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我國養老模式主要包括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與居家養老都在社區內進行,因此亟需為社區內老年人營造智慧養老環境,使老年人在社區內即可享受到智慧養老服務。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老齡化。體育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通過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加強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調節神經系統,延緩骨質疏松,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緩衰老的目的。本文擬從體育健身角度探討智慧社區健康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
1.1研究對象選取鄭州市30個社區的老年人進行隨機走訪及問卷調查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以“健康養老”、“社區養老”、“智慧養老”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互聯網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為論文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1.2.2訪談法通過電話對鄭州市民政局等職能部門進行訪談,了解鄭州市智慧社區及智慧養老的建設情況。隨機走訪鄭州市區共30個社區,了解社區老年人對健康服務的需求。
1.2.3問卷調查法隨機對社區內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72份。
1.3統計學方法應用數理統計學進行t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鄭州市社區養老智慧化現狀在調查的30個社區中,共有智慧社區1個,基本實現智慧養老。社區老年人了解社區智慧養老平臺或12349養老服務熱線的比例分別為5人次(6.9%)和51人次(70.8%),69人次(95.8%)的老年人會使用一鍵通呼叫器或老年手機,僅有7人次(9.7%)的老年人通過智慧平臺或12349熱線申請過服務。
2.2社區老年人對增進健康的認識68人次(94.4%)的老年人把體育鍛煉作為提高健康水平的第一選擇,其余依次為合理飲食習慣53人次(73.6%)、心情愉快47人次(65.3%)及無不良嗜好38人次(52.8%)。
2.3社區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72人次(100.0%)的老年人都希望社區能夠提供健康服務,但對于健康服務的價格接受程度較低,47人次(65.3%)的老年人只接受免費服務,19人次(26.4%)的老年人能夠接受每月≤30元的服務費用。5人次(6.9%)的老人能夠接受31~99元的服務費用,1人次(1.4%)接受100~200元的服務費用。
2.4老年人對社區體育設施的需求老年人對社區內體育設施的要求不高,72人次(100.0%)的老人希望有一塊較大面積的健身廣場和一些健身路徑設施,有14人次(19.4%)的老年人希望社區內能夠配備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場地,僅有5人次(6.9%)的老年人希望去室內健身館進行鍛煉。
2.5社區老年人對健身指導的需求有61人次(84.7%)的老年人需要社區提供專業人士對其進行健身指導,8人次(11.1%)的老年人認為有無專業人士指導都可以,3人次(4.2%)認為不需要專業人士指導。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6.7%,達23 086萬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5 003萬人〔1〕,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養老之痛”亟須破解。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在社區內養老,社區是老年人主要居住、生活的環境,老年人需要的不僅是經濟和身體上的贍養,還包括心靈和精神上的慰藉。僅僅依靠家庭的居家養老已不適應當前的社會,將傳統的居家養老與社區服務站相結合成為居家養老的發展方向。目前,社區養老已逐漸發展成為融居家與社區托老所為一體的養老模式,以社區機構為主導,整合各方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是傳統養老方式的蛻變。老年人在社區內養老,由社區統一照顧,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在滿足情感需求的同時又能享受到專業化的養老服務,解決了老年人及其家人的后顧之憂〔2〕。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國進入“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隨著歐美等發達國家率先開始了智能化養老的探索,我國也提出了“智慧養老”的戰略方針,將互聯網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建立傳感網系統與信息平臺,集現代科技與服務于一體,加強養老服務機構的管理模式,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3〕。
智慧社區養老模式是“互聯網+”時代的新興事物,它以數據中心為平臺,通過互聯網、傳感網等信息技術把社區內的老年人、服務機構、社會組織等整合起來,由數據中心接收老年人服務需求,然后選擇服務者,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服務。與傳統的養老模式相比,智慧社區養老模式更適合當前社會的發展。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是一項系統和長期的工程,必須由政府進行規劃建設,政府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還要加大宣傳,落實到位,建設智慧社區養老服務平臺,做好智慧平臺操作方法的宣傳培訓工作〔4〕。政府部門要在社區管理部門增設智慧養老服務崗位,鼓勵熱愛社區工作、工作能力強的優秀人員參與到智慧養老服務工作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入社區共同建設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為社區與高校搭橋,鼓勵大學生到社區參與志愿者服務工作。
