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婧
(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
所謂琵琶演奏,這是一種具備藝術性思維活動與心理趨勢的一種演奏,演奏過程中的思維對于動作與樂曲的情感表現造成直接影響。不同思維形式在琵琶演奏中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存在差異,筆者主要對抽象思維、靈感思維、形象思維、動作思維在琵琶演奏中的體現進行分析。
對于琵琶的學習與演奏而言,聲學和力學與生理學等多種自然學科的規(guī)律在演奏技術上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的,但是該規(guī)律需要在抽象思維的幫助下進行深入分析與認識。第一,演奏者要對人體存在的生理結構有所了解,充分認識力學出現的原理,高效地發(fā)揮人類具備的各部位功能,做出自然的技術動作;第二,演奏者還要了解關于聲學的知識,盡量讓弦的振動出現音響能夠達到的最佳效果。在演奏訓練的過程中,要對每一種動作的發(fā)出部位進行掌握,該動作運用的形式等。如此一來,就能夠在訓練的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力量,是指這一動作發(fā)出的部位活動。比如輪指,演奏者的手指發(fā)出的動作表現成伸和屈。伸指時,指甲經過弦的一剎那,伸肌收縮過程中的力量會更加大,與此同時,要放松屈肌。動作就會比較自然。當進行伸指時,和屈指有關的肌肉就會收縮,出現對抗,演奏者的伸動作就會比較困難。屈指如果放松不到位,就會導致伸指動作更加笨拙和生硬,并且沒有彈性。例如“臂的重量作用”,也是在抽象思維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當在運用時,不能正確地運用臂等部位的重量,不知道在任何條件下,演奏者的手指動作都是作用于弦時,就包含有臂等部位的重量變化原理,也就不能夠對音量和音色與速度變化等多種技巧進行掌握。該生理學和力學知識的進一步認識與掌握,不能脫離抽象思維的運用。
所謂靈感思維,這是長時間在音樂積累的基礎上偶然出現的,也是有意追求的產物,是人們在尋常思索的前提下得到的。總是會出現出其不意的效果,或者是因為外界的刺激突然有一種啟發(fā),還有的是因為某種聯(lián)想觸類旁通。對于靈感的激發(fā),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持對于音樂的興趣,順其自然地留意工作和學習與日常生活當中的事物,在此基礎上,豐富自身的經驗,這是對靈感進行捕獲的重要條件;二是,保持自我心情的愉快和情緒的輕松。演奏者的靈感一般來自于長時間緊張思索后的松弛狀態(tài);三是,要對客觀事物產生新鮮的感覺,要脫離習慣性思維產生的束縛,同樣,也是對靈感進行捕捉的心理條件;四是,學會及時有效地捕捉靈感火花,不能放棄所有有用的閃光點。
就演奏技巧而言,靈感思維的出現都是在日常的辛苦練習以及情感想象前提下,進行了技巧能力的升華。琵琶演奏人員受到靈感思維的影響,會得到在技巧動作方面的突破,實現出其不意的演奏效果。很多具備獨特風格與非凡魅力的一些琵琶的演奏效果,一般都是演奏人員在靈感方面迸發(fā)的產物。例如,曾經有一位琵琶演奏人員說過:“我日夜不停的練習琵琶,為了讓手腕更加地靈巧……我已經下定了決心,可以學會它。然而我所復出的所有努力幾乎都是白費的……因此,我反復地進行練習,然而并沒有得到較好的結果,最終我失望了,覺得永遠不可能練好了。就在此時,一天的晚上,我練習了多個幾小時后,便上床睡覺了……就在那一剎那,我的腦子靈光一閃,‘啊,原來如此!’隨即,我跳了起來,拿起了琵琶。你看,可以了!我在連頓弓時特別的快。”因此,靈感思維是在長時間的練習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理解和頓悟,能夠讓技巧與演奏動作沖破難關,更加地流暢。
