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琵琶作為中國傳統器樂中的一員,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發展至漢代,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西域與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西域音樂隨之而來,其音樂具有鮮明的文化烙印和民族特征,豐富經典且流傳至今的大量古典樂曲更是中國音樂的瑰寶。
《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同屬琵琶傳統大套武曲,也是琵琶樂曲中最為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據考證,《霸王卸甲》這首樂曲很可能是從唐朝一直流傳至今的樂曲,也是琵琶樂曲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樂曲之一。
從明末王猷定所著《四照堂文集》中的《湯應曾傳》對樂曲《楚漢》描述的音樂內容看來,與現今的《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樂曲非常相似。音樂學家楊蔭瀏曾在他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說:“以此來比擬傳世的《十面埋伏》一曲,大致不會大錯。”由此可見,這兩首琵琶樂曲的形成,距今至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兩首樂曲的創作題材,在群雄并起的秦朝末年,楚軍統帥項羽憑借滅秦的偉績豐功稱霸諸侯,而滅秦的另一功臣漢軍統帥劉邦卻被分封在偏遠的巴蜀之地漢中,劉邦因不滿偏遠的封地毅然出兵東進伐楚。經多番較量,統領10萬大軍的西楚霸王項羽在撤退途中被漢王劉邦率領的50萬大軍層層包圍,困守在垓下一地。劉邦的謀士張良獻策施以十面埋伏之計,他令會楚地方言的漢兵在某日深夜時分的楚軍駐地四周奏響簫歌之聲,唱奏皆是楚軍家鄉楚地的民歌,以此動搖楚軍軍心。項羽聽到歌聲以為西楚已失,決定殺出重圍返回江東。然而,在退至烏江邊后又被追兵趕上,在不愿受辱又覺無顏面見江東父老的悲壯中,項羽自刎于烏江邊。
《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兩首樂曲的音樂內容都是以上述的這一史實為基礎創作而成。由此可見,這兩首樂曲的音樂創作題材是完全一致的。
《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出自同一歷史題材,但在樂曲創作過程中,側重點并不相同。《十面埋伏》側重于描寫“埋伏”的緊張感。兩軍交戰,打仗的陣仗與排兵布陣、戰爭過程中的拼搏廝殺,還有最后的追逐吶喊。音樂突出描繪了戰場上金戈盾弩、刀槍劍戟交疊碰撞的廝殺聲、鼓與吶喊齊鳴,展現出人馬嘶鳴、角鼓震天的壯觀戰爭畫卷,凸顯了激烈的戰況及漢軍勢如破竹的進攻氣勢。而《霸王卸甲》側重于對楚霸王項羽的心理描寫,以及與虞姬生離死別時的心理活動。全曲細膩悲壯,具有濃厚的悲劇主義色彩。
劉德海演奏譜版《十面埋伏》,分為【一】列營【二】擂鼓【三】走隊【四】排陣【五】埋伏【六】小戰【七】吶喊【八】追擊