河南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養老問題尤為突出,為貫徹落實《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2012年12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河南省電信公司《共同推進智慧民生,智能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根據老年人在“緊急救援、實時定位、健康咨詢、生活信息”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推出了“電子保姆”信息化養老服務項目,充實了12349居家養老服務呼叫網絡體系中的信息化、智能化養老服務項目,提升了為老年人服務的水平。作為河南省的省會城市,鄭州市于2015年2月,打造了首個智慧社區項目——鄭州市金水區未來路街道辦事處銀基花園社區,開啟了智慧社區養老服務。
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老齡化,認為老年人應擁有健康的身心以及對社會的良好適應能力,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5〕。體育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通過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促進人體健康,延緩衰老。
醫學研究發現,心腦血管疾病與人體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系,而科學的鍛煉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脂,延緩血管硬化,從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當步入老年、離開工作崗位后,很多老年人隨著他在社會及家庭中角色的轉變,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一些老年人因為承受不住這樣的失落感,患上離退休綜合征,輕者脾氣暴躁、郁郁寡歡,重者則會很快出現各種身體不適,危及生命。同時,由于生活節奏快,年輕人壓力大,工作繁忙,不能夠時刻關注老年人的情緒變化,很多老年人秉承著不給孩子添麻煩的心態,或獨居或報喜不報憂或與孩子有代溝,只能將苦悶藏在心底,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出現抑郁、失眠、抵抗力下降等問題。老年人健身多為群體活動,在參加健身鍛煉的過程中可以增加人際交往,減少孤獨感,而且老年人之間沒有年齡差異的代溝,在一起擁有更多的共同話題,通過相互訴說緩解心理壓力,消除苦悶等不良情緒。智慧健康養老主要是利用互聯網將健康產品與養老服務結合起來,對老年人進行健康咨詢、健康管理。智慧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包括健康預約平臺、老年人健康檔案庫、健康指導員檔案庫、體質健康測試系統、健康數據分析系統等部分。在社區內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為老年人制定健康計劃,開展健身活動,既可對健康狀況良好的老年人提供專業化健身指導,預防老年人疾病、增強心肺功能、延緩人體衰老,達到“治未病”的效果;又可以對失能老人提供體育保健方案,幫助他們進行康復運動,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首先,應將健康養老服務納入智慧社區養老服務工作中。由政府主導,在社區工作崗位中增設老年健康服務崗位,并在智慧社區服務平臺中增設健康服務,由體育職能部門直接或間接介入社區老年人的健康服務中,加大物資投入力度,在社區內大力建設適合老年人的健身設施,對社區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如健身管理者及老年健康指導員等,使老年人能夠獲得科學優質的健康指導與服務。其次,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要通過社區宣傳欄等向老年人及其家人介紹智慧健康服務的內容及方法,使老年人能夠熟練掌握,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得到幫助。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智慧平臺向老年人傳遞健康信息,提高健康意識。通過平臺向老年人開展體育健康知識的講座,幫助老年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使老年人避免受到“偽養生”等信息的誤導。第三,在社區內建立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實訓基地,鼓勵體育專業大學生進社區做老年健康指導員,為社區內的老年人做更加專業的健康指導。社區與高校牽手,既解決了社區內健康指導員稀缺的問題,又為體育專業大學生提供了實習實訓的場所,提供了就業機會。老年人可以通過社區智慧服務平臺預約健身指導服務,使健康指導員能夠高效、有針對性地進行健身指導服務,對于失能老人可以采取上門服務,對其進行康復運動指導。第四,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庫。由健康指導員定期為老年人的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對老年人的健身效果、身體功能進行客觀評價,并通過健康數據分析系統進行數據分析,一方面使健康指導員根據指標的變化為需要的老年人制定個人運動處方,給予有針對性的健康服務,另一方面可以將數據上報給政府職能部門,為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綜上,智慧社區養老是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中構建健康養老服務,有助于幫助老年人健康長壽,提高生活質量,實現健康養老。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08/20170800005382.shtml.
2錢浩.合肥市社區居家養老的智慧化探索〔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16.
3應佐萍,陳旭平,吳志華.浙江省智慧養老社區建設路徑研究——基于SWOT-CLPV分析〔J〕.建筑經濟,2017;38(6):71-5.
4陳莉,盧芹,喬菁菁.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人口學刊,2016;38(3):67-73.
5李安琪.四川省城鎮老年體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