省等相鄰。
學生譯文:Guangx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southwest China with Guizhou, Hunan, Guangdong, Yunnan Provinces on its north, east and west respectively.
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詞和表達方式的翻譯,往往是口譯中出錯率很高的地方,因為單純對于語言技能(聽說讀寫)的培養可以通過練習,但對于不同文化的學習需要學生系統持續地學習。對于特有的民族文化現象,如人名地名、歷史事件、流行語等文化信息量大的名詞需要口譯者進行更為詳細的解釋和翻譯,如例10只是如果翻譯成“Jiuzhai Gully”,聽者沒有像中國人一樣對這一景區有詳細了解,會理解為一條溝,進而影響其對下文的理解,正確的翻譯應為“Jiuzhaigou nature reserve”,從而體現出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的概念。例11反映出的語用失誤屬于語內理解的錯誤,更準確的說是因為不知道行政區劃的全名,廣西省其實屬于“autonomous region”而簡單的將其譯成province是不準確的。
三、結論
1.發現。通過課堂觀察及案例的分類整理,可以發現,語言語用失誤中的錯誤量由多至少依次排序為詞語層面的一一對應、母語套用、語體錯誤,句子層面的濫用完整句。原因主要有:(1)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近義詞的掌握及區分,查閱單詞時只注意漢語釋義,導致了慣用法和情感傾向的混淆;(2)在漢譯英當中,語內理解不到位,不能理解中文背后的含義與隱喻;(3)語境理解不透徹,詞匯表達與語境不符,缺乏臨場應變能力和猜詞能力;(4)缺乏英語地道、規范用詞的積累,母語語言習慣負遷移,形成中式英語。而社會語用失誤中的錯誤的原因則主要體現在:(1)缺乏相應的文化常識,對于中國文化中的熟語、習語、四字詞語理解不到位,對英語語言國家的背景知識不足,對于中英文中的部分特色表達沒有添譯與解釋的意識;(2)對中西語言特點的區分不明晰,缺乏理論學習,不會靈活翻譯和表達。
2.建議。基于以上結論,我們可以得出對于學生和教師教學提出幾點建議:口譯初學者可以在從下幾方面加強:(1)加強英語學習,靈活學習詞匯,結合語境背單詞,合理利用英英字典,輔以例句,分辨其在內涵、情感傾向、慣用法區別;通過書籍、音頻、視頻等多種渠道,加強對英語語言和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2)加強母語學習,廣泛閱讀中文書籍,了解中國詞語中的隱喻、意義等,在理解的基礎上翻譯。
英語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強化對口譯初學者培養:(1)加強中英文化常識教學,注意口譯素材多元化,積累專有名詞;(2)加強學生漢語語言的培養,使學生充分了解典故、成語、熟語背后的意義;(3)注重翻譯技巧訓練,介紹翻譯理論知識,訓練學生“得其意而忘其形”,靈活翻譯。
參考文獻: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91-112.
[2]孫亞,戴凌.語用失誤研究在中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03): 19-21.
[3]黃曉琴.語用規則與跨文化語用失誤——漢語第二語言言語行為語用失誤原因及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2):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