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語中的他動詞的意志性在不同的語境、不同的體、態(tài)的句式中會發(fā)生改變,變成無意志動詞,自動詞也并非絕對是無意志動詞。二者的界定一直是日語學習者困惑的問題。本文擬以“意志”的構成三要素為切入點對日語自他動詞意志性加以分析界定。
【關鍵詞】意志 動機;行動性;行為主體;界定
【作者簡介】張哲,女,吉林人,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應用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中日文化比較。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張哲主持的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2016年校級科研一般項目《日語自他動詞與意志非意志動詞的界定與應用研究》的成果。項目名稱:日語自他動詞與意志非意志動詞的界定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601622S26014。
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如何區(qū)分自他動詞和意志、無意志動詞是一個總讓自己困惑又無能為力的問題。盡管有許多學者為此撰寫了多篇論文,在使用時依然云里霧里,不能果斷作出判斷。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研究體會,避開從語言學角度分類,試圖從意志的構成要素角度來對部分自他動詞的意志性進行界定。
一、意志的構成要素
趙福堂認為,日語中的他動詞都是帶有意志性的,屬于意志動詞,很少有無意志動詞。如買う、書く、食べる。自動詞大多是無意志動詞,如見える、降る、消える。也就是說,多數情況下,他動詞都是意志動詞,自動詞都是無意志動詞。
但是仔細研究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動詞的意志性在不同的語境、不同的體、態(tài)的句式中會發(fā)生改變,變成無意志動詞。在日語語言學界,存在諸多相關研究,如他動詞分類的可行性與其意志性、非自主動詞、二者與自發(fā)性動詞,還有的從是否與助詞を格共現(xiàn)角度來分析如何分類,或根據動詞的語義類型、或根據時態(tài)及可能態(tài)、被動態(tài)來進行分類……學者們將動詞分成不同的類別,多的有十余類。看似清晰,有法可依。然而,從學習者角度來看,我們在使用或判斷自他動詞的意志性時,如果按照分類目錄一項一項確認打勾,既浪費時間,亦感覺受限。筆者認為,要想分清楚意志動詞和無意志動詞,充分理解這兩個語法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意志動詞是用來表示受主觀意志制約的動作的動詞。與其相對,無意志動詞則表示不受主觀意志制約的動作的動詞。也就是說,主觀意志是界定這兩種動詞的關鍵詞。百度網的解釋是:意志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動以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是從產生動機到采取行動的心理過程。由此可知,判斷一個動詞是否為意志動詞,首先應滿足(具備)動機和行動這兩個要素,同時必須是人(動物)的行為。
本文就從構成“意志”的三要素、即動機、行動、行為主體(人、動物)這一角度對日語中自他動詞與意志動詞和無意志動詞的界定進行考察。
二、從動機角度界定自他動詞和意志無意志動詞
1.他動詞的意志與無意志:
請看以下幾組他動詞的例句:
(1)「切る」.
