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卉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我們先對歌曲的音樂結構進行分析,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是一首旋律優美明亮的民間歌曲,本曲可分為四個樂句,其中每一句有三個小節,并且每個樂句的節奏型基本相同,并且在每個樂句的尾部都有一個小拖腔,結音為“re-do-la-sol”,具有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全曲除一處六度跳進外,大多數是大二、小三、純四度的音調進行,旋律由高到低,漸漸下行,最后穩定地結束在主音上。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具有質樸開朗的特點。
《沂蒙山小調》這首山東民歌,它是一首極具山歌風格特點的小調歌曲,并且該曲的歌詞中有個長腔,其原因是為了使演唱者在表演該歌曲時,讓其聲音展示出更明亮的效果。詞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有意的把長腔的前一句的尾音和后一句歌詞的始音用同一個字,這種創作手法叫做“魚咬尾”,我們在文學創作中可以看到類似的手法,它是一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和本歌曲中的歌詞創作手法是一個意思。其作品吸取了民間音樂風格的要素,使作品能夠更加貼近于生活,能真實的表達人民的心里情緒,帶給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每首曲子或者旋律都有他自身的調式調性,每首作品的創作形式都是不同的,調式調性也一樣,都有一定的差異。這可能就是區分每首作品的屬性的標準吧。就像《沂蒙山小調》它是一首民族作品,它則采用的是民族中的小調式,它是一首三拍子的小調歌曲,從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節奏比較舒展、整齊,其歌曲的節拍數基本相同,每個樂句都有九拍組成,所以整體是比較規整的。又因為《沂蒙山小調》的音樂形式采用的是有變宮的六聲徵調式的民族調式,所以更加體現出民族音樂的鮮明之處。
歌曲的演唱處理很重要,對于演唱每一首音樂作品來說。它要求演員在演繹作品時,準確的把握作品的各個方面。用什么樣的音色去演唱,怎樣控制歌唱時氣息的運用和呼吸的頻率,以及歌詞中每個字所發出的位置,也就是我們說的咬字。所以想要在演唱中做到完美是相當不容易的,是考驗歌唱者各方面能力的一種體現。從而也鍛煉了歌唱者的綜合素質,讓其在音樂作品演唱時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我想通過自己對演唱的理解,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首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展開粗略的論述。
在進行聲樂作品演唱時,聲音很重要,具體說是音色很重要。山東民歌最大的特點就是歌曲中的語言特點,山東的地方方言。這就能顯示出山東民歌有著獨特的音色,音質的甜美,音情的親切,音律的細膩則是山東民歌演唱時必須要注意的,也是嚴格要求的。其中音樂的音色是在歌曲演繹時比較重要的橋段。正如《沂蒙山小調》這首歌,演唱者在表演時一定要注重地方文化特色的運用,從音樂的一開始,演唱者就應該進入山東人的角色,通過甜美婉轉的音質來詮釋地方音色。然而長腔就是這首歌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山東民歌的顯著特征。
音樂中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音樂的旋律是否優美,聲線是否流暢,然而決定性因素就是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時應該準確把握和控制的氣息。在《沂蒙山小調》這首歌曲在演唱時,歌曲開頭,由緩慢的節奏引出,旋律優美,歌曲的前奏剛要進入時,演唱者就應該調整好自已的呼吸狀態以及呼吸頻率,從分調動自己的音樂情緒,從而激起演唱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演唱時,要帶入情感,在起音之前,要注意呼吸,通過口鼻同時吸氣去打開腔體。
在作品中無論是歌曲的歌詞選材還是對歌曲歷史背景的考究,文字在其中都有很大作用。對于學習聲樂的學習者,咬字是歌唱表演者在演繹聲樂作品時必須準確掌握的一項基本功。這不緊緊是能反映出來一個演唱者水平高低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咬字的準確性將代表著演唱者在演唱時,是否能與觀眾產生共鳴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表演者因為咬字不清晰,就會造成觀眾聽不清楚歌詞,更不可能進行理解歌詞了,那又何談演唱者與觀眾之間產生音樂思想上的共鳴呢,通過歌曲去感動觀眾的目的就更不能實現。所以,這就要求演唱者一定要對自己的咬字有所注意,去摸索每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也就是指注意字的聲母發音、韻母發音以及字尾處的歸韻。中國有句話“字正腔圓”點明了歌唱的精華之處,所以咬字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只有我們認真去做,去分析,才會演唱出優美動聽的歌曲。
總之,對于很多的演唱者來說,在演唱作品時,不僅要注意聲音的流暢性,更要注意情感的表達性。在處理這首歌時,我們要根據歌詞的情感來處理聲音,才能達到審美的價值性。所以當作者的要表達歌曲中的情感時,要注入音樂本質和時代精神,要把兩者進行統一,才能達到追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