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徐建國 高 鵬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作為高職藝術類專業的必修課程,基礎圖案課程教學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塑造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創造潛力的關鍵課程。基礎圖案課程的開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理論框架和課程體系,但是很多高職院校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思維僵化現象,教學重點都集中在教材和課堂,沒有從課程的內涵和本質出發對本土民間美術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因此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1]。
在工業社會來臨之前,人們經歷了長期的手工業社會,在社會生產力的限制下,人們對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往往比較匱乏,因此誕生出傳統工藝美術這一概念。我國傳統手工藝品可以分為民間、文人和宮廷三大類型,其中民間工藝的流傳范圍最為廣泛。傳統工藝美術的涵蓋范圍既包括手工藝品,也體現在書法、繪畫等形式中,但其共同特征是由創造者完全處于自然條件下完成,沒有使用任何機械式設備。對于傳統工藝美術作品而言,不同地區的作品烙印著不同的民間文化,富有極其深厚的人文氣息,如今更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江蘇作為我國典型南方城市,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了豐厚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1]。
傳統工藝美術主要體現出兩方面特征:一是實用性特征,二是藝術性特征。就實用性特征來看,以往社會生產力低下,幾乎所有物品都是由手工完成,為了給生活帶來更多便捷,因此勞動人民創造出很多手工制品,從而在生活中得到有效應用;就藝術性特征來看,很多手工藝者在制作手工藝品的過程中,會融入文化意義、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從而形成具有特色化的藝術風格,積淀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這個生產力高度發達而物欲橫流的時代,傳統工藝美術顯得彌足珍貴,從保護文化資源、傳承優秀經典的角度出發,高職基礎圖案課程應該對美術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和利用,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樣能使該課程重煥生機[2]。
20世紀初,“圖案”一詞匯由日本傳入中國,在我國相關學者的研究過程中,著名教育家雷圭元先生編著圖書《基礎圖案》,并在其中對“圖案”給予明確的定義。圖案就是從藝術的角度出發,通過工藝手法設計色彩、形式、結構等因素,實現建筑美術、裝飾美術等實用美術的應用,形成一定的組織形式及表達規律,而基礎圖案課程的開設就是對其中的藝術規律進行探索和應用。從理論體系和實踐教學來看,基礎圖案課程涉及的學科領域非常廣泛,尤其是在時代不斷發展、制造工藝不斷提升的社會背景下。因此不能從單一的角度對基礎圖案課程進行分類,而要根據課程的開設目的及應用范圍,實現更加科學全面的劃分,從而對該課程的本質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就基礎圖案課程的應用范圍來看,可以將其劃分為自我表現類型、應用目的類型、宗教意義類型、構成空間類型和組合形式類型。就自我表現類型來看,主要以體現在裝飾雕塑、裝飾畫等藝術品的創造中;就應用目的類型來看,主要體現在各類生活用品中;就宗教意義來看,主要體現在龍鳳圖案、四神圖案、飛天圖案中;就構成空間類型來看,主要分為平面、立體、綜合等圖案;就組成形式類型來看,主要有連續式圖案和獨立式圖案兩種。
基礎圖案課程主要塑造學生的藝術基礎,培養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后續的專業課程。作為一門基礎類課程,很多高職院校在實際教學中會忽略其作用,將主要的教學精力置于價值體現更加直觀的應用型課程中,導致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具體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合理的教學計劃
作為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基礎學科,基礎圖案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裝飾性教學和實用性教學,引導學生利用美術資源創新、創造,使自身的藝術潛力得到激發。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基礎圖案課程一直在藝術專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實施,“三大構成”理念逐漸進入中國,因此很多藝術設計專業都對課程體系做出相應的調整,沒有將基礎圖案課程作為教學計劃中的關鍵內容,而是以構成教學作為基礎學科,取代了基礎圖案課程的地位。例如,某些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基礎圖案課程從56學時調整為48學時,課堂學習的時間不斷被縮減,因此教師和學生對這一課程的重視程度也相應下降,更遑論對民間美術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3]。
2.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
基礎圖案課程教學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能夠對圖案美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從而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獲得有效學習。但是就當前高職院校的課程開展現狀來看,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往往秉承以教材為綱的教學觀念,將基礎理論知識進行灌輸式教學,不能引導學生在對民間美術資源實踐開發中學習,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無法被點燃,作品也都是對基本圖案造型的抄襲性改良,完全無法融入自身的理念和思想,作品沒有藝術感和創新性。
3.缺乏豐富的教學內容
