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喬治·斯坦納在哲學闡釋學基礎上提出的翻譯理論為指導,從“信任”、“侵入”、“吸收”和“補償”的翻譯四步驟出發,選取《XX銀行協同辦公平臺項目招標文件》這一法律文本作為典型案例,分析闡釋學翻譯理論對法律文本翻譯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闡釋學;信任;侵入;吸收;補償;法律文本
【作者簡介】趙巖(1993-),女,漢族,黑龍江人,黑龍江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文學筆譯。
一、闡釋學翻譯理論簡介
闡釋學(Hermeneutics),也被稱為“釋義學”、“傳釋學”“解釋學”或“詮釋學”。從詞源學角度來說,闡釋學的英文單詞 Hermeneutics源自希臘語 Hermeneutick,意為“解釋”、“闡明”、“翻譯”和“宣告”;從哲學角度來說,闡釋學源于德國,是哲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和流派。19世紀上半葉,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首先提出并發展了闡釋學,稱其為“理解的理論”,并將其引入翻譯理論的研究領域。20世紀下半葉,喬治·斯坦納將哲學闡釋學的理解觀與翻譯結合起來,提出了“理解即翻譯”的觀點。闡釋學的這一核心觀點的發展,即理解觀的發展,不斷改變著研究者對翻譯的定義,并且不斷地影響著翻譯的性質、目的和過程,同時也給中國翻譯界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喬治·斯坦納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的第五章“闡釋的運作”這一章節中,在闡釋學理論的視角下,把哲學闡釋學和翻譯理論相互融合,充分理解二者相通之處并將二者融為一體,翻譯四步驟理論由此產生。這四步驟分別是“信任”、“侵入”“吸收”“補償”。自此,闡釋學翻譯理論開始作為一般性翻譯理論,指導多種類型文本的翻譯。
二、案例簡介
《XX銀行協同辦公平臺項目招標文件》是一篇典型的法律語料,筆者選擇了第四章——投標人須知中的一部分內容,約1000字,其中涉及大量技術術語、法律用語以及合同用語。本文將基于翻譯過程中的具體案例以及遇到的問題,分析喬治·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中“信任”、“侵入”“吸收”“補償”對法律文本的指導作用。
三、案例分析
1.信任。信任是闡釋學翻譯理論的翻譯四步驟的第一步,也是翻譯的第一步。從翻譯文本選擇這一步開始就體現出信任。譯者只有信任文本,才能選擇該文本,只有譯者選擇該文本進行翻譯才會有譯文出現,因此任何翻譯都始于對文本的信賴。譯者信任文本是建立在譯者對原文價值的認同之上。筆者所選擇的文本《XX銀行協同辦公平臺項目招標文件》是一家大型正規銀行的正式文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該文件是由法律專業人士進行起草,經過權威人士審閱通過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而且,該標書的招標內容是關于協同辦公平臺的,內容比較新穎,具有創新性。綜合以上因素,筆者選擇該文本作為翻譯語料。由此看出,筆者對于該語料是充分信任的,這體現出了四步驟的第一步“信任”。
2.侵入。斯坦納認為,在譯者信任文本的同時,文本本身又給譯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這種困難通常是對原文意義的不理解。這種現象促使了翻譯的闡釋過程第二步“侵入”的出現。即譯者雖然選擇了該語料,但是在理解原文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文本語言和文本文化背景的差異都會使得譯者無法準確理解原文本的意義,這些都給譯者帶來很大的打擊,最初的信任也開始動搖。這時譯者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想盡一切辦法理解原文本的意義,因此就進入了“侵入”階段。侵入是翻譯中的理解階段,理解是翻譯的基礎。理解這個詞的最初含義不僅是領會,還有包圍和侵吞的意義。由于筆者選擇了漢語語料翻譯成英文,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侵入”這一步驟體現的并不明顯。但是,由于這是一篇法律文本,理解難度較大,因此可以從這一角度來理解“侵入”。該語料中涉及到了一些意思相近的并列結構,在翻譯之前就需要筆者準確理解。例如文本中“對投標文件中含義不明確、同類問題表述不一致或者有明顯文字和計算錯誤的內容,評標委員會可以以書面形式要求投標人做出必要的澄清、說明或者糾正。” 原文中的澄清、說明或者糾正就屬于意思相近并列結構。從事法律英語翻譯工作時,要確認譯文必須與源語文本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譯文要與源語文本在語言意義上保持一致,也就是說譯文應當包括源語文本中的所有內涵,那么準確理解原文本就格外重要。因此,筆者將其譯為“The Bid evaluation Committee shall, in writing, require the bidders to make the necessary clarification, explanation or correction to the contents of the bidding documents which are ambiguous in meaning, inconsistent with the same issues or have obvious textual and computational errors.”
