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臻

近年來,智能手機興起導致傳統相機行業衰落,外賣平臺出現使方便面銷量下滑,共享單車風靡,打敗傳統自行車店鋪。傳統行業的衰落,不在于行業本身,而在于迅速崛起的新興產業。以我觀之,傳統行業的出路在于尋找——“匠人傳統”下的創新“孤島”。
“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這是李鴻章在百年之前的洋務運動中發出的醒世恒言。反觀當今時代,知識經濟方興未艾,新興行業日新月異。傳統行業如果只是固守而不知變通,不能跳出匠人傳統下的象牙塔,只能在固守傳統與銳意創新的兩岸搖擺便望不到出路。你在此岸望彼岸,你兩頭不到岸。如今的傳統行業處在十分尷尬的境地,“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唯有在發展中繼承,抓住了時代的繩索,尋找創新“孤島”,才能在市場經濟中搶占一壟之地。
杜摯有言:“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創新是首位。日本曾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創下驕人的科技成就,他們的成功源于自身的銳意進取,及時改轍知所取法。卻又黯淡于二十一世紀,部分原因來自日本人推崇的“匠人傳統”。匠人精神講究的是精益求精,自我超越,但一不小心就會悶頭干活,故步自封,沒能把技術上的優勢轉化成終端產品,更沒有形成獨有的新興產業。這是他們衰落迅速的原因。新興行業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們抓住了時代的機遇,發揮了創新創意的優勢,這是新興產業探索出的崛起之路,但新興產業多數浮躁,往往缺乏“匠人精神”。傳統產業具有的匠人精神也是自身應回歸的出路。
匠人精神是創新浪潮沖擊下的巨塔。若是迷失匠人精神,創新失去了支撐,新的技術產品如泡沫一般,升得愈高,破碎得愈快。同時,如何平衡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與時代創新的關系,不至于讓匠人精神故步自封,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從世間萬象的縫隙中看去,匠人精神不在高處,而在無數個被你忽略的生活間隙中。它在街頭手藝人手中熠熠發光,在流水線的專注工作中流淌,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紀錄。匠人傳統是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它終將在創新孤島中閃熠發光。
創新將匠人傳統拽離孤島,匠人傳統也在創新孤島中散發光芒。只有找到“匠人傳統”下的創新“孤島”,傳統行業才能創造出路,找回輝煌,發揮傳統行業的匠人優勢,“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湖南省懷化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