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評價電影片名翻譯的效果。關聯理論屬于語用學領域,最初用來解釋言語交際行為。之后在關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關聯翻譯理論。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涉及到語碼轉換以及文化轉換。譯文讀者對譯文的理解是一種尋找關聯性的行為,將已有的認知模式放到新的環境中,在譯文與自身對譯文的多種認知假設之間尋找最佳關聯性。
【關鍵詞】關聯理論;關聯理論翻譯觀;電影片名翻譯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discuss translation effect of film title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ence Theory. Relevance Theory in Pragmatics is used to explain verbal communication behaviour. And the Relevance Theory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it comes out. As an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haviour,translation is in relation to code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omprehension of translated version is an act of relevance seek,which means the optimal relevance is built up between translated version and many cognitive hypotheses of target reader on the base of existing cognitive mode in the new environment.
【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 Relevance-Theoretic Accounts o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
【作者簡介】俞冰潔(1992-),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
一、引言
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 在1986年他們出版的《關聯: 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正式提出。他們認為所有的格萊斯準則,包括合作原則,都應該簡化為一條關聯原則,即每一個明示交際行為其本身都具有最佳關聯性。關聯理論的核心是明示-推理過程,發話者通過書面或口頭形式作出明示行為,聽者根據這些明示行為,結合認知語境進行推理,推理出具有最佳語境效果的認知結果。之后,他們的學生Gutt根據關聯理論針對翻譯領域進行研究,并提出了關聯翻譯理論。
二、關聯理論與關聯翻譯理論
翻譯領域一些比較有名的理論,如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弗米爾的翻譯目的論,Node的功能翻譯論等,它們強調的是翻譯過程中的某個或某幾個因素。
Nida的動態對等理論,即功能對等理論。Nida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設立了一個標準來衡量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轉換效果。他認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目的語語言重現源語信息。由此,原文在翻譯過程中地位相對較高。
Vermeer的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ie)從譯文的受眾來看待翻譯,它的核心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是翻譯過程中的主要因素。而譯文的接受者是決定翻譯行為目的的最主要因素。譯文的接受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對譯文的偏好和期待,以及交際需求。Vermeer認為原文只是提供了信息,因此原文在翻譯過程中地位相對較低。
Node的功能加忠誠翻譯觀,作為對目的論的補充,不同于目的論強調譯文接受者,它強調譯者必須對原文環境和譯文環境負責,強調對原文發起人和譯文讀者負責。Node把這一責任稱為“忠誠”。
以上的這些理論,或是從文本出發,或是從受眾出發來看待翻譯行為。Gutt的關聯翻譯理論在Sperber和Wilson關聯理論的基礎上,從認知的角度看待翻譯行為。關聯理論將交際行為看做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受話人將發話人的話語結合自身的認知語境進行推理,得出一個具有最佳語境效果的認知結果。也就是說,關聯理論將交際行為看做是一個認知過程,是對交際行為的認知過程。由此,Gutt的關聯翻譯理論也從認知的角度出發,將翻譯看做是一個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兩次明示—推理過程,第一次明示—推理過程發生在源文本作者和譯者之間。譯者對源文本作出明示推理,從而獲得最佳認知。第二次過程發生在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譯文讀者對譯者的譯文結合認知語境作出推理,進而獲取具有最佳語境效果的認知結果。
就關聯理論翻譯觀來說,語境同樣存在,不過所指的語境是認知語境。認知語境包括語言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和語用語境等。這些語境不同程度上影響翻譯的導向和效果。所以,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認知語境中的各種內容,避免譯文內容讓認知語境擴大,導致認知結果太多,無法獲得最佳關聯的認知效果。
相比于Nida強調源文本的重要性,Vermeer強調譯文接受者,以及Node強調原文發起人和譯文讀者,Gutt的關聯理論翻譯觀超越了對個別因素的強調,而是從一個相對比較宏觀的角度來探索影響翻譯的因素。關聯理論沒有對譯者指出翻譯過程中需要以某個因素例如源文本,譯文接受者,文化環境等為重點,它強調的是認知過程與效果。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因素大都會影響認知過程,這些因素對譯文產生一個動態的影響,而不是以具體的某個因素的影響為大。
