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云青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在中國,電子音樂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學者對電子音樂的認識不是很透徹,不是很了解電子音樂的音樂理念。但隨著不斷的深入交流,逐漸對電子音樂有了深刻了解。
在最早的電影中是沒有音樂的,只是憑著黑白動作畫面來展現定影藝術。那個時期的電影時代被稱作“無聲時代”。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一部商業影片的電影伴奏是由盧米埃爾兄弟用鋼琴演奏而成的,音樂與電影的首次結合誕生了,但畫面和音樂的統一度很低,使得觀眾對影片的欣賞受到了影響。后來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導演們開始選擇影片的某些情節來添加合適的電影音樂,將音樂以片段的形式加入到了影片中,使電影的畫面與音樂完美的結合。此后電影音樂被廣泛的應用到了影片中,徹底的結束了電影的“無聲”時代。到了二十世紀后期,越來越多的導演重視起了電影音樂,逐漸的讓更多的作曲家為電影創作音樂,從而使音樂成為了電影的一部分。
電影音樂逐漸的被不同類型的觀眾接受,隨之專業化的電影音樂也在不斷發展,完整的制作模式也不斷豐富著電影音樂。作曲家必須創作出能表達出某種特定情懷、特定含義的主題曲,要根據電影中人物的特征、性格、情感表現出來,尤其是電影的場景音樂、背景音樂,這些電子音樂在電影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在要進行情節或情感渲染或烘托時,使用的是場景音樂,能讓這個場景更加的深入人心,讓觀眾更能真切的融入到電影情節中去。而背景音樂是指用于襯托或強調電影的情節,在影片中一個特殊的場景或者是在人物對話時,會出現的音樂。
通過傳統的電子音樂創作出來的早期的電影音樂,其音樂創作形式是混雜的。比如,一部影片拍攝完成后,需要對其加入音樂來渲染,當作曲家得到影片時,作曲家對影片內容進行賞析,完成音樂的總譜創作,演奏者按照總譜進行練習、演奏,然后形成電影音樂。如果導演對音樂不滿意,作曲家會修改總譜,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聯系演奏。于是,電子音樂的到來解決了這一復雜過程。譜曲者運用電子設備創作出音樂作品,當導演不滿意于某一段音樂時,譜曲者可以很方便的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直接在電子設備上修改。現如今電影音樂制作手段中的編曲、剪輯等都給電影音樂的發展帶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使得影片效果更上一層樓、更深入人心。然而,以往的電子音樂制作手段的復雜,給人們帶來很多的難題,在任何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一點問題都可能使電影音樂制作的不夠完美,經常會出現重新制作的情況。而這些都使音樂制作的效率非常的低,但后來電子音樂的制作技術出現以后,讓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在之后的發展中,電子音樂更多的體現出它的優勢,逐漸變的多元化,給電影藝術帶來了多樣性的音樂。
很久以前,電影中并沒有音樂的存在,而是僅有螢幕上簡單的對白。隨著社會的發展,音樂邁進了人們的世界,二十世紀出現了帶有音樂的電影。在此之前,電影和音樂就像不熟悉的陌生人,存在于不同的領域,也沒有交集。二十世紀以前的電影音樂創作中,很多優秀的電影作品被創作出來,雖然影片中豐富的人物情節伴隨著音樂,至今在觀看那幾部影片時還是會感染很多人。但是當時是在非常艱難的環境下創作的音樂,用最傳統的錄音機作為錄音的設備,一旦錄制過程中,摻雜著噪聲或者在演奏時出現了失誤,全部都會被錄制進去,創作過程既復雜又艱難,當時的創作環境以及制作技術基本達不到我們今天對電影音樂的要求。直到出現了電子音樂的制作技術后才逐步的解決了這些種種問題,不需要演奏就能夠用電難來編曲操作,特殊的音樂效果可以隨意配置,就能夠完成一個很好的音樂作品,更讓人驚訝的事通過電子音樂制作技術可以做出任何一種音樂元素。
電子音樂往往都可以讓觀眾耳目一新,在電影音樂的創作中有著巨大的貢獻,使電影片段能夠深入觀眾心中,讓觀眾身臨其境。電影音樂與電子音樂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不斷發展,適當的結合國家文化,歷史背景,更重要的事精神文化,那就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經過時代的變遷,技術的發展,電影音樂已從人工演奏變成了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的出現提高了我們對電影的賞析水平,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增加了很多樂趣。為了將電子音樂創作與電影音樂創作更好的結合與發展,作為音樂的繼承人人,我們應當不斷地創新,將電子音樂制作技術發展的更加健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