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璐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音樂在我國的發展會越來越長遠,越來越繁榮,在中國音樂劇教育方面,它提供了一個完善音樂劇學科建設,國內外音樂劇教學、藝術實踐等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也隨之大大提高,進一步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我國音樂發展的道路將越走越寬。緊接著的十多年中,全國高等院校對音樂教育也投入了諸多成本,各大高校競相增開音樂類相關課程。
盡管音樂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但不得不承認,由于我國聲樂教育發展時間滯后,師資、設備等不夠齊全,學生對聲樂的相關了解明顯不足,聲樂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匱乏,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現狀與現實需求的了解不夠全面,聲樂教育模式不夠全面,普及性不足,人才教育質量明顯落后。此外,高等院校在本科階段專業課程投入了大量精力,從而忽略了對聲樂教育的相關運營與開發等相關人才的建設,綜合以上原因,中國聲樂教育發展不足,有關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環節日漸脫節,等等。本文通過研究以往的相關科學文獻,以及近些年來聲樂教育的發展,目的在于讓人充分認識到聲樂教育在通識教育過程中的功能,讓更多的人明白聲樂教育對大學生而言的意義,增加對聲樂教育的重視,提高對聲樂學習內容的關注。
文化素質是現代實現人才綜合素質培養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根本的人文素質更是必須得到重視。由于人們對人文素質內涵的看法不盡相同,又或者說是褒貶不一,但大多數學者認為音樂素養在人文素質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作用。結合長期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的發展,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聲樂教育對高等大學生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來說,大學通識教育中的音樂教育是世紀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有著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次研究將大學通識教育中音樂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學校教育中,聲樂教育的地位、內容和途徑等的發展為線索,為今后聲樂教育的發展提供可依據的范本。結合高校聲樂教育的現狀,進而在此基礎上全面、深入、系統地分析與研究了其存在的問題及成績,結合一些理論分析,以及聲樂教育的發展地位,對聲樂教育在今后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大學通識教育教導的有關音樂內容主要與音樂的功能和價值有關,最終希望能夠使學生素質教育有大的提高,學生身心能在這個過程中有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的機會。長期以來,許多高校出現大學生過分追求專業知識,重理輕文、重技術輕綜合素質培養的狀況,一旦他們進入社會,就會感覺到力不從心,他們在社會中不能夠很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人文教育薄弱等缺陷。結合之前調查到的學生現狀,我們認為,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知識面廣這些除學科學習之外的方面很有必要,這樣有利于經過了高等院校培育過的大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大學音樂教育針對的對象十分具體,主要就是在校大學生,這一特定人群的主要特點在于具有個性差異,但同時,他們身心發展又有其特點與規律,以促進他們自身和諧發展為宗旨,特增加對大學音樂教育的相關功能研究,促進聲樂教育在高校學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素質教育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音樂審美教育作為最具有廣泛性和群眾性的一種教育,一直受到眾多的關注。有關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的相關研究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在這一時期,美育的相關內容可以參考許多文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東西方哲學家和教育家。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最大的區別在于它是非語義性的,這就決定了音樂美育存在于合乎邏輯與情感的音的運動之中,在其中不斷發展變化,“節奏與樂調是聲樂最強烈的力量,它甚至可以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影響人的心靈和行為。因此,利用恰當的教育方式,就能在高校內形成一種拿美來浸潤心靈的氛圍,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音樂的教化功能,魯迅先生與許多古文學家給予了音樂教育很高的評價和關注,魯迅先生認為,音樂等藝術教育,“其力足以深邃人情,崇高人的好尚,亦可輔道德為治。”音樂要實現教化功能首先就要做到對音樂作品有著充分的理解。音樂作品具有時代代表性,在某一歷史時期能夠反映社會現實及群體情感體驗;與此同時,音樂還包含著作曲家對社會事物、事件及人生的評價和看法,從音樂中,作曲家可以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而聽眾則可以在聽曲子的過程中實現與作曲家的情感共鳴,作曲家用音樂表達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對美的頌揚,對丑的貶斥,這是一種情感抒發方式,與此同時,作曲家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也會通過音樂表達出來,因為喜歡所以模仿,在不斷喜歡他的時候,我們也潛移默化受到了它的教育。例如,當我們重溫抗日救亡歌曲時,好的曲子能夠讓我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聽著歌曲,卻能夠跨越時空,仿佛能夠見到當年如火如茶的革命歲月,那個詞中“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更是讓我們對那個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有著深深的同情。
智力不僅會涉及到注意力、記憶力等方面的內容,良好的判斷力、理解力和推理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聰明與否的重要指標。科學家曾對那位被譽為天才的愛因斯坦大腦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他的腦子里有很多的“突然”,這種突然的數量甚至比其他杰出的科學家多很多。這種“突然”的意義就在于,它幫助我們發現了人腦的更多可能性,它使人更好地做到傳遞信息、交換情報,更確切地來講,如果說人腦積極程度越高,它越加發達的可能性也高。愛因斯坦不僅是著名的科學家,更是一個音樂愛好者。不難發現,在音樂教育中,練習音樂,亦或者是演唱,演奏和欣賞音樂,對人們是否能夠做到聚精會神更加關注。與此同時,音樂教育對學生注意力的培養大有益處。主要原因就在于,通過不斷加大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理解和感受之外,還訓練了他們有關感知和記憶方面的內容,感受總是與產生新東西相關聯,通過記憶掌控產生新的東西,無疑是一種彼此互幫互助的過程。如果能夠做到長期經過這樣反復發展,在培養其記憶力方面會做得更加出色。
聲樂教育本身的實用價值并不高,所以很難受到更多社會人群的重視。但是,當今時代,社會對學生的發展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僅僅學習專業知識遠遠不夠,這就注定了聲樂教育呈現出曲折上升的發展趨勢。
古往今來,任何具有新觀念的理論的推行和發展都不能夠一蹴而就,或者是輕而易舉的,聲樂教育是否對當今青年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或者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還需要通過實踐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