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欣 文術婷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教育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日漸明顯。城區內的學校承受著無限的期望和沉重的壓力,其中大班額是其面臨的最大困難,這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阻礙。那么,在大班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充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學習小組在大班額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大班額是指城市學校的一個班級的人數暴增,使得班級人數超過額定的現象。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將學生根據特定的規律和方式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教師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模式進行學習活動。這樣可以有效減輕大班額現象對語文教學課堂效果的消極影響,同時可以大大減少教師的工作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學習小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豐富的創新思想
在學習小組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小組人員要明確每個個體的角色。學習小組的表述者是學習成效的展現者,小組表述者能夠依據自己所在小組的學習情況對全體學生進行總結,和其他學習小組互換學習方式,實現全體成員的共同進步。在小組討論時,小組內的所有學生均可大膽地闡述自己的想法,自由地發表言論。比如,在教授學生學習《卡羅爾與她的小貓》一文中,教師可以提出以下三個問題,供每個學習小組討論:卡羅爾對她的貓有著怎樣的感情?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組員內養過寵物的成員和自己的寵物有著怎樣的故事?教師提出這三個問題后,學生帶著這三個問題先默讀文章,而后進行小組內探討,這樣既可以令每位學生都參與語文課堂教學,還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采用學習小組的學習模式后,語文寫作指導的問題迎刃而解。學生可以在小組互助式的作文學習過程中,將自己親身所感、生活經歷、聽到看到的或心中所想盡情地寫入作文中,豐富作文的素材和內容,提升作文的整體水平。比如,在寫作《假如我是……》這篇作文前,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習小組先自行閱讀范文,在學生明確寫作目的和要求后,提出每一小組派出一個人上臺做即興演講,這樣使得原本乏味的作文課堂教學瞬間充滿活力和熱情,成為一堂激情四射的演講競賽。
在大班額的教育現狀下,學習小組形式的教學手段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也可以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葉圣陶曾說:“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生活是寫作靈感的源泉,教師要指引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作文素材,練就一雙善于發現美與丑的眼睛,將生活延伸到作文中,作文也就如生活一樣值得細細品味。學習小組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應用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團結友愛、相互協作,在合作學習中尋找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生活的觀察者和探路者。
二、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習小組的策略
(一)強化學生合作學習的思想觀念
1.強化學生懂得傾聽的習慣
傾聽就是在與他人交談時,學會尊重他人,保證與自己交談之人能有充足時間將話講述完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保證每組學習成員都聽清教師提出的問題和具體要求,聽明白每個小組要完成的學習內容,聽懂其他組員的發言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學會傾聽,是學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有助于學生取長補短,從小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同時有助于實現對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
2.培養學生學會質疑的能力
在小組交流討論時,學生除了認同他人觀點,還要勇于提出質疑,敢于發聲,及時表述自己的不理解之處,切勿因害羞而不詢問。有不同的思路和建議時,要大膽提出,大膽質疑,積極闡述,使小組學習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
(二)激勵與評價
學生確實存在個體差異,各自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創設學習小組,以小組形式進行學習討論,很容易出現優生滔滔不絕、弱生噤口不言的局面。所以,為了防止這種現象出現,教師需要時刻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針對課堂很少發言或課后很少與同學交流的學生,要傳遞更多的關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部分學生經常保持沉默,極少發言。其中,有些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觀點表示懷疑,害怕同學嘲笑自己;害怕答案差異太大而受到教師的批評;害怕自己語言表述不準確而無法傳遞真正的看法……這些顧慮都會使他們寧愿選擇沉默,也不站起來陳述自己的觀點。教師作為知識的引領者,應該起到指明燈的作用,用語言、肢體動作、熱血故事等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激勵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暢所欲言,積極表達。在評價時,教師要重點培養和鼓勵弱小學生,激發他們的自信心,給予他們更多的掌聲和贊揚,促使全班學生都真正參與小組學習,這樣不僅可以保證課堂氛圍輕松愉快,更能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三、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充分運用小組學習的形式,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小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打開學生禁閉的心門,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大班額的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習小組,讓小組學習在大班額環境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1.贛南師范大學科技學院;2.贛州市濱江第二小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746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