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濟南 250307)
自從人類開始繁衍就應該有了教育,但不是現在所理解的教育。那時是從無聲到有聲的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應該多與生存有關的知識。隨著日升日落、斗轉星移、時間飛逝,歷史長河留給我們無窮的知識海洋。語言的產生、文字的出現可記錄歷史、學習歷史、發揚歷史,也就賦予教育更多的信息和任務。許慎的《說文》中是這樣解釋“教”和“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解釋的很清楚。“育,養子使作善也。”從道德、品行上遵循善。從教學內容上孔子《論語》中說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是指教育一個人要從詩書禮樂、社會實踐、忠誠守信、思想情操等方面去實行。
音樂作為學校教育全面推行最早是在20世紀初期,也就是清朝末年、民國初期,當時的一些政治改革家們,多數是早期的留學“海龜”們,他們走出國門看到了歐美以及當時亞洲發展較快的日本的變化和文明,知道了我們之間的差距,認為只有“學夷以制夷”,才能使我們歷史悠久的泱泱大國走出落后、閉塞,才能夠迎頭趕上。在教育上主張廢除科舉制度,建立新的教學制度,效仿歐美,興辦新式學堂,那時才有了音樂課,所創作的歌曲被稱為“學堂樂歌”。當時的“學堂樂歌”多數是采用外國歌曲旋律填詞的歌曲,逐漸才有利用民間曲調和創作的歌曲。
學堂樂歌的出現,不只是單純的模仿歐美教育制度,而是認識到了音樂對人格完善的作用。音樂作為一種無形的空間和時間藝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高人的審美價值。音樂作為一種教育資源,作為美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有前面所說的作為藝術所起到的作用,還有在《2011年音樂課程標準》里所說的開發創造性發展潛能,提升創造力;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音樂無國界,它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化縮影、智慧結晶。作為具有特殊意義的八十年代的歌曲,不管是從教育意義還是藝術形式都體現著一個時代的特點。鄧小平主席1979年在中國文藝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說道:“粉碎“四人幫”以后,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文藝界已經和正在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過去受到人民歡迎的一大批文藝作品重新和人民見面。文藝工作者心情舒暢,創作熱情高漲。短短幾年里,通過清算“四人幫”的罪行和謬論,已經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小說、詩歌、戲劇、電影、曲藝、報告文學以及音樂、舞蹈、攝影、美術等作品”。“不論是對于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對于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藝工作都負有其他部門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要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反映人們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本質,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并且努力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給他們以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藝術者們通過他們的音樂喚起人們對生活的信心,對祖國的熱愛,對親情的呵護。
音樂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歌曲是影響力最大、傳播最廣、最容易接受的藝術形式之一,它集合了音樂、文學、生活、社會、歷史等等相關文化,即可清新婉轉,又可激情澎湃,也可活潑俏皮,又可氣勢磅礴;既是時間的積淀,也是歷史的見證。八十年代正是經過了重創后的彩虹,人人向往平安、溫馨、美好的生活,歌曲以它特有的藝術感染力給人們敞開了一扇溫馨、陽光、勇敢、堅定的大門,讓人們感到溫暖、喜悅、朝氣,創作的歌曲多以抒情歌曲為主。當時欣賞歌曲的渠道一般是廣播和影視,兒時記憶最深的是只要媽媽在家,就會隨時聽到收音機里播出好聽的歌曲,那時還把收音機叫戲匣子,家家戶戶都有收音機。記得有一檔節目叫《每周一歌》,《太陽島上》《新貨郎》《軍港之夜》就那時聽到了,鄭緒嵐的歌聲優美、動聽,“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麗的太陽島上”聽著好向往呀,那時才感覺應該看看藍藍的天空,感受徐徐的風,有了一種用身心感受生活的沖動。《賣貨郎》郭松老師高亢明亮的音色生動活潑的演繹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個小角色,活靈活現,雖看不到人,但能感覺到郭松老師在演唱這首歌時肯定表情豐富、肢體語言利落。蘇小明《軍港之夜》那略些低沉的音色讓人耳目一新,真能感覺到波浪起伏,士兵們感懷的心情。
