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東
(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南通 226000)
幼師專業,即幼兒師范專業,是培養幼兒教師的專業。幼兒教育又稱“學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新生兒從出生到6周歲(學齡前)的教育和保育,狹義的學前教育是指3周歲(進入幼兒園小班)到6周歲(幼兒園大班畢業前)的教育和保育。
高師幼師聲樂教學有其明顯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幼師生源的特殊性,由于幼師的專業方向是學前教育,而學前專業課程眾多,聲樂只是幼師學習眾多課程中的一項,所以生源在聲樂學習方面的條件無法保證。在招生時,無法詳細考核學生聲樂方面的能力,學生是否有聲樂學習基礎,甚至是否具備聲樂學習的基本條件(包括樂感和嗓音條件等),往往由于入學考試考核內容較多,而被弱化甚至忽略;二是幼師教學要求的特殊性,幼師培養的是能夠勝任幼兒園教學工作的綜合型人才,僅僅在技能方面就要求掌握彈琴、唱歌、講故事、舞蹈、美術等,“多面手”是幼師的特點,并不是把幼師培養成聲樂的專門人才,這決定了高師幼師聲樂教學的形式和特征;三是幼師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幼師教學的對象主要是幼兒園里的3-6周歲學齡前兒童,這些兒童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殊性,這就使得對教師的要求也要有相性的特殊性。
高師幼師聲樂教學與其他高校聲樂教學的區別主要反映在生源和培養目標上。一般認為,中國(大陸)的高校按學科設置的數量可分為綜合性高校(例如北京大學)、多科性(例如南京藝術學院)、單科性高校(例如中央音樂學院);按照學科設置的類別可分為綜合類、理工類、文科類、醫藥類、農林類、師范類,高職高專類等。其中,高師幼師專業在生源、學生在校時間、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其他高校都有不同。
音樂學院聲樂教學的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歌唱演員等演唱表演方面的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舞臺經驗和較強的演唱功力。為達成這種目標,音樂學院對聲樂學生的入學選拔也是極為苛刻的,以中央音樂學院2017年本科招生為例,“入學考試分為專業考試和文化課考試,其中專業考試分為初試、復試、三試。聲樂學生招收28人。專業初試第一輪:演唱一首歌曲(中外不限);專業初試第二輪:演唱一首中國歌,一首外國歌(外國歌用原文演唱);專業復試:一、演唱一首中國歌,一首外國歌(外國歌用原文演唱)。二、綜合表演素質考察(考察舞臺表現力);三試:一、視唱練耳和樂理。二、檢查發聲器官(如有疾病、畸形,一票否決)?!盵1](摘自《中央音樂學院本科招生簡章2017》)看到中央音樂學院的招生簡章我們不難發現,音樂學院在學生的招收方面,要求極為嚴格,人數也有限制。這種高門檻,低人數招生模式的目的就是招收演唱方面極具天賦的學生,然后把他們培養成精英。
綜合類及師范類大學的聲樂培養目標是培養與音樂相關的綜合型人才,正如《北京師范大學2017年招生簡章》中所述“歷年畢業生中許多赴國內外名牌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也有的進入教育機構、出版公司、電臺電視臺、傳統與新興媒體、 音樂制作和演出單位等音樂產業機構就職?!盵2](摘自《北京師范大學2017年招生簡章》)
教學目標決定教學方向,幼師聲樂教學要完成兩個任務:一個是對學前專業師范生的演唱技能訓練,包括聲樂基礎理論知識、演唱基本功訓練、藝術實踐;另一個是對學前專業師范生的教唱能力培養,包括幼兒聲樂基礎理論知識、兒歌彈唱、教學實踐。二者的關系是互為前提,有機統一,沒有扎實的演唱功底,學生無法勝任教唱要求;缺乏教唱訓練,又會使學前系學生迷失聲樂學習的目標,甚至失去聲樂學習的興趣。對于學前專業的學生來說,具備教唱技能是他們專業學習的目的,也是學前專業對聲樂教學的要求,更是學生成為合格幼兒教師的必備條件。學生必須完成從會演唱到會彈唱,再到會教唱(兒歌表演唱)的學習過程。
1.能唱能彈
是指學前專業的學生除了自身能夠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并用于舞臺實踐外,還要求掌握一定的伴奏技巧,并為歌唱進行伴奏,特別是一些兒歌的伴奏與彈唱。幼師專業的學生只有從唱和彈兩方面對其進行要求,才能為將來勝任幼兒教師職業提供技能基礎。
2.有聲有色
學前專業的學生將來的聲樂教學對象是幼兒,幼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身心發展都處于起始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聲帶發育尚未完全,并且孩子之間的聲帶發育差異性很大。肢體協調能力也在發展的初始階段,雖然活潑好動,但無法理解和完成復雜的表演動作,且幼兒個體間差異較大。幼兒的歌唱表現是與成人不同的,他們更加需要借助動作來表達情感,也需要通過觀察老師的動作來理解歌曲情緒。所以說幼兒聲樂教學不僅要教會幼兒如何運用聲音表現音樂,也需要編排合適的歌唱肢體動作,提高幼兒歌唱興趣和歌唱表現力。
