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昕昱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中國古詩詞作品的探究究其根源有一定的文化性與民族性,了解其蘊涵的深意必定要重視歌曲的背景探究,以便進一步了解古詩詞作品本身的意味與神韻。在演唱中不能單純地“直抒胸臆”,按照原譜的音調旋律演唱,這樣傳達的聲音如白水般平淡無奇,失去了歌曲本身敘事的藝術性,演唱者在演唱《聲聲慢》這首作品時要嚴格按照韻律要求,用準確的表達與恰當的聲音來詮釋作品本身,以抓住古詩詞中的語言特點為重心,敘述式的語言表達融入歌曲的演唱中,增強古詩詞歌曲的藝術魅力。
每首古詩詞作品是作者身世的不同際遇或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心情,以文字的表現形式來寄托現世情懷。《聲聲慢》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徐沛東先生為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古詩詞譜曲的歌藝術歌曲。《聲聲慢》作為李清照藝術成就較高的一首作品在填詞方面創(chuàng)下了七組疊詞之最,以平實的語言道出內心的凄苦之情,亡國之殤,語言生動形象令人過耳難忘。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中疊字構詞手法令人耳目一新。愁字雖然并未出現在十四疊詞中,卻字字含愁,內心離愁卻陰柔婉轉般娓娓道來;乍暖還寒之時,無人相陪,舊時大雁,卻物是人非,“淡酒”已無力解愁;落花飄零人將隕,只能倚窗聽梧桐雨,悲到痛徹心扉,結尾處,一個“愁”字已訴不盡家國離愁。詞人對這首詞的意象選擇是經過思慮的,因為它們都有共通性——都屬于愁苦類意象,而且隨著意象的不斷出現,詞人的愁思層層遞進,令人遐想。
古詩詞作品的情感處理多以婉轉含蓄見長,經改編創(chuàng)作的古風歌曲依舊延續(xù)了詩詞中的音韻特征,沒有復雜多變的節(jié)奏型和八度的跳,更沒有繁復庸常的結構,看似平實的言語卻對演唱者的氣息與聲音技巧有較高的標準。字句之間的連接靠的正是綿延不斷,悠長回蕩的氣韻。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發(fā)現很多學生能夠流暢、完整地進行演唱,但究其韻味卻差之千里。高校民族聲樂演唱中,對學生歌唱語言的培養(yǎng)是演唱古詩詞作品的意義所在。古詩詞作品的咬字吐字方面可分為字頭、自腹以及字尾。字頭由聲母、介母組成。聲母即輔音,介母是元音。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重點糾正學生在對介母的發(fā)音時,能夠有效地控制口腔形狀,保證良好的演唱狀態(tài)。其中最能夠表現聲音特色的是字腹——元音,把握好字頭的咬字、字腹的演唱及收尾的完整,才能夠體現出民族唱法的歌唱性。
《聲聲慢》主要表達了國破家亡、飄零孤寂的凄涼心緒,運用聲音的媒介渾然天成地達到抒發(fā)情感借物喻情的目的。是主題以悲劇為特征的藝術作品,主要的情感色彩以“哀、怨”為主。在演唱中要再現“李清照”的氣質和神韻,就必須抓住“李清照”的這些風格韻味的“獨特性”。而這一“獨特性”則應建立在演唱藝術與其文化背景基礎上——建立不同的語言風格和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的音樂文化特色。它聲情之美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對于詞韻腳的選擇采用了小開口的單元音韻母i的入聲韻作為基礎。i元音有自己的特點:發(fā)音時開口小,氣息通道狹窄,氣流通過的速度較快,造成一種短促尖銳的聲像效果,適合表達抑郁悲憤之情。教師應當通過這首作品有目的的注意加強學生的咬字吐字練習。以這首作品中中音區(qū)為主,設計發(fā)聲技巧的訓練配合歌曲的演唱與吐字發(fā)音技巧。
身臨其境是一種“物我兩忘”的演唱境界。 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演唱中,盡可能規(guī)避學生純粹的技能展示和單純的藝術表現,使學生在演唱時能夠以整體的演唱思維來進行演唱。因為兩者任何一個要素作為個體出現,呈現在舞臺之上時都是不完整的表演。技術技能所謂自身的身體結構,包括聲音條件,敏銳的樂感和身體控制所反應出的綜合呈現。藝術表現力就是把內心所想所感受到的,通過富有魅力的聲音和各種形象的表演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演唱時做到“真聽,真看,真感覺”,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通過真的表演在時空集合的舞臺上展現。這首古詩詞作品表演難點在于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離我們的現實生活久遠,沒有生活場景的真實感受,也沒有真實的情感境遇與流離失所的亡國之恨。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演唱時摒棄做作、華而不實的浮夸表演,以自然真摯的情感表現合理演繹古詩詞作品。多引導學生從古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作者本身的性格特征來理解感受作者的人生經歷,演唱的過程中對作者的內心復雜情緒有所體悟感同身受,用心歌唱。
“以聲傳情”與情景交融是表現古曲情緒最好的表現方式。與音樂吻合、與環(huán)境吻合、與作品的情緒相吻合。不僅僅是自己內心的情緒幻化,更是外在表現給他人的情緒真實體現。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師對于古詩詞作品的情緒的控制能力強于學生,在面對學生的疑惑和演唱中的困擾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體會情緒的外顯,在大多數學生的能力范圍內情緒要么是失控的,要么是羞于表現,這首《聲聲慢》中重點抓住“這次第”,重點把握突出表現女詞人愁苦心情的字與詞之間的情緒控制與釋放的強度。在聲情并茂的同時更要做到“理智”與“熱情”并存。
這首《聲聲慢》中重點抓住“淡酒”“黃花”等景物,反復推敲女詞人在失去丈夫和家園之后的心情,家國破碎,流離失所的情感縈繞心頭的愁悶。在表現歌曲的同時,眼前的畫面感是幫助演唱者自身找到情緒突破口的重要因素。比如唱到“雁過也”眼前的天空浮現出大雁排成行,再回頭霎時間似乎看到李清照遠遠地望著丈夫離去的身影,落寞孤寂的情緒似乎找到了發(fā)泄的地方。更能夠使學生在沒有真實體驗的情況下感受人的情緒變化,感受歌詞中含蓄委婉的情感。
對古詩詞作品《聲聲慢》的藝術表現探究,體驗別樣“愁情”和古詩詞的音韻美,旨在希望通過以此為例能有更多的人關注中國的古詩詞作品。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需要傳承和發(fā)展,作為教師不僅能夠自己演唱好古詩詞風格的作品,更要將畢生所學教給學生,讓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歷久彌新,一代代以民族聲樂的演唱方式傳承下去,將中國古詩詞文化發(fā)揚光大,使得中國民族聲樂更加豐富多樣,屹立于民族之林。教師在認真研讀歌譜的基礎上豐富學生的作品表現內容,提高學生的修養(yǎng)內涵,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哔|量民族聲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