關聯理論指出,衡量關聯性,就像衡量生產效率一樣,是一個平衡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也就是說,判斷關聯性的強弱,不僅僅依靠由這個關聯性而產生的認知效果,而且依靠處理這個關聯性的努力程度。如果用數學公式表示的話,則是關聯性=語境效果/處理努力。語境效果和關聯性成正比,和處理努力成反比。這一公式似乎可以理解為通過盡量縮小處理努力而獲得最大關聯。但在實際交際情況中,所獲取的不是最大關聯而是最佳關聯。最佳關聯就是指受體在理解話語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語境效果和處理努力實際上處于一種動態關系中,不必一味降低處理努力而獲得最大關聯性。
三、電影片名的特點以及翻譯策略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的名字一般都是點睛之筆,能夠體現部分電影內容,并且以此吸引觀影人群。通過一部電影名稱,人們可以了解到創作人員關于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重點或亮點,能夠從中了解到電影的基調;同樣的,創作人員也可以通過電影名稱來吸引觀眾,借此與其他的影片作出區別,有助于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為票房做努力。
電影片名通常來源于情節,背景,主題,男女主角或者是故事線索。例如,以情節為片名的有 《湄公河行動》和Bring Him Home,以故事背景為片名的有《我的少女時代》和Zootopia,以主題為片名的有《失孤》和Sophies Choice,以男女主角為片名的有《末代皇帝》和 Edward Scissorhands,等。
由于電影片名本身不會太長,并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空間制約,所以一般的翻譯方法,直譯,意譯,補譯等方法都適用于影片名翻譯。像Edward Scissorhands 直譯為剪刀手愛德華,Ghost意譯為人鬼情未了,Seven這樣帶有宗教色彩的片名補譯為七宗罪。
四、個案分析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是一部國產動畫電影,分別于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29日在大陸和北美上映,片名譯為Monkey King:Hero Is Back。故事取材于西游記,講述的是齊天大圣孫悟空在大鬧天宮被壓在五行山下后還未遇到唐僧之前的故事。機緣巧合,孫悟空被兒時的唐僧——俗名江流兒的小和尚誤打誤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險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
西游記是中國文化在西方的一個標志,西游相關題材的電影好萊塢也曾拍攝過。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這部電影來說,首要目標群體是兒童。那么,兒童作為譯入語受眾, 認知水平處在正在發展的階段,如果英文譯名不夠直觀的話,可能會超越譯入語目標受眾的認知水平,影響認知效果。Monkey King這個詞組不僅點明了影片的主角,而且同時表明了故事來源是西游記。因此,這個詞組的應用不僅將“西游記”和“大圣”這兩個概念合并在一起,并且在目標語受眾與原片名之間起了一個認知連接的作用,建立了一個關聯性。目標語受眾看到這個詞組便一目了然,對于理解這個詞組付出的努力比較小,很快就明白這是關于孫悟空的電影,從而激發出走進電影院的欲望。
The Bridges of Medison County中譯名為廊橋遺夢。影片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里遇到了《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在經歷了短暫的浪漫纏綿后,弗朗西斯卡因不愿舍棄家庭而與羅伯特·金凱痛苦地分手,但是對金凱的愛戀卻縈繞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 。
The Bridges of Medison County直譯名為“麥迪遜郡的橋”,這個橋是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女主角遇到來拍攝麥迪遜郡的廊橋的男主角,并為他帶路,看著他擺弄攝影器材并因此動心。可以說麥迪遜的廊橋是男女主角結緣的地方。橋起到一個連接的作用,連接了男女主角,將此作為電影名未嘗不可,畢竟可以將此認為是故事的一個象征符號。但如果將中譯名定為“麥迪遜郡的橋”,對于中國觀眾而言,無法從中得到和電影本身相關的信息,畢竟大部分觀眾是先看名字再看電影的。觀眾要明白“麥迪遜郡的橋”的這個象征含義,必須要在看過電影之后,至少也是了解故事梗概之后。也就是說,這個譯名的語境效果不是很強,這樣的直譯名讓觀眾在當前的認知環境下,可以推導出很多假設,難以找到其中最貼近影片的假設,譯名與電影本身建立的關聯性比較弱。如果保持這個譯名,而又要觀眾能理解,那么觀眾就需要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了解電影的故事梗概,從而才能在“麥迪遜郡的橋”和電影聯系在一起。
這部電影的官方譯名是“廊橋遺夢”。“廊橋”一詞已經體現原名中的核心,也是男女主角感情開始的地方。“遺”表明故事中兩人之間留有遺憾,“夢”表示兩位主角經歷了一段短暫美好的時光,但美好的時光終究是會結束,就像人終究是要從夢中醒來。整個中譯名傳遞給人一種美好卻無法持續下去的感覺,帶有一種浪漫的色彩,從而讓觀眾明白,影片美好而悲傷的故事走向。這樣的中譯名,讓觀眾在當前的認知語境中推導出的信息不僅和原名相關,而且同時推導出了更多與電影相關的信息。也就是說,觀眾付出的處理努力并不多,便通過這樣的譯名對電影的大致情況一目了然,并且還獲得了從原名中無法獲得的關于電影基調的信息,在譯名與電影之間建立了比較好的關聯。
五、結語
關聯理論相較于其他翻譯理論,從認知這樣一個全新的角度來指導翻譯行為。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方法,而是一個方法論,并沒有指明具體的翻譯策略和翻譯重點,并沒有具體的是將原文還是受眾放在突出位置,而是從認識事物的角度,表明翻譯是一個特殊的交際過程,通過“明示—推理”這樣的過程來認識和理解譯文,在譯文與原文之間建立一個最佳關聯性。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第三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01.
[2]王榮.從關聯理論看字幕翻譯策略——《亂世佳人》字幕翻譯的個案分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版,2007,2:5-9.
[3]王靜.從關聯理論看英文電影名翻譯 [J]安徽文學,2010,10:190-194.
[4]孟建鋼.關聯理論對翻譯標準的解釋力[J].中國科技翻譯,2001, 0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