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講授法和藝術實踐法。高師幼師聲樂課由于條件所限,基本上是以大課的形式為主,個別有條件的學校會輔助小組課教學。大課教學形式的優點是能夠在集中的時間和地點使更多的學生獲得教師講授的知識,節約教育資源,使其利用最大化。在聲樂學習的初期,一些普及性的基礎聲樂知識,例如發聲原理,演唱原則,聲部介紹,聲樂發展史等,運用大課教學效果比較好。特別是聲部介紹,可以通過隨機挑選或者提前每個聲部選擇一名典型代表進行示范發聲練習和演唱,通過不同性別、不同聲部間音色及音域的對比,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不同聲部的區別,進而為自己的聲部確定打下基礎。也為學生日后的教學實踐提供案例支持。然而,學習聲樂的人都知道,每個人的嗓音條件,歌唱天賦,樂感能力,甚至發聲習慣,性格特征,努力程度,學習熱情等等都不一樣。更加具體的聲樂問題以大課的形式來教學難度是相當巨大的。這樣就需要教師利用小組課對學生按照上述特點進行分組教學。這種分組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進行劃分。也可以按照學生的性別、聲部進行劃分。當然,還可以按照學生的演唱方法(美聲,還是民族)來劃分。每個老師的個人習慣不一樣,每種劃分都有其用意和道理,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首先,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是幼兒教師的必修課。學前專業的音樂課程主要包括鋼琴、聲樂、視唱、樂理、彈唱等。其中,聲樂課目前是學前專業的必修課程。其次,對幼師學生進行成人聲樂歌曲教學能夠防止幼師學生由于長期接觸幼兒歌曲,唱歌“童化”現象。以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2018年學前專業學生情況為例,學生分為初招生和高招生兩大類,其中,初招生指的是初中考上來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入學年齡基本上在15-16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部分仍處在變聲期(變聲期特指14歲—16歲的青少年,男生變聲期一般在14-16歲,到18歲可完成;女生一般在13-15歲,最遲到16歲左右)。幼師專業的學生僅僅學習兒歌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兒歌由于是給兒童演唱的,所以一般演唱難度都不高,初級的兒歌音域只在5度左右,旋律難度較低,情感表達也比較簡單,兒歌的難度達不到對幼師學生聲樂訓練的要求。另一方面,學生對于演唱兒歌的音色會先入為主,甚至刻意模仿幼兒的聲音。他們會捏著嗓子唱,以達到童聲的效果,長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幼師學生成人音色的形成,甚至會造成“不男不女,不老不少”的慘狀。再次,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為幼師學生日后專業成長打下基礎。隨著幼師事業的發展,幼師教師群體也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他們需要進行學歷升級和各種進修。考核他們的內容,除了幼師專業的特色項目,其自身的聲樂水平也應當是重要的考核內容。所以,在幼師學生階段就給他們打下良好的聲樂基礎,這對于提高幼兒教師團隊的整體水平大有裨益,進而可以提高幼兒聲樂的教學質量,其意義可謂深遠。
幼師的教學對象是學齡前幼兒,幼兒屬于稚聲期,音域較窄,約5-10度,聲帶稚嫩,肺活量較小,音量不大。此階段幼兒屬于聲帶發育早期,音質比較單薄,音樂理解能力較低,不適合進行時值過長或過短,節奏型復雜的歌唱游戲,同時,在難度上也不宜做過高要求,只需引導學生以自然、舒適的聲音進行歌唱便可。歌曲選擇上要注意音域不能太寬,歌曲不能太長。歌詞內容也不宜太復雜,要貼近幼兒生活,便于他們理解。
1.生理發展水平
幼兒聲帶比較稚嫩,特別是小班幼兒只能演唱音域較窄的歌曲,一般為c1-g1。同時,肺活量較小,還不能適應較長的樂句,歌唱過程中有時甚至出現一字一換氣現象。幼兒的語言功能還處在發展階段,唇齒的協調能力還不強,所以遇到一些復雜的歌詞,會唱不清楚。
2.樂感發展水平
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還在發展,特別是音準的控制能力較弱,一般較容易掌握三度以下的音程關系。特別是在沒有音樂伴奏的情況下,唱歌容易跑調。
高師幼師專業培養的是學前教育的師資人才。幼師學生畢業后的教學對象是幼兒,幼兒階段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幼兒時期,無論是人格、智力的健全發展,還是良好習慣的養成都是非常重要的時期。正確的幼兒聲樂教學可以給予幼兒愉悅的情感體驗,鍛煉幼兒各種感官能力的發展,提高幼兒戰勝困難的能力,培養幼兒觀察模仿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各種歌唱游戲中鍛煉幼兒的社會交際能力。正是因為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歌唱對幼兒的成長有這么多好處,所以研究幼師聲樂教學才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