1)まず、セロリーを3センチぐらいに切っておく。/將芹菜切成3厘米長備用。
2)テレビを見ながら野菜を切っていたら、指を切ってしまった。/邊看電視邊切菜,結果切到了手指。
顯然,1)是為了炒菜所做的事前準備,乃有意而為之。此處的「切る」無疑是帶有意志的。2)中,切菜是有目的有動機的行為,本來是意志動詞。然而,切到手指卻不是自己愿意或者說蓄意的,純屬意外受傷,這里不存在主觀動機。因此,2)中的「切る」可以說它是無意志動詞。
(2)「こぼす」.通常來講,成對的自他動詞中的他動詞往往是意志動詞,自動詞是無意志動詞。按照這一慣例,他動詞「こぼす」應該是意志動詞。然而,在特定的場合,它也會轉化為無意志動詞。例如:
3)コップにお水を入れようとしたが、手が震えてこぼしてしまった。/想把水倒進杯子里,結果手一抖水灑了。
4)人にぶつけられて、コーヒーをこぼしてしまった。/被人撞了一下,咖啡灑了。
例句3)中,本來想把水倒入杯中,但是可能由于緊張或者天氣太冷,手發(fā)抖不聽使喚,導致水灑了。這里把水灑在杯子外面不是講話人有意去做的,沒有弄灑的動機,這種結果是不可控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這種場合的他動詞「こぼす」是無意志性的。同理,4)中的「こぼす」也是無意志動詞。
(3)「忘れる」.“忘”也是一個同時具有意志性與無意志性的他動詞。從動機角度思考,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例如:
5)不愉快なことは忘れよう。/忘掉不愉快吧。
6)あっ、しまった!大事な書類をタクシーに忘れてしまった。/呀,糟了,我把重要文件忘在的士上了。
5)的意思是“忘掉不愉快吧!”。不愉快的經歷時常會影響我們的心境,講話人希望努力把它忘掉,主觀上渴望能夠做到,可以說講話人有著強烈的忘記不愉快開始新生活的動機。顯然,它是意志動詞。6)“忘了重要的文件”不是講話人故意所為,講話人不存在忘記文件的動機,因此可以判斷此處的「忘れる」是無意志用法。
又如:7)授業(yè)中、先生の質問に答える時、緊張しすぎて、文法を間違えてしまった。/上課回答老師問題時,過于緊張搞錯了語法。
8)サイズが合わない服を買ってしまった。/買了件尺寸不合適的衣服回來。
用錯語法和買錯衣服尺寸,都不是講話人事先計劃好的,不具備這一動機。所以,我們可以輕松地判斷出上面兩句中的「間違える」和「買う」都屬于無意志動詞。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動機在界定動詞的意志性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從動機這一視角出發(fā),有助于我們輕松地判斷出他動詞的某些無意志性用法。
2.自動詞的意志性:日語中的自動詞大多屬于無意志動詞,但有一類動詞除外,就是移動動詞。對于這一結論,我們依然可以利用動機理論來解釋和判斷。
9)これから図書館へ行く。/現(xiàn)在去圖書館。
去圖書館不是路過,而是有目的而往之,講話人具有明顯的動機。因此,「行く」等移動動詞雖然是自動詞,卻是意志動詞。
3.表示“受害、受損“之意的他動詞意志性考察。
10)友達に勧められたクリームをつけたら、皮膚にアレルギーを起こしてしまった。/用了朋友推薦的面霜,結果涂上之后皮膚出現(xiàn)了過敏。
11)電車に乗る時に、後ろの人に押されて、けがをしてしまった。/乘電車時被后面的人推倒受傷了。
12)花子さんは阪神大震災で両親を失った。/花子在阪神大地震中失去了雙親。
13)転んでしまって、気を失った。/摔倒了意識不清。
以上劃線動詞均為具有意志性的他動詞,在特定的搭配中其意志性弱化,轉化為無意志動詞。也就是說,當某種行為引起當事人不愿見到的結果或者說意外令當事人受傷、遭受損失、造成過失的結果時,由于該行為并非當事人主觀動機所為,因此句中所使用的即便是帶有意志性的他動詞,此時依然可以視其為無意志動詞。
4.與副詞「うっかり」、「つい」、「思わず」等呼應使用的場合。副詞「うっかり」、「つい」、「思わず」,其本身就帶有“不小心、不知不覺、不由得、情不自禁”的意思,都是用于當事人的無心之舉,可以說,以它們?yōu)闃藴蕘砼袛鄤釉~是否具有意志性,與前文中的動機理論不謀而合。因此,凡是和「うっかり」、「つい」、「思わず」呼應的動詞,都可視作是無意志動詞。例如:
14)突然蛇が現(xiàn)れてきて、思わず大聲を上げた。/把糖當成鹽放進了菜里。
15)食べたくて食べたくて、つい手を伸ばしてしまった。/太想吃了,不知不覺手就伸過去了。
