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平 吳亞男
(皖南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備受重視,心理危機是指當事人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或周圍環境的變化時,所表現出的心理失衡狀態[1]。危機脆弱性是一個描述個體承受危機程度的概念[2]。有關研究表明,可以用危機脆弱性來預測心理危機。本研究希望了解醫學院新生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危機脆弱性之間的關系,以期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提供科學指導。
(一)對象
對蕪湖市某醫學院335名新生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27份,其中男生159人,女生168人,包括保險55人,藥學本科54人,護理本科54人,法醫學53人,麻醉59人和臨床52人。
(二)方法
1.危機脆弱性問卷采用的是心理學家G·帕里的“危機脆弱性”測驗問卷(Caplan,G.The Principles of Psychiatry [M].New York:Basic.1964)。該問卷主要用來考查當事人是容易被危機事件傷害,還是具有一定免疫力。問卷由15題構成,得分越高,說明當事人經歷危機時越脆弱。
2.艾森克人格問卷(EPQ)該問卷由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教授編制并經國內龔耀先先生修訂,量表共包括88個條目,被分為四個分量表:內外傾(E)、情緒穩定性(N)、精神質(P)、掩飾性(L)。答案與評分標準對照記分,得到各分量表原始分,再根據常模換算出標準T分。
3.社會支持量表(SSRS)采用肖水源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共有10個條目,包含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三個因子,分數越高表明個體受到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
(一)新生心理危機脆弱性總體情況
研究表明,大一新生心理危機脆弱性平均得分為(9.58±4.22)分,其中低于5分的有41人(12.5%);5-10分的有159人(48.6%);11-15分的有99人(30.3%);15分以上的有28人(8.6%)。
(二)新生人格特質與危機脆弱性的關系
分析結果表明,新生人格特質中的內外傾、情緒穩定性、精神質和掩飾性都與危機脆弱性呈顯著相關,情緒穩定性與危機脆弱性的相關系數最高,其中情緒穩定性和精神質與危機脆弱性呈顯著正相關(r=0.435,0.380,;R<0.01),內外傾和掩飾性與危機脆弱性呈顯著負相關(r=-0.347,-0.245;R<0.01)。
(三)新生社會支持與危機脆弱性的關系
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都與危機脆弱性呈顯著負相關(r=-0.350,-0.255,-0.281,-0.237;R<0.01),這也說明社會支持對危機脆弱性有一定的保護性,該結果與劉取芝等人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在預警和干預大學生心理危機時可通過增加社會支持來降低其危機脆弱性。
(四)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對危機脆弱性的回歸分析
為了檢驗人格特質和社會支持對危機脆弱性的預測力,我們把危機脆弱性作因變量,把EPQ和社會支持各個因子作預測變量,通過逐步回歸分析來探討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人格特質中的內外傾因子、精神質因子、情緒穩定性因子和客觀支持進入回歸方程,其中情緒穩定性和精神質對危機脆弱性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t=5.684,5.148;R<0.01),內外傾和客觀支持對危機脆弱性有顯著的負向預測力(t=-6.449,-3.364;R<0.01)。
(一)從危機脆弱性的總體體情況來看,其中8.6%的學生十分脆弱,依靠個人能力甚至無法度過心理危機。因此高校在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時,不僅要關注那些心理危機表現特別明顯的學生,還要關注存在潛在心理危機的學生。
(二)新生人格特質中的情緒穩定性和精神質與危機脆弱性呈顯著正相關,內外傾和掩飾性與危機脆弱性呈顯著負相關。這啟發我們對于性格沖動、易暴躁或情緒波動大的學生應給予更多關心和指導,堅持培養他們的性情,完善健全的人格;對于內向沉默的學生應懂得理解和包容,增進與他們的交流,促使其打開心扉。
(三)新生的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都與危機脆弱性呈顯著負相關,這也說明社會支持對危機脆弱性的保護性作用。所以需重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從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完善社會支持網絡體系,營造積極交往的氛圍,對于大學生保持內心平衡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