開頭滿輪加拂2的和弦,由慢漸快,并以ff的力量開始,奠定了樂曲的基調,對整個樂曲鋪墊,緊張感油然而生。在這一段中,演奏時每一個音都要有力量,一招一式要做充分,三連音要演奏得堅定而有力。慢起漸快的部分推拉音要有個性,泛音打亮。【擂鼓】段落模擬戰爭時的擂鼓聲,因此,在演奏時注意雙彈雙挑的力道和彈性,鼓點的輕重緩急要拿捏得當。【走隊】當中較為突出的是輪指的演奏,輪指在這段要有顆粒性,左右手配合得當。不要忽略大指在演奏中的作用,大指挑三、四弦空弦要有韻律感,這也是在演奏時保證節奏準確、不趕拍子的有效方式之一。【排陣】整段以“分”來演奏。這樣的演奏方式同樣增強了排兵布陣的緊張感。在實際演奏時,要加強右手小臂力量、指尖觸弦的力量,強收在樂段最后三個音上。【埋伏】譜面演奏看似松弛,實則氣息起伏連綿不斷。此段對于樂句的劃分、強弱的過度、氣息的連貫起伏有很高的要求。【吶喊】是整個樂曲的高潮段落。各種演奏技巧在此段彰顯得尤為淋漓盡致,樂段高音區與中音區的交替進行,三個層次的層層遞進,右手掃拂與左手推拉吟揉的高度配合,將戰爭中硝煙四起、刀劍橫飛、呼號震天、吶喊追殺、嘶鳴遍野的場面進行了極具畫面感的演繹。最后在【追擊】中結束全曲。
樂曲引子部分,用下出輪和上出輪相結合的方式,并運用上彈法演奏,即右手從“品”的位置下滑至正常的演奏位置,如此循環數次,這樣的演奏音效與普通的輪指演奏不同,加大了指甲與弦的摩擦,保證樂音的同時加大了噪音,使得音樂具有滄桑感,一次次的循環往復將大幕緩緩拉開,預示著悲劇的開始。隨后連續幾個“6”的上出輪加拂,依然刻畫出了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隨后雙弦輪指表現的是擂鼓長擊的音響效果,一直到引子部分結束,都為這場戰爭做鋪墊。引子部分演奏時,演奏者一定要擅長運用氣息來演奏,引子部分節奏較散,音與音之間要靠氣息所連接。雙弦輪演奏時要靠氣息做出延綿起伏之感,最后引子在輪指的強收中結束,直接過渡至樂曲主題段落。主題為【升帳】這段右手指法均為固定的指法組合,節奏平穩、技巧規整,展現了主人公威武的氣勢。【升帳】【點將】【出陣】【垓下大戰】都是對戰爭的描寫,段段氣勢緊逼,層層遞進。演奏時對于節奏的把控尤為重要,切忌在某一段落追趕拍子,顯出慌亂的感覺,速度的提升是在整體的基礎上逐漸加快速度,要保證戰爭段落的整體性。不同段落使用不同的右手技巧組合來演奏,表現出不同的戰爭場面。左右手技巧方面,左手的推拉弦要有個性,棱角分明,推拉音即是對人物性格刻畫的重要表現形式,要表現出項羽威武的大將氣勢,也要展現將士們精干、強健、威武和自信的形象特征。后半部分【別姬】段落是全曲的點睛之筆,也是劉德海先生重點訴說的一段情感。整個段落用長輪來演奏,輪指是琵琶演奏技巧中唯一有很強旋律表現力的技巧,這里運用不同速度、力度和形式的輪指將這段訴說展現得凄美悲壯。輪指分為食指起板和大指起板,這里大指起板突出每一個音的音頭,表現內心的痛楚。不同速度的輪指:從流暢的中速輪指—放慢后的慢輪—再慢輪—極慢輪—快輪;中速與慢速輪指是非常普遍的演奏方式,極慢輪則是非常少見的,極慢輪的運用增大了演奏的技術難度,很多演奏者在這里會將氣息斷掉,從而表現不出霸王虞姬難舍難分之情。因此,在演奏時,不僅要保證極慢輪的連貫性,也要將氣息和情感貫穿其中,每一個手指的彈出好似內心在滴血,肝腸寸斷。力度的不同:mf—p—mp—f,尤其在“5”音上由p過渡至ff,體現了音樂的張力。左手技巧更加重要,左手不同幅度的推拉弦,形象地表現出人物內心情感層次的變化。最后結尾的卸甲部分,也是這首樂曲的經典之處,在“2”音品的上方抓起,發出“降3”的音響;“4 3 2 3”兩根弦的彈指;滾奏空弦二弦,即刻調松一弦弦軸,使演奏發出”噗噗“的噪聲。都是樂曲非常形象的表現手法,表達了項羽揪心哀痛的情感。最后落在“7”音的泛音掃弦,像是烏江自刎、寶劍落地,預示著英雄的壯烈收場。
兩首樂曲相同題材、不同立意,開頭引子部分就已形成鮮明的對比。《十面埋伏》上出輪加拂體現的是激烈的場面,極具震撼的開頭,預示著戰爭的勝利;而《霸王卸甲》下出輪加拂配以低音部分的音區則更加體現出悲劇性的結局。結尾與開頭相呼應,《十面埋伏》的吶喊、追擊最終在勝利與凱歌中結束;而《霸王卸甲》則是在寶劍落地模擬聲中結束。我們只有多方位地理解和感受樂曲才能將樂曲演繹得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