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艷平
(西安醫學院體育部,西安 710021)
本文經過對西安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向城市社區居民開放為例,將研究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對該市高校體育場館資源服務城市社區體育的對策進行了一定的總結。
《關于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是1997年4月由我國民政部、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教委、國家體委幾個部門聯合簽署頒布的。在該意見中明確了社區體育的概念,其指的就是社區體育在當地區域的街道辦事處的范圍內,以體育設施以及自然環境為主,以周邊的居民為對象,開展居民體育鍛煉工作,實現居民身體素質的提升。社區體育的發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體育的發展。
從廣義的角度出發,高校體育場館資源指的就是面向學校內的學生、教職工而建設的相關體育設備,其使用的主體,從狹義的角度出發包括學校的學生以及教師等。滿足這人群對體育活動的需求,其包括體育設備、體育場、體育用品、體育器材等等。
本文研究對象是西安市高校的體育場館資源對周邊社區開放的具體情況,以及周邊社區對高校的體育場館資源的利用情況。
本次研究采用了專家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
1.問卷調查法。問卷的內容設計是根據學校,體育場館資源以及社區體育的管理、配置、利用以及經營等情況綜合而成。并且對問卷的信度以及效度的檢驗邀請了相關的專家進行了評定,具體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
2.專家訪談法。研究人員走訪了a市的A、B、C三所大學,對這幾所高校的體育場館管理人員進行了有關于學校體育場館資源對周邊社區的開放程度,以及周邊社區對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的利用程度進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訪談。由此組成了本文的整體框架,又請幾位專家對論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進行了一定的評價。并且,向專家請教了高校體育場館服務于城市社區體育的相關看法。

表1 效度檢驗專家情況

表2 問卷發放以及回收情況
1.西安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經過對該市調查發現,該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總結:該市的體育活動內容、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動以及經常性體育競賽兩種,而日常性活動包括了健身操、健身舞、太極拳等,這些活動展開的時間一般都是早晨或者傍晚這一段時間,具體時間為早上6—8點,晚上16—17點,體育活動的平均時間保持在30—60分鐘,頻率為每周2—3次。其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西安市五個社區體育鍛煉項目統計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這5個社區的健身內容主要以傳統的體育項目為主,例如秧歌、舞劍等,關于現代運動的項目很少,而且采取這類建設項目的人數很少。而且在這5個社區周邊的A、B、C三所高校中有兩所高校的體育場館資源并不對外開放。而且根據筆者的實地考察后發現,這5個社區周邊的體育設施并不完善,而且大部分社區居民活動的范圍是固定的,而且這些社區體育組織管理人員普遍為年齡大、女多男少、學歷偏低,并不能實現科學合理的管理[1]。
2.西安市體育場館資源現狀。針對西安市體育場館資源情況調查后發現,A、B、C三所高校擁有大量的體育場館資源,其數據(如表4所示)。

