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家風是一個家庭精神風貌的體現。優良家風是中華傳統家庭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是每個家庭教育智慧的生動體現,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提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他2015年2月17日在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發揮優良家風文化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傳承優良家風文化,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
中國的優良家風家訓是對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展,是傳統美德的結晶。同時良好的家風家訓對社會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象征。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仁、禮、勤、儉、孝、善”等,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發展,形成多種多樣的家風文化。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認為,億萬家庭的家風,雖然各不相同,但總體上都很樸實,都是崇德明理的、向善向上的、講求禮義的。家風對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有著重要影響,也是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優良家風所提倡的許多內容和高校要培育和弘揚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格具有相通之處。
歷史和現實證明,好的家風可以在家族內傳承,生成正能量,與社會良好風氣形成有益互動。如果一個家庭家風健康向上,就會在無形中對其他家庭成員產生正面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就會有利于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一個個好的家風積聚起來,就會逐步促進良好社會風氣好轉,使之每個處在環境內的人都能感受溫暖和關愛,進而助推社會風氣趨好,形成良性循環。好家風對家庭成員在個人品格、道德修養等方面,產生健康正面的影響。如果一個家庭的“家風”不正,那么這個家庭中的成員,其個人品行、道德修養就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好家風不僅關系到個人、家庭和社會,而且影響到現在和未來,時代要求我們要不斷發掘、弘揚和傳承良好的家風。
當前社會道德失范問題不斷出現,大學生也深受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因此高校應該弘揚優良家風文化,傳承優良家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樹立獨立自強的事業觀,建立平等互助的人際觀,堅持孝老愛親的親情觀,引導大學生弘揚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自覺踐行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家風,不斷提升道德修養水平,促進整個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家風家訓文化或口口相傳,或編撰成文,記載了代際傳承的家族風貌,積淀了特色鮮明的民風民俗,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優良家風對高校來說是一種道德傳播的有效形式。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優良家風家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流傳下來,成為社會發展、家庭和諧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多樣的家風中,既包含優秀名人家庭傳承發展而來的精華,如三國諸葛亮的《誡子書》、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北宋司馬光的《溫公家范》、南宋朱熹的《朱子家訓》、清朝李毓秀的《弟子規》等經典著作和孟母擇鄰而居、岳母刺字等傳統故事中蘊含的思想,也包含一些普通人家關于勤勉、誠信、友愛、奮斗等家族故事和精神,這些都可以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豐富的優良家風資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擁有著豐厚的底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的文化傳統,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共有120多種,其核心都是強調“重德修身”,涵蓋愛國、孝老、慈幼、勤儉、立家、自律、仁愛、進取等豐富的內容。詩書傳家、耕讀傳家、忠孝傳家等家風更是代代相傳。這些內涵豐富的家風家訓可以成為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載體和依托。
實踐是道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教育不僅要給學生傳授道德理論知識和提升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更要通過各種道德實踐活動,讓道德觀念和內容深入學生的內心,并轉化成具體的道德實踐。家風文化來源于豐富的生活實踐,家風家訓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多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接近家庭,貼近生活實際,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家庭成員。優良家風來自一代又一代家族成員的生活實踐,經過很多代人的傳承與發展。一代又一代人受到家風家訓的滋養和熏陶,這種來自于生活中的優良家風,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強大的說服力,可以對家庭成員包括大學生進行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通過對優良家風文化的傳承,可以讓大學生從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
我國許多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高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把當地歷史上世代傳承中形成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等作為挖掘的重點,提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優良家風家訓。要發揮優良家風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僅要讓大學生了解和學習歷史上的經典名人家風家訓,而且還可以通過舉辦演講、家風故事、家風照片評選等各種形式的傳家風活動和比賽,廣泛搜集各地的優良家風家訓照片、事跡和格言警句,圍繞勤、儉、忠、孝、清、廉等傳統文化精髓,挖掘貼近大學生自己生活實際的家族優良家風家訓,家風故事、照片和人物,不斷豐富優良家風文化資源。
對于挖掘出來的各方面優良家風文化,高校宣傳部門和思想政教育部門聘請相關專家、學者以及廣大學生進行分析和篩選,找出那些積極向上、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家風文化和家風故事和照片,作為優良家風文化的典型代表,組織大學生了解和學習,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高校要對挖掘到的大學生優良家風家訓故事和人物,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校園網、文化長廊、校報校刊、微信公眾號、QQ群、微博等線上線下多種宣傳渠道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和推廣,在大學生中形成學習和傳承優良家風家訓活動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各種途徑的對優良家風家訓進行宣傳和推廣,提高優良家風家風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進而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宣傳優良家風,就是要在大學生中形成文明、健康、積極、向善的社會風尚,促進大學生樹立健康的道德情感,增強道德責任感,并轉化為道德實踐。
高校應該把優良家風家訓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努力發揮優良家風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高校可以通過課堂教育、班會主題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利用傳承優良家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高校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特點,把家風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大學生立德樹人,特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的重要歷史人物(如毛澤東、朱德、李鴻章等人)通過典型人物案例和事跡都可以和優良家風文化結合起來。在大學生的班會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中,可以開展“尋家訓 傳家風”為主題的講家風故事、曬家風照片等活動,傳承優良家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通過在大學生中開展傳承優良家風活動,善于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通過各種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從而將優良家風傳承下去,讓大學生將家風文化中蘊含的道德底蘊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