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華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我國傳承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形式,例如家族的世代傳承和行業領域的傳承以及父輩的授業傳承等。現階段民族高校提高了擴招力度,利用民族高校傳承并發展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是非常好的一個途徑,可以讓民族的聲樂藝術又快又穩的發展。
從少數民族的聲樂自身以及聲樂演唱特點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少數民族的聲樂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還需要面對很大的挑戰。現階段,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注重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民族和原生態存在的價值。但是,成為少數民族音樂人的人數是少之又少,“流行化”趨勢并不是非常突出,所以,很有必要重視該藝術在現階段的傳承以及發展。
目前,在很多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中都具有明顯的古老原始性,還有和大自然相互融合的特點,同時,很多都是單一的清唱聲樂,主要以樂器伴奏為主,音符與節奏簡單。一般而言,人們聽到聲樂演唱時,就會自然的和大自然聯系,和自然拉近距離,如此一來,能夠加深人們對于歌曲的理解。
民間藝術的工作人員置身于于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傳承和發揚的事業中,和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在民間藝術中具有的價值和存在的地位是直接相關的。從古到今,中國一直都是多民族相互融的國家,漢代時期的匈奴,鮮卑,還有“五胡”,無一不是炎黃子孫重要的組成。此外,葫蘆絲和馬頭琴也都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少數民族的藝術結晶。云貴高原流傳的山歌和呼倫貝爾上的長調,使我們感受大自然的淳樸。
所以,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無論是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傳承還是發展,都是我們對于藝術的再一次探索和發掘,也是人們尋找空靈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忙碌的心倍感疲憊時,聽上一曲山歌或是長調能夠將人們帶到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人們在沮喪時聽一支從江邊碼頭來的號子,就像是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
因為少數民族的音樂都是在原生態時期,在表達音樂的形式上過于單一,所以,身為傳承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的工作人員,就必須適當地改動傳統音樂藝術的形式。就現階段少數民族的聲樂形式來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真聲唱法,另一種是假聲演唱,這是流行音樂演唱過程中的基本唱法。很多原生態民歌的演唱也是運用單一化的真聲演唱或者是假聲。例如云貴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在演唱山歌時,大多運用的都是真聲唱法,通過簡單的空靈嗓音對云貴高原地區人民群眾的質樸進行表達;蒙古族演唱長調時大多運用的都是假聲唱法,非常關注嗓音變化的運用,展現了蒙古兒郎在草原縱情的豪邁。除此之外,對傳統少數民族音樂作曲和作詞進行適當的改編,同樣是對聲樂藝術的包裝方式。我國少數民族的音樂一直以來的受眾都是非常少的,究其原因,單一化的音樂表現形式就是誘發因素之一。在我國民族高校當中,熱愛民族音樂的詞曲作者能夠對這一單一化表現形式進行加工和修改,并且不改變民歌的淳樸和自然。例如《彩云之南》這一歌曲,就是創作者按照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民歌進行重新創作的歌曲,進而產生了膾炙人口的效果。
從相關調查中可以看出,投身于民族音樂的人非常少,很多民族高校內,喜歡民族音樂的學生都占少數。因此,對于民族高校而言,必須引導學生加強對民族音樂藝術的關注和傳承,加強宣傳和引導,定期組織一些規模比較大的民族音樂文藝類活動,達到充分發揮民族音樂藝術魅力的目的。此外,高校還可在獎學金與助學金上進行傾斜,扶持少數民族的音樂學習和傳承人員,進一步對民族音樂的學習人群進行擴充,使得民族音樂藝術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民族聲樂的藝術文獻非常少,主要原因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沒有漢語使用得多,還有就是很多民族音樂都是在世代口口相傳的方式下得以延續的,并未在文獻中記載。因此,整理和其有關的文獻也就成了掌握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的重點。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缺乏文獻的問題,高校教師要加強文獻采寫和編輯,將其作為學習者的參考文獻。
