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旖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我國民族聲樂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民族聲樂已經成為了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作為傳統文化藝術,實現現代化升級和創新是文化藝術發展的必經之路,縱觀民族聲樂發展的演變和發展,最重要的是民族唱法的創新和發展,民族唱法在不斷繼承和發揚傳統聲樂精髓的基礎上,正在借鑒和汲取美聲唱法的長處和優點,從而實現民族聲樂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民族聲樂歷史悠久,最早對民族聲樂的記載要追溯到先秦時期,民族聲樂作為人們生產生產中產生的文化藝術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折射了人們的審美追求。由于我國歷史文化一直延續至今,所以民族聲樂發展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集成。進入新中國之后,我國民族聲樂在“百花齊放、洋為中用”的藝術思想指導下,通過挖掘傳統聲樂的精髓,引入國外美聲唱法的發音技巧,發展一度呈現高速趨勢,但是進入新時期,受國外文化藝術作品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影響,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重視程度有所偏低,民族聲樂發展逐漸在音樂發展中邊緣化。
美聲唱法是西方音樂的重要唱法形式,是一種典型的歐洲唱法,憑借其唱法的科學性及歐洲強大的文化輸出,對世界各國聲樂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聲唱法的特點是寬廣的演唱音域,堅實而華麗的聲音質感,得到了很多聽眾的親睞和認可。
美聲唱法早在建國前就傳入我國,并且一大批音樂家以自己的實踐探索,將美聲唱法融入到現代民族聲樂中,民族聲樂得到了現代化改造和發展,特別是在“五四”運動以后,我國民族聲樂作品引入美聲唱法進入一個活躍期,涌現了一大批如肖友梅《問》、青主《我住長江頭》等優秀作品。可以說文化融合是一場博弈和挑戰,民族聲樂如何利用好和發展好美聲唱法,實現可持續發展,一直在音樂界爭論不休,但不可否認的是未來民族聲樂想實現現代化發展必須作出改變和創新,才能推動民族聲樂的進步。
早期的民族聲樂、民族唱法屬于“原生態”狀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前都不是很規范,各地唱法差異性大,歌唱技術相對封閉,聽眾和傳承范圍較窄。美聲唱法隨著歐洲歌劇的興起而全面發展,并為適應不同的演唱需要,演唱技術及演唱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其科學性和嚴謹性是公認的,美聲唱法聲音堅實,富有光澤,而且每種聲種劃分的細致,各具特色。一是美聲唱法在理論上更加完備。通過對于美聲唱法的醫學研究,能夠得出美聲唱法的理論相對于傳統民族唱法的理論體系更加完備,對于歌唱器官有較為全面的總結,并提出了歌唱的三個要素:歌唱動力、振動物體以及共鳴腔體。而民族唱法更多的是口口相傳,經驗主義較為明顯。二是美聲唱法在演唱技術上更加成熟。美聲唱法追求聲音的連貫性和統一性,共鳴效果豐滿圓潤,聲音清澈且具有穿透力。
民族唱法能夠獲得快速發展的直接原因是對于美聲唱法的理解和學習。一直以來民族聲樂主要依靠口傳心授的形式,雖然在經驗的基礎上積累了很多正確的動作,但是這種動作具有很強的偶然性,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在新時期,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音樂藝術的追求和要求都經歷著重大變革,民族聲樂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不受重視。實現技術的轉型,通過對其他優秀作品和演唱技術的學習來體現時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民族聲樂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民族聲樂的發展,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種類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尤其是歌手因為參加各類聲樂比賽的需要,很多歌曲在難度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比如《飛天》《瑪依拉變奏曲》《春天的芭蕾》《沂蒙山我的娘親親》等。有的是加入了美聲花腔的技巧,有的是需要歌手在高音上作漸強漸弱,有的是需要極強的氣息支持。這些作品都需要演唱者接受過嚴格正規的聲樂訓練,有科學的發聲方法,否則將無法勝任作品。美聲唱法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是完成高難度、高強度訓練的有力保證。
我國民族聲樂想實現與美聲唱法的有機結合,第一步就應該充分認識和了解美聲唱法的特點,美聲唱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元音純正、吐字清晰、音調準確、氣息飽滿、音域寬廣、音色優美等。具體在實踐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注重對美聲唱法的學習。在民族聲樂課程設置中,應該多加入美聲唱法的學習內容,通過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比較,從而對比出美聲唱法的一些優勢,同時彌補民族唱法在系統性和理論性上的不足。
傳統民族唱法的繼承和發展路徑之一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民族唱法的理論體系,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完善和統一,從而擺脫傳統民族聲樂在學習和發展中經驗主義和口傳心授的弊端,減少民族聲樂的學習成本,從而擴大需求人群,擺脫“曲高和寡”的印象,真正成為大眾消費級的藝術產品。具體的做法是通過學習國外音樂理論上的知識,特別是融合美聲唱法的理論知識,挖掘出科學的理論體系,從而在完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民族聲樂的科學性。
實現民族聲樂的現代化發展,將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有機結合就要把美聲唱法的科學發聲系統與民族唱法的語言、生活和審美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發揮二者的長處和優勢,形成中國特色的美聲唱法學派,從民族聲樂發展的首要任務上看,把加速美聲唱法的民族化是目前我國民族唱法的根本需要。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在演唱題材上就要實現多元化,使美聲唱法的科學方法和民族題材及民族語言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能夠被大眾接受雅俗共賞的聲樂作品,只有獲得了觀眾的親睞和喜愛才有現代藝術發展的動力。
當今音樂文化的發展趨勢是呈現多元化趨勢,聲樂發展也同樣如此,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西方聲樂對中國聲樂的影響越來越大,實現“中西結合”多元化發展是未來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融合的最主要趨勢。所以在教育教學上就應該更多的將二者的學習融入一體,不能孤立的學習民族聲樂,各種流派要相互借鑒和學習,取彼之長,補己之短,通過良性的交流和發展,在保持中國傳統民族聲樂精髓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美聲唱法進行挖掘和利用,不僅能夠滿足廣大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和審美需求,還能夠推動我國傳統民族聲樂的融合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