就形象思維來說,這是琵琶演奏與學習過程中非常鮮活,并且生動的一種思維形式。形象思維能夠激發(fā)演奏人員在琵琶演奏中的思想情感,利用心象和想象與聯(lián)想等多種模式,讓演奏人員內心的表演情形和動作以及樂曲表達的情感相同,讓演奏在傳承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琵琶曲,對琵琶曲進行了二度創(chuàng)作。形象思維運用在琵琶演奏與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形象思維的幫助下,表演人員在琵琶演奏當中總是按照樂曲意境,憑借直覺“觀察”到某一種場面,還要在內心出現視覺與聽覺的感受,進而形成心象,隨后大腦又在之前的心象基礎上不斷優(yōu)化形成一種新的心象,也就是進行想象。并在其基礎上,琵琶的演奏人員調動心理生活的情感,還要將其投射在作品想要表現的一種情感當中,實現投情。在這之后,演奏人員就能夠對演奏過程展開生動性和具體性地形象化設想。屬于動態(tài)化的作用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形象思維當中存在的心象與想象不只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頭腦當中有意識地聯(lián)想與顯現的樂曲音樂形象以及畫面,是指在練習時期通過熟練和“動力定型”的演奏把有關的技巧程序在樂曲當中呈現。此時,演奏人員心中形成的“形象”早已“物化”了表現的形式,向手中所表現的技巧和音響進行轉化。形象思維在琵琶演奏中的有效體現是在樂曲練習與音樂處理中進行的,并不是演奏者在舞臺演奏的一剎那。
動作思維還被稱為實踐性思維,和先于觀念的思維,其是人類認識與思維的最初階段,具有濃厚的一種本能色彩。一般而言,兒童思維形式大多數都是動作思維。有些成人也會出現動作思維,然而思維模式要比兒童的思維模式更為復雜,一般和其他思維形式進行結合。
受到動作思維的影響,如果琵琶演奏者察覺到音準出現錯誤時,就會隨即命令手指動作進行適當地調整,讓音高能夠和聽覺標準相符合。在演奏過程中,動作思維能夠指引整個演奏。比如琵琶曲《寒鴉戲水》,這是潮州大套曲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套,是重六調,其對于推拉弦與揉弦技巧的要求非常高。
動作思維在琵琶演奏中的運用,能夠建立“動力定型”,進而保障演奏琵琶曲的流暢性,并能夠克服緊張和怯場等多種消極因素。琵琶演奏過程中的技術動作比較復雜,其要求和情感之間相聯(lián)系,對空間與時間的要求非常高,根據具體的方式對組合進行排列,依次支配肌肉,實施整個動作。也就形成了“動力定型”。一般而言,建立“動力定型”要歷經四個時期,即泛化和分化與鞏固以及自動化時期。“自動化”可以說是“動力定型”成熟的時期,到了這一階段,琵琶的演奏人員做出技術型動作時,不需要有意識地對其進行控制,一系列動作會自然地出現,及時調整推拉弦出現的音高位置。建立“動力定型”的過程中,琵琶的演奏音高要到位,在節(jié)奏的把握上要準確。
所以,受到動作思維的應用,演奏人員所建立的“動力定型”,一般會比較自然和連貫地把琵琶本身的基本動作與表現性技巧完美地展現,并且能夠流暢地對樂曲進行演奏。但是熟練的掌握動作與技巧,會促進演奏者的自信心,進而克服緊張和怯場的心理障礙。所以,動作思維是琵琶演奏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形式,優(yōu)點比較突出,還對演奏動作與情感表現產生重要的影響。靈感思維、動作思維和抽象思維、形象思維都是琵琶演奏中至關重要的思維形式。其一,不同思維形式的特點不同,其在琵琶的演奏中是相對獨立,所發(fā)揮的作用也存在差異;其二,不同演奏方式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的,共同發(fā)揮對于琵琶演奏的作用,表達琵琶曲的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思維屬于人類大腦特有的一種認知功能。按照不同的標準,能夠將思維劃分成不同的形式、各個思維模式的特點和作用都是不同的,其在琵琶演奏過程中的運用會獲得不同的結果,演奏者要對不同思維形式的特點和作用深入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思維模式在琵琶演奏中的作用。進而高質量地演奏樂曲。
[參考文獻]
[1] 吳芮逸.潮州音樂琵琶器樂化改編的探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6.
[2] 陸小璐.區(qū)域文化視野中的“秦派民樂”創(chuàng)作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3.
[3] 趙冬梅.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音高元素在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D].中國音樂學院,2012.
[4] 周麗娟.琵琶曲《狼牙山五壯士》及其演練[J].中國音樂,2012,02: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