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汝州市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汝州 467599)
“新課改”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最強音。它像強勁的號角在神州大地吹響,聲威遠播,浪潮激蕩。千百萬師生,萬千個家庭,在聆聽與顧盼間難抑內心和腳步的躁動。
“美育”順應“新課改”的大勢,在如花的校園叫響。不僅成為校園和教育網上的熱詞,而且早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股急流,在“新課改”的航道內奔涌向前,勢不可擋。
而幼師培訓中的琴法教學,作為校園“美育”的一支奇葩,面對“新課改”的巨大波瀾,曾經固守的“節奏”“節拍”已經難以自持,被觸及的體系遭受著強烈的震撼,也面臨著亟待拾遺補缺的現實需求。
作為一名從事過十余年幼師培訓琴法教學的老師,基于對琴法教學現狀的了解和對“新課改”及“美育”的學習思考,面對“新課改”及“美育”理念下的幼師琴法教學強烈呼吁:琴法教學務必注重培養學員的獨立探究精神,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社會責任感。
獨立探究以自我實踐和創新精神為特征,旨在培養人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發現是人的本性。尊重自主意識,張揚個性是人性的訴求。而多年來我所了解到的琴法教學,是另一種形式的“填鴨”。琴法課上,面對枯燥的滿篇“蝌蚪”,老師提示難點,示范性彈奏片段和整篇,然后,由學生進行“螞蟻啃骨頭式”的學習。老師讓你怎么彈,你就怎么彈;讓你怎么表現,你就怎么表現!似乎樂曲早已被千百人約定俗成了一個個“框框”。在學習中很難看到學生獨立意識和探究精神的閃光。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太多老師的“影子”,習慣于亦步亦趨,最終還要淹沒于老師的“影子”之中。
我們知道,從肖邦、李斯特到當今中國的郎朗,之所以著名和富有成就,是因為他們都是極具創新精神和個性品質的演奏家。我們的琴法教學就是要走出老“套套”,著意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意識,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個性品質。
琴法老師只能做琴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而不能做某種標準和理念的灌輸者及強加者。應還學生以主體角色:給學生以獨立操作和自由發揮的巨大空間,讓學生依據自己哪怕是有限的知識積累、人生經驗和審美判斷去理解,去創造,去表現。
價值觀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評價,是一種心理傾向體系。
愛迪生說,“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提示大自然的奧秘,并以此為人類造福”。
十多年來,本人身處一線,從事幼師琴法教學,與學員如影隨形。所見所聞已深切地感受到,琴法教學置身于新的形勢之下,已不能與簡單的樂曲教學相聯系。我所教的學員大多是二十歲左右的初高中畢業生。她們中部分從事過幼教工作,相當一部分是畢業時間不長的女孩子。這些學員社會閱歷淺薄,所學知識有限。金錢至上的社會思潮中灰色暗流的沖擊,追求奢靡與享樂的種種不健康風尚的影響,使她們在面對社會核心價值觀與道德觀時也容易表現為是非模糊,良莠不辨。其價值觀和道德觀迷離模糊,亦真亦幻,或昨是今非,搖擺不定。一些學員的職業理想顯現為短視化。一個有關金錢追求的小小誘惑,專業學習始料不及的困難的沖撞都會使他們的學習興趣一落千丈,甚至使她們的職業理想改弦更張。輟學讓人惋惜,走入歧途卻讓人痛心。
我們窺見的不只是價值觀,還有道德觀。
道德觀是個人處理他人、集體和社會的關系的準則。
盧梭說,“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我們的一些學員道德觀在成長階段表現為道德感的缺乏。比如本為高雅圣潔的琴房,古人奏琴時齋戒或沐浴更衣,我們有學員卻在琴房習慣亂扔果皮紙屑。人去屋空時,門窗電器不關。更有甚者,把垃圾塞進琴箱或放任自己破壞教學器材。這一切行為不得不使我們聯想到公德意識的低落和道德觀的錯位。
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
我們的一些學員輕視文化課的學習,忽視綜合素養的積累。她們不但對國家政治不聞不問,就是通識性的地理、歷史等知識的學習也敷衍塞責。一些學員面對同胞的災難、弱勢群體的疾苦漠不關心。少數學員,讓她捐出一元錢或一件衣服,她會滿腹怨言。由此可見,我們的學員還缺乏人們應有的那種責任意識,即社會責任感。
反觀上述參訓學員種種不良表現以及我們業已形成的日漸清晰的行為判斷,讓我們對其成長產生了一種深刻而沉重的憂慮感。“新課改”為標志的教育改革,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改革。旨在培養全面發展,有獨立人格,有豐富情感,有道德,有擔當,明法紀,知榮辱的未來建設者。為此,“新課改”才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置于課程目標的首位。那么,在教育這方園地上任何背離社會和人民期待,背離了教育目標要求的價值觀、道德觀、責任意識,都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警醒。
如此看來,幼師培訓中的琴法教學亟待一個觀念上的更新。教書與育人的結合從沒像今天這樣迫不及待。價值觀、道德觀與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勢在必行。
我們的琴法老師是在教音樂,同時也在育人。單單為了教音樂而教音樂,未免失之偏頗。關鍵在于琴法老師和相關師長對以“新課改”為標志的教育改革,對“美育”等教育任務從理論到實踐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對自我和參訓者的行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引導。行動大于一切,行動也高于一切!把價值觀、道德觀、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融入我們的一切教育行動中,融入我們的每一節音樂課中,融入每一首樂曲的學習之中就是最好的行動!師表垂范,耳濡目染,防微杜漸,連同理論說教,方法引領,評價激勵,以求潤物無聲,水滴石穿。
重視榜樣的力量,進行榜樣的示范和引領,是價值觀、道德觀和社會責任感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音樂史上有許多光輝的范例可資借鑒。用作教育學員,佳話可傳。門德爾松為了音樂毅然放棄顯貴的職業和富足的生活,這是忠于理想追求生命價值的選擇。愛拉小提琴的愛因斯坦一聽到廣島原子彈爆炸的消息,就黯然神傷。“把利用鈾裂變理論制造原子彈的建議說給羅斯福,是我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錯誤”。這是愛因斯坦自我苛責的強烈道德感的鮮明體現。肖邦身居異鄉,還要用刀槍般的樂曲鼓舞波蘭的同胞與法西斯戰斗,這又是音樂家以音樂為使命,肩負起社會責任的有力佐證。音樂大師和科學泰斗鮮活的故事,耐人回味,發人深思,也啟人心智,有著無與倫比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他們是我們師生前行的航標和燈塔。我們就是要多講這樣的音樂故事,用榜樣的力量去感召人,激勵人。讓我們的學員腳踏實地,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仰觀古人,俯視自身,潛移默化,自我塑身。
琴法老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應時常以“新課改”的理念和要求來檢視自己的教育行為,把“美育”視作一種系統工程去統籌謀劃。以前所未有的急迫感和使命感去關注和實踐價值觀、道德觀與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并把這種教育變成一種常態化的自覺行為,師生同心,孜孜以求。這樣,幼師培訓中的琴法教學就可聊作安慰:我們正努力把學員培養成“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