表4 西安市三所高校體育場館設施情況表
從表4可以看出,A、B、C三所大學體育場館設施較為充足,能夠滿足周邊5個社區居民的需求。但是這些體育設施僅僅對內部人士開放,并不對外開放,而且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著管理方式落后、管理人員缺乏相應的管理能力等問題。而且,這些體育場館在滿足學生及教師健身需求之后存在著大量廢棄閑置的情況,很多體育設備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生銹腐爛等問題。
1.資金缺乏。研究人員通過對問卷深入分析之后發現,該市區在學校場館的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著資金缺乏的問題。雖然上文提及A、B、C三所高校的體育場館等資源被閑置,但是就全市綜合情況而言,其他學校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體育場地設施的缺口,其主要表現在器材陳舊、資金不足、場地破爛等情況。而且根據研究人員對全市各大中小學進行普遍調查后發現,這些學校體育場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設備配備率很低、場館數量多、設備陳舊。綜合而言,該市學校體育與場館等資源屬于中下等水平,這類問題出現的原因有二:其一,高校對于體育場館等設備管理上的缺失,管理方式的落后是造成場地破爛、設備閑置及破損的主要原因;其二,在政策方面而言,存在著上級經費不足、投資力度不夠等問題。
2.管理困難。若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向城市社區居民開放,其無論是有償還是無償的開放,都勢必會造成管理上的困難。因為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很多高校在體育場館設施等管理問題上存在著很多不足。實驗表明,社會人群大量涌入校園加重了管理上的負擔,學校也未建立相應的管理系統。而且社區管理人員的管理措施也存在著極大的漏洞,甚至最終引發了社會居民和學生之間的矛盾[2]。
3.教學沖突。根據此次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60%以上的教師認為學校體育設備資源向周邊社區開放會對學生體育訓練以及正常的生活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尤其兩者訓練的時間具有一定的重合,這可能會引發學校與社區居民之間的社會矛盾。
1.明確高校體育場所服務社區的重要意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倡和規定,在學校與社區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必須提高體育場地的共享,全民健身計劃,促進全民身體素質的提升。這就需要社區管理人員以及學校管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高度的認識,明確高校體育場館服務社區問題的重大意義。調查人員調查后發現,有50%的學校教職員工對學校體育設施向社區開放的事情僅僅只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而社區居民也對此類事情并不關注,這就反映出宣傳教育力度不足。無論是學校,還是社區的人群,都對高校體育場所服務社區的認識不足。因此,必須要加大宣傳的力度,促使每個人都清晰地認識到高校體育場館服務社區問題的重要意義。
2.樹立資源共享的正確觀念。隨著我國人民素質的提高以及經濟的發展,很多人存在的政府包辦一切的觀念已經逐漸消失,而高校體育設施向周邊社區的開放正是一種社會資源公眾使用的社會觀念。在開放的過程中,必須以空間無償開放、設備有償占有為原則。而學校周邊的居民也必須改變根深蒂固的國家資源無償使用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有償使用觀[3]。
3.實現政府與學校之間的協調統一。眾所周知,長久以來,社區體育一般都是老人或者體弱人群的社區體育。但隨著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以及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響應,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已經逐漸形成了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的社區體育。因此,在高校體育場館向社區體育開放時,社區體育相關的管理人員必須做好管理工作,考慮好如何能夠充分利用學校的體育資源來推動社區體育的發展建設。而學校方面必須改變本位主義的觀念,同時樹立學校體育場館為社區體育服務的正確觀念。經過對已經成功案例分析得出,學校體育設施向社區開放是一項比較系統性的工程,必須實現高校與社區的協調統一,確定相關社區是此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必須承擔管理工作與協調工作。而學校在此工作中必須全面配合,而且當地政府應承擔協調與組織的責任。在此次的調查中,有80%以上的學校認為高校體育場館向城市社區體育開放的事情政府必須予以大力支持,其承擔的主要職責有領導協調、政策與資金的支持。而社區的主要職責是聯絡、組織協調,必須保證社區居民健康活動的有序開展以及居民的人身安全。而學校承擔的責任是必須實現學校體育設施無條件向社區進行全面的開放,并且同時協助社區做好開放工作與管理工作,必須承擔相應體育設備的維護工作[4]。
4.合理安排體育場館向社區開放的時間。眾所周知,學校存在的主要目的便是為了教書育人,高校體育場館向城市社區人群開放必然會對學校的正常秩序產生巨大的沖擊,處理不當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的社會效應。根據此次的調查結果顯示,該市體育場館的使用時間一般為早上10—12點,下午1—7點,而社區居民鍛煉的時間是早上6—8點,下午鍛煉的時間為16點后。因此,社區管理人員以及學校管理人員必須將學生體育訓練與居民鍛煉的時間錯開,必須在保證學生體育訓練的前提下實現體育場館設施對城市社區居民的開放。現階段,有一些高校實現了學生與居民之間訓練時間的錯開工作,并且在節假日或者在這段時間將學校的體育設備或場地對社會健身人群人采取有償或無償開放。
綜合全文而言,我國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向城市社區居民開放,必須由當地政府、社區、學校實現三者有機的統一協調,才能夠良好地進行,而且我國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向城市居民開放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得到重視。
[1]曾艷.淺析昆明市城市社區體育公民參與情況[J].當代體育科技,2016,(12).
[2]毛改,袁松山.許昌市城市社區體育開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1).
[3]姚績偉,何潮,許文鑫,等.論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三維結構要素及其關系[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
[4]羅以飛,吳秋來,陳陽.城市社區體育的特點與功能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