3.吸收。對譯者來說,“侵入”的目的是“吸收”,即譯者發揮能動性,采用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策略把理解的內容以譯入語的形式表達出來。例如,中文標書多用主動句,而英文則多用被動句,但在主被動轉換過程中不能改變權利義務,因而需要運用大量的詞性轉換手段來實現,例如動詞轉換為名詞,形容詞轉換為副詞等,這就是一個“吸收”的過程。例如文本中“投標文件未按招標文件規定密封的?!北揪錇闊o主語結構,隨意添加主語進行翻譯會造成譯文意義的不嚴謹,有悖于標書文件客觀嚴謹的原則,也違背了目的論“忠實原則”的要求,也不符合英語多用被動句的特點。因此在翻譯時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使用轉譯法,將原文的主語及施動者在譯文中以被動的形式展現出來,主動轉換為被動,使得譯文意思更加明確,譯文句式更為流暢,表達方式也更地道,便于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因此,筆者將其譯為“The tender documents are not sealed as stipulated in the tender documents.”
4.補償?!把a償”是闡釋學翻譯理論四步驟中的最后一步,也是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經過以上三個步驟,原文本的意義可能會有偏差或缺失,這就會導致譯文原文本的表達意義不相符。斯坦納認為,通過以上三個翻譯步驟,“原文能量的流出和譯文的涌入改變了原文和譯文,以及整個系統的和諧”。為了達到翻譯的平衡,補償這一步驟絕不可少,只有達到了平衡,才算做到了“忠實”?!把a償”這一步驟更多是文化方面的補償,由于該語料為法律類文本,因此文化補償體現并不明顯。但是作為技術性標書,該語料在專業詞匯角度的“補償”更為明顯。例如文本中“對軟件在售后服務期內提供的售后服務包括但不限于系統的例行檢測、缺陷修復、故障排除、性能優化、技術咨詢、技術支持、補丁升級、系統平臺遷移。對軟件在售后服務期內的補丁升級提供培訓材料和培訓計劃。” 本句涉及到技術方面的專業術語,在翻譯過程中筆者查找了英文網站的一些表達,力求符合譯入語的標準表達。因此,筆者將其譯為“The after-sal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software during the service period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routine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defect repair, troubleshooting,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technical consulting, technology support, patch upgrade, system platform migration. The winning bidder shall provide training materials and training plan for the patch upgrades of the software during the service period.”
四、結語
在翻譯中,正確理解喬治·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理論對于翻譯活動至關重要?!袄斫饧捶g”這一理論,正確的指出了翻譯的核心要義,即翻譯就是譯者用另一語言對自己所理解后的文本進行重新表達。但是,翻譯并不是單純語言的轉換,翻譯需要譯者真正理解原文,并且在翻譯過程中體現出源語和譯入語的文化,當二者出現沖突的時候,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解決沖突,這正是闡釋學翻譯理論的四個步驟。因此,闡釋學翻譯理論及其翻譯四步驟可以有效指導譯者進行翻譯活動。
參考文獻:
[1]西風.闡釋學翻譯觀在中國的闡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
[2]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New York: Routledge,2000.
[3]胡曉瑩.喬治·斯坦納闡釋學翻譯理論觀照下的筆者主體性研究——以葛浩文《紅高粱》英譯本為例[J].海外英語,2014,2.
[4]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苗鳳波,忽思樂.現代闡釋學視角下斯坦納的翻譯理論[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7]Steiner G.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