八十年代中后期經濟飛速發展,對于平民老百姓來說,當時最時髦的就是家里有一臺電視機,每到晚飯后一家人都擠坐在電視機,既是被精彩的節目吸引,也是被科技發展的魅力所吸引。當時最有沖擊力的國產電視劇有王扶林的《紅樓夢》楊潔的《西游記》家喻戶曉,可以說不只是影響一代人,是影響一生的經典影片,一個唯美一個武幻,其中的《紅樓夢》主題曲《枉凝眉》和《西游記》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經久傳唱。在節目《藝術人生》《紅樓夢》20年再聚首時王扶林導演介紹演員時曾說“因紅樓夢里的角色年齡都很小,特別要求演員的素質,要求她純、要求她真、要求她善、要求她美”,《枉凝眉》中的歌詞是原著中的詩詞,表達了純真、善良的感情,歌曲旋律悲切凄涼、委婉動聽,音樂要傳達給人們就是的真善美的世界。《西游記》1986年春節播出,轟動全國,至到今日是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百看不厭。閆肅作曲、許鏡清作詞的《敢問路在何方》。這首歌表達的是一種樂觀、豪邁、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和人生態度,也代表了整個八十年代的精神。
改革開放使國人看到了世界,也讓世界走進中國,在音樂上港臺歌曲的沖擊、歐美歌曲的滲透,使得我國音樂人及音樂創作發生了很大變化,就像音樂發展史中古典樂派向浪漫樂派的過渡。音樂在追求個人審美和價值的基礎上改變著、創新著。鄧麗君的《小城故事》、《甜蜜蜜》那小家碧玉似的甜甜糯糯的聲音傳遍大街小巷;羅大佑的《童年》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灣》帶著清新的旋律、清新的演唱紅遍大江南北,通俗歌曲以其特有的音樂特點歌詞通俗易懂、旋律簡易流暢、生活化、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歡。國內通俗歌曲其實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已經有很多創作是在1986年,100名歌手在首體同聲高唱郭峰曲,陳哲,劉小林,王健等作詞的《讓世界充滿愛》,開啟了通俗歌曲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開端,將國內通俗歌曲的地位推到了浪尖上,當時還流行著不同音樂風格的歌曲,如“西北風熱”陳哲詞、蘇越曲的《黃土高坡》:李文歧詞、李黎夫曲《心中的太陽》、“搖滾熱”崔健的《一無所有》《一塊紅布》。與此同時港臺、歐美的影視歌曲也占了一席之地,《笑傲江湖》主題曲、《上海灘》主題曲使的粵語歌曲流行非常,追求時髦的年輕人都會唱上兩句粵語的“浪奔浪濤”;《排球女將》主題曲、《雪疑》主題曲雖不能用原文將歌詞演唱完整,但旋律都能哼唱;《人證》主題曲《橋》主題曲,學會了半中文半英文的流行且顯水準的歌曲。還有眾多經典傳唱的歌曲,例如具有愛國情節歌頌家鄉的歌曲《我愛你中國》瞿琮詞,鄭秋楓曲;《多情的土地》任志萍詞、施光南曲;《希望的田野上》陳曉光詞,施光南曲;深深表達了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之情;軍旅歌曲《軍港之夜》馬金星詞、劉詩召曲;《十五的月亮》石鐵源、徐錫宜曲,石祥詞,表達了軍人既是鐵骨硬漢也有俠骨情腸的情懷;思鄉歌曲《望星空》石祥詞、石鐵源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鄔大為、魏寶貴詞、鐵源曲,每每回想起家鄉都是滿滿的眷戀;愛情歌曲《鄉戀》馬靖華詞,張丕基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瞿琮填詞、施光南曲;含蓄、委婉的表達著心中對愛情的向往。生活歌曲《牧羊曲》王立平詞曲;《回娘家》龔愛書 佘致迪詞,馬殿銀 周右曲;真實、風趣的描述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校園歌曲《清晨我們踏上小道》韓先杰詞,谷建芬;《校園的早晨》谷建芬曲、高楓詞,展現了校園里無憂無慮、青春洋溢的年代。兒童歌曲《歌聲與微笑》谷建芬曲、王健詞;《大海呀故鄉》王立平詞曲;童年美好、愜意的生活。不管是哪種演唱形式、哪種創作手法,歌曲多是表達對祖國的忠情、對生活的傾情、對工作的熱情、對親人的深情、對自我的釋放,充滿正能量,溫馨陽光、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在形成一種純樸、和平、積極、誠信、友善的社會風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向往明媚美好的生活、激勵人們前行、傳承著民族文化、推開了了解世界音樂的窗戶、滋潤了心靈,它的這些特征完全符合了作為教育手段的音樂應該達到的審美目標。八十年代的歌曲能流傳至今也是音樂中的美好一直留存在人們心中,值得回味。作為藝術工作者他們通過自己手中的筆、虔誠的愛國之心和滿懷的創作激情書寫了音樂篇章,帶給人們無限的溫暖和美的享受,表達了不屈不撓的時代精神,追求真善美。
人改變世界,世界也改變了人。那些少有的科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等等,他們運用科學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對大自然從依附到發掘到創造,世界變得更加精彩。可作為多數的普通大眾則被世界、社會、生活改變著,被改變的人群時刻在學習、在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慢慢由被動變成主動。八十年代優美動聽的歌曲改變了人們的心情、審美標準,被感染、被完善,影響了當時的青年一代。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曾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人在社會中生活、成長,周圍的點點滴滴都無形中對每個人產生著影響,教育更大空間的存在在你的周圍,讓我們共同努力留住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