16)突然蛇が現(xiàn)れてきて、思わず大聲を上げた。/眼前驚現(xiàn)一條蛇,不由得大叫起來。
三、從行動性角度來界定自他動詞和意志無意志動詞
日語的動詞從其概念內涵來看,可分為行為動詞和狀態(tài)動詞。狀態(tài)動詞用來描述事物的客觀狀態(tài),比如表示存在、能力、可能、自然現(xiàn)象的詞,動詞的可能態(tài)也在此范疇內。因這類動詞并不具有行動性,不用來表示人的行為,只是客觀性描述,故可以直接判定為無意志動詞。例如:ある、いる、できる、わかる、なる、治る、優(yōu)れる、降る、曇る等。
狹い部屋に數十人が集まっている。/狹小的房間里聚集了數十人。
財布に1000円しかない。/錢包里只剩1000日元。
西田先生は中國語が話せる。/西田老師會講中文。
彼は何でもできる。/他什么都會。
あの人の日本語が速すぎて、なかなか聞き取れない。/他的日語語速太快,完全聽不出來。
突然目の前に蛇が現(xiàn)れてきた。/眼前突然出現(xiàn)一條蛇。
以上例句都是從客觀角度進行描述,不帶有行動性,也就不具有意志性,因而都屬于無意志動詞。
四、從動作主體角度來界定日語自他動詞和意志無意志動詞
根據“意志”的定義,只有人和動物才可能帶有主觀意志去做某事。因此,如果一個句子中與動詞相關的主語(主體)不是人、不是動物,同時動詞采用的是主動式,而不是以被動、使役等形式出現(xiàn)時,那么幾乎可以斷定這個動詞屬于無意志動詞。主要用來描述自然現(xiàn)象、植物、事物、事件、抽象概念、生理現(xiàn)象、心理現(xiàn)象等。例如:
1.自然現(xiàn)象、植物、事物、事件、抽象概念:。雨が降っている。/下著雨。
20世紀60年代、カラオケが初めて日本にできた。/20世紀60年代,卡拉OK第一次出現(xiàn)在日本。
ドアに鍵がかかっている。/門鎖著。
友達から電話がかかってきた。/朋友打來了電話。
山々が遠くまで続いている。/群山一直延伸到遠方。
以上例句的主語都是人和動物之外的事物,動詞都是自動詞,只是像錄像機一樣原封不動地將所看到的情景客觀地描述出來,不帶有主觀認知或主觀評價,因此屬于無意志動詞。
2.生理及心理現(xiàn)象:運動していっぱい汗をかいた。/運動出了好多汗。
バスに酔っていて、吐き気がした。/坐車暈車了,惡心想吐。
留學している息子のことを心配している。/擔心在外留學的兒子。
上面三個例句的主體都是人,動詞既有自動詞,也有他動詞。可見,用于描述人的生理或心理現(xiàn)象時,無論自動詞還是他動詞,都可能是無意志動詞。
五、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意志動詞使用的他動詞如果不存在主觀動機,其意志性會轉化為無意志性,而與移動相關的自動詞因其具有明確動機而被視為意志動詞。用來客觀描述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的詞因其不具有行動性,也屬于無意志動詞。而動作主體如果不是人、動物,也是不具有意志性的,可以視作無意志動詞。以動機、行動、人(動物)這三個“意志”的三要素為切入點對動詞的意志性進行辨析界定,可以讓學習者輕松做出判斷,瞬間搞定自他動詞中的意志動詞和無意志動詞。長期以來,學者們對于日語自他動詞的意志性的探討從未停止,詳盡的論文有十幾頁。筆者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體會找到這一捷徑,希望可以為日語學習者提供一點參考。
參考文獻:
[1]朱憲文.日語自他動詞的語用功能及文化心理[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
[2]陳玉泉.日語自他動詞的差異及其與語態(tài)的關系[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5.
[3]趙福堂.自他區(qū)別及其相關問題[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01.
[4]林澤清.意志、無意志動詞的劃分及使用規(guī)律[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3,03.
[5]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4%8F%E5%BF%97/349257? fr=aladdin[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