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麗穎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一個核心思想更表明:文學藝術跟社會的核心價值有著本質的關聯,二者交互作用。鑒于當時的歷史環境,毛澤東主要闡述了二者的顯性關聯,而較少涉及隱性的或較為曲折的關聯。藝術社會學告訴我們,觀察和理解任何藝術作品,都無法脫離作品所處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文藝創作可能會以非常積極的姿態直接參與社會發展的進程。這樣一種能動作用,決定了文學家和藝術家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創作出內涵深厚、藝術高超的傳世作品。今天,我們在強國之路上呼喚文化振興之際,文藝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緊密關聯又一次凸顯出來。
回首三十年改革開放走過的路,我國在經濟上走的道路是正確的,同時,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但是在社會治理和文化建設方面還存在不足,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而舉行的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特別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歌劇是集音樂、舞蹈、戲劇于一身的重要的綜合表演藝術,在表演藝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優秀的歌劇作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綜合實力的展現,傳遞著這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精神,更是傳播中國文化極好的載體。中國歌劇是中西方藝術融合的產物,正因為它既包含了西方外來藝術形,又具備中國自己的優勢,因此中國歌劇在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和影響,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之一。
歌劇這種表演藝術源自西方,進入中國時期現對比較晚,所以對于目前來說,“中國歌劇”這個概念只是相對存在,但是回顧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八十個年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歌劇藝術在不斷的發展壯大,我們不乏許多優秀的作品,在我國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兒童歌舞劇《小小畫家》開始,中國便有了自己的歌劇,1942年中國原創歌劇《白毛女》的誕生、到五六十年代《江姐》《洪湖赤衛隊》《原野》《雷雨》到今天的《西施》,在中國歌劇藝術史上涌現出越來越多優秀的作品和優秀的歌劇人才。雖然我們與一些具有悠久歌劇歷史的文化大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要看到,我們中華名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和優良文化傳統思想和民族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更不缺乏英雄好漢或者是凄美的愛情故事,這些都為中國歌劇的創作都提供良好的創作題材。而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國已經具備了相對雄厚的物質,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方針下,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更面臨著難得的機遇。我們要認清中國歌劇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增強中國歌劇的自覺與自信,更好地把握中國歌劇發展的規律,從而建設中國歌劇藝術文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沒有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資源就不可能轉變為顯示的文化力量。因此在中國歌劇的建設中,也應當大力發展歌劇事業和歌劇產業。發展歌劇事業,需要加強劇院基礎設施的建設,多舉辦公益性的講座和便民的服務,加強對歌劇觀眾群體的培養以及歌劇教育的普及,加強宣傳和推動推廣,要把劇院文化深入到普羅大眾,讓中國歌劇不再是陽春白雪,讓中國歌劇真正走入平常百姓家,從而提升國民素質,培養更多的甚至是年輕一代的中國歌劇觀眾,擴大中國歌劇的市場。同時中國的劇院應與國外劇院形成合作項目,使得中國歌劇能走出國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成為我國和民族的一張“名片”,從而創造更多的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中國歌劇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們更應該注重對中國歌劇人才的培養,因為演員是展現一部歌劇的好壞的主要因素和直接體現,也是一部優秀中國歌劇是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音樂學院或綜合類藝術大學可以嘗試與劇院實施聯合培養模式,進一步提高歌劇演員的舞臺綜合表演能力。
中國歌劇的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優秀的中國歌劇作品對增強一個民族在世界舞臺上的文化影響力,塑造一個民族在國際社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期盼著中國歌劇能夠走向國際舞臺,讓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歌劇演員們演出中國歌劇,同時學習我們中國的文化,讓中國歌劇和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