圖案集組合和創造為一體,因此具有豐富的形態。要賦予圖案藝術美感和審美價值,就必須對各種美術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和利用,從而實現創新型設計。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沒有認識到民間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教學目光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現有的知識和素材,導致思維無法跳脫出課程框架,使先進的設計理念不能融入課程教學中。例如,很多高職院校在基礎圖案課程被縮減課時的情況下,嚴重忽略對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調整,沒有與本土民間美術作品進行有效結合,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僵化。
4.缺乏靈活的教學模式
在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下,基礎圖案課程的課堂往往充斥著乏味的理論知識,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不能根據學生的興趣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導致學生的藝術水平難以提升。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會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圖案進行臨摹練習,由于學生對這些美術資源缺乏深刻的了解,無法將自身的藝術情感注入設計作品中,導致作品充滿抄襲的痕跡。
針對當前高職基礎圖案課程開展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師必須不斷提升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的水平,才能使教學內容得到豐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潛力,在課堂上獲得更加有效的學習。首先,教師應該對自身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進行提升,以扎實的專業技能應對當前基礎圖案課程教學中的難題。例如,某高職院校教學著重從教學研討的角度出發,組織成立教學小組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性探討,從“江蘇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在高職藝術設計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的課題研究角度出發,對地方美術資源進行全面了解,并且對先進研究學者的研究方法進行借鑒,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增強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其次,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4]。例如,某高職院校邀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央美院等專家在校內開展專題講座,從而對民間美術資源的開發現狀有了深刻的了解,將資源開發利用的方法應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工作中。
要提升基礎圖案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轉變落后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引導學生在對民間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開發實踐中獲得有效提升,從而使學生對傳統工藝美術資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以激發學生民族情感和積淀豐富藝術底蘊為目的,挖掘創造性設計的藝術潛能。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進行實踐調研,挖掘生活中的民間傳統工藝,對各種美術資源進行整合,然后在課堂上以PPT、視頻等形式進行經驗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實踐主題,激發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的潛力,使民間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更加高效的學習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的多元化互動,從實踐教學的角度出發,改變基礎圖案課堂上“1+N”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深入設計類企業、社區文化和鄉土文化中,在社會實踐中挖掘豐富的傳統工藝美術資源,以此提升教學的質量,如一些高職院校邀請民間藝人和企業設計工作人員,在基礎圖案課程上與學生們進行資源分享和藝術交流,以“工作室”模式對傳統手工藝品的類型、創意、文化底蘊和創作過程進行觀察和學習,從而使學生在真實的感知過程中豐富藝術情感,實現對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有效開發,并且通過相關創意作品增加藝術靈感。
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廣泛分布于民間,在邀請民間傳統工藝者走進專業課堂分享交流的基礎上,學生更應該深入民間采風,以實際行動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將整合后的資源利用于專業設計中,實現創新型的藝術創造。例如,一些高職院校著重通過增加基礎圖案課程中的實踐課程比例,由教師帶領學生組成課題小組,深入省市縣級博物館及相關美術文化單位,對傳統工藝美術資源進行整理,在調查和考證的過程中,同時對江蘇本省傳統工藝美術的歷史淵源進行探究,使學生的藝術素養得到極大的提升,并且喚醒學生的鄉土情感,樹立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理念,使民間美術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
針對江蘇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在高職院校基礎圖案課程中開發利用進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在基礎圖案課程教學中都忽略對本土民間美術資源的利用,因此課程內容比較單一,無法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為此學校必須不斷提升教師的資源開發水平、樹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注重多元化互動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