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華
(廣西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深化改革,民族地區高校的聲樂教師肩負了更新的歷史使命。如何在新一輪的改革浪潮中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轉換教育教學思想而不被社會所淘汰,通過研究現代教育背景下,結合民族地區的優勢與特點與聲樂教師專業素質的相關理論成果,根據聲樂教學的學科特點,民族地區高校聲樂教師的業務素質構成,進而探究聲樂教師基礎能力的提升方法與途徑。當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事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民族地區高校的聲樂教學,應根據我國民族地區現有的情況和基礎教育改革潮流的現狀進行調整,真正的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民族地區高校聲樂教師隊伍。通過分析聲樂教師與未來有意向從事聲樂教學的人,結合民族地區的演唱資源,通過分析自身基礎能力的要素,提升自己聲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通過反思與定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斷的改進自己的觀念,提升自己的基礎教學能力,真正的勝任民族地區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現狀。
聲樂是一門融多學科為一體的多元性藝術技能的訓練學科,體現了它綜合性的特點,作為一名民族地區高校聲樂教師應注重對聲樂相關的知識的重視,對本學科的基礎性知識有廣泛而準確的理解,同時還應注重對教學相關的知識給予關注,特別是針對本區域的音樂形態進行收集與整理,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音樂資源進行研究,為聲樂的地域性教學給予理論上的指導,最終為自身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提供有力的保證。相關音樂基礎與人文知識的扎實與否是衡量一個聲樂教師音樂素質高低的重要指標,聲樂教師只有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音樂素質,才能對聲樂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與評價,使學生對作品進行準確的把握。
作為一名聲樂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歌唱狀態和一定的演唱能力。因為在教學活動中,聲樂教師會經常通過范唱來進行教學,要求學生建立一些正確的歌唱狀態,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演唱能力對后續的聲樂教學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往往舞臺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通過現場示范與舞臺展示能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好的指導與帶動的作用,學生能夠通過老師的演唱與舞臺展示知曉老師的演唱方法與演唱的要求,為后續學生的學習建立一座溝通的橋梁。作為民族地區高校的聲樂教師,不僅掌握學院派的民族、美聲唱法,還需知曉本民族地區的原生民歌演唱形式,課堂與舞臺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知識,課堂教學是心理狀態,是相對放松與自然的,而舞臺實踐是一次性完成的藝術形式,心理上有一定的壓力,如技術上不是很完善,會更增加緊張情緒。
1.鋼琴伴奏能力
當前,民族地區高校的聲樂教學有一對一、與一對多的教學形式,不管那種教學的形式,都是由聲樂教師自己來充當課堂的鋼琴伴奏。由于民族地區高校,特別是師范院校的學生較多,教師的課時量大等特點,聲樂教師不僅要熟知大量的聲樂作品,還要對作品的伴奏能力要求較高,如節奏、音準等問題不能很好地把握,將直接影響學生演唱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無法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
2.教學實踐能力
常規教學活動:民族地區高校的聲樂教學活動基本都是通過普修與專修的形式進行,也是最基礎的常規教學活動,聲樂教師應認真探究常規教學活動。比如一對一的教學,側重點在于對專業性較強的學生進行教學,在整體的演唱要求上可專業些,一對多的教學,側重點則在于普及性的教學,要求不需太高,能保證完成一些基礎的知識即可。
創新教學活動:民族地區高校的學生一般來自全國各地,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特點的演唱形式,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地方民歌非常豐富而且有特點,聲樂教師應該結合這些有利的資源,進行很好地整合,并挖掘一些比較實用的演唱形式,既有利于地方民族音樂形式的傳承,又有利于擴大與創新教學內容。
教學能力是民族地區高校聲樂教師基礎能力的真實體現,也是聲樂教師教學經驗與方法的再現,其教學過程也是教學能力的積累過程,而學術研究能力則是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學理念、方法、手段,這種理論水平即來源于實踐,又能真正的指導與服務于實踐,因此,民族地區高校聲樂教師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民族地區優秀的資源進行教學與學術研究的實踐,特別是針對地處民族區域的地方民歌的演唱形式進行有針對的研究,通過多種渠道知曉本區域的地方民歌,研究它們的演唱特點,結合其特有的演唱特點進行課題的申報與論文的撰寫,這些研究的理論知識更具意義,能開拓聲樂教學研究的新方向,在多元音樂背景的現狀,這些地方民歌有它的獨特性,在現階段往往需要這些個性的演唱形式來吸引大眾的視覺與聽覺,針對這些進行理論學術研究,不僅有利于教師個人教學的發展,也有利于民族地區高校聲樂教學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景志龍.如何提高高師聲樂教師的業務素質[J].中國成人教育,2008,10.
[2] 劉金柱.試論高師聲樂教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5.
[3] 王素菊.高師聲樂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教學[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