民族高校必須主動對傳統聲樂的教育內容進行制定,切不可一味地依賴教材,而是應該重視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之間的有效融合,使得聲樂教育和學生的生活相互滲透。目前,學生在學習中選擇的歌曲大都是教師確定的,要想傳承少數民族的聲樂文化,就要把教師和學生與學校領導的力量有效的集中,學校領導必須給予相應的扶持。要把少數民族歌曲的延長納入人才的培養計劃當中,激勵少數民族的教師與學生置身于本族聲樂歌曲的演唱中。在專場音樂會舉辦的過程中,可以把少數民族的歌曲看做是“主打歌曲”,讓高校教師與學生可以充分認識并掌握少數民族聲樂文化的價值和發展的重要性,促進其認知度和重視度不斷提高。
選擇教材的時候,高校教師允許學生在優秀的書籍當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少數民族聲樂歌曲進行演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風格對少數民族的歌曲進行演唱,傳承少數民族的聲樂歌曲。學習聲樂專業時,必須注重實踐活動。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置身于少數民族地區,深入感受該民族的風土韻味,并且了解該民族的生活狀態,繼而激發學生在少數民族聲樂歌曲中的學習熱情以及興趣。比如內蒙古地區的學生,高校教師就要帶領學生體會大草原的采風,感受馬頭琴聲,讓學生正確認識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為學生展現該民族獨有的音樂風格。
在傳承和發展我國少數民族聲樂藝術過程中,民族高校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聲樂教學的方法非常重要,必須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教師要在學生自身演唱技巧的前提下,積極引導高校學生掌握作品內在的含義,體現作品的文學性以及繪畫性色彩,并對演唱活動本身的審美作用進行充分發揮。
少數民族聲樂的教學中,當教師運用的是藝術院校的教學模式,同時,將美聲唱法與漢民族的民歌唱法傳授給學生,就會使得少數民族特色逐漸喪失,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全面考慮各個民族歌唱的特性,主動弘揚和宣傳少數民族的聲樂文化。
對于聲樂教師來說,必須不斷加強在民族學以及民族音樂知識方面的學習力度,清楚少數民族自身的語言與特色。在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中,必須適度保留自身的民族風格,還要對外來養分進行創新并且汲取,進而形成具備民族特性以及時代特性的民族唱法,實現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傳承和發展。
中國一直都具有幅員遼闊和語言各異的國情,民族與唱法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京族比較擅長哼鳴,而壯族則比較擅長高腔,在苗族,人們則擅長低聲吟唱,民族不同,唱法也就是不同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都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必須進一步創新。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唱法當中,比較重視字聲結合的效果,有助于獲得融情于景的演唱效果。所以,高校的聲樂教師必須進一步引導學生清楚的吐字、運用純正的口音表達情感。
比如南方的壯族,該地區的語言比較復雜,因此,高校教師就要高度重視語言教學的問題,同時,還要明確語言和演唱間存在的關聯性。此外,需要靈活運用歌詞當中的氣息,學生在運用氣息時,高校教師要正確的引導,讓觀眾在聽后產生情感共鳴。教師還要和學生之間加強溝通,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畏懼之處,指引學生,并緩解心理上和技術上的障礙,以此促進學習效果進一步提升,推動我國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
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與發展時,民間藝人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訓練的過程中,必須引導初學者清楚地認識民族所具備的語言風格,例如新疆民歌的演唱,必須充分了解新疆民歌所具備的風格以及語言特點,以此為不同民族的演唱奠定風格基礎。培養少數民族的聲樂人才時,可以借鑒中華民族優秀的聲樂傳統,明確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例如中國的藝術歌曲以及外國的藝術歌曲,有效地詮釋作品情感。
培養少數民族的聲樂人才時,必須充分了解該民族的具體生活,同時,聲樂人還要主動體驗生活,請教資深的民間藝人以及藝術家,主動承擔我國少數民族聲樂藝術傳承的職責。
總而言之,我國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傳承和發展是必須的,并且,對民族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高校早已發展為民族聲樂藝術傳承的重要場所,并且成為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手段之一。進一步發展民族高校的過程中,要想達到少數民族的聲樂教育良性循環,必須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的聲樂教育效果,我國的民族高校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強宣傳和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吸引注意力,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進行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