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青
(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個性一詞最初來源于拉丁語Personal,當代各學科對個性一詞有著不同的界定。在哲學層面,個性被定義為個體區別于其他個體的本質特征的總和。社會學是以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在社會學層面,個性定義的特點是他們否認個性的自定的屬性。個性總是這樣或那樣被看作社會背景的反應獲依賴于社會背景。[1]在心理學中對個性的解釋是:一個區別于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顯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性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總之,個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是一種帶有傾向性的,表現穩定的心里特征,是一個人共性中所凸顯出的一部分。
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普遍較為自信。據調查顯示,近半數人(47.8%)對自己的評分超過了80分,男生普遍比女生自我感覺更良好,51.7%的男生對自己的外貌打分超過了80分,而43.9%的女生給自己的外貌打出了80分以上的高分。[2]對自己外貌的自信更進一步塑造了這一代大學生追求外表亮麗、陽光自信的特征。
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常常推崇“自我中心”觀點,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在判斷生活價值問題上顯現出“雙標傾向”。雖然表面認同“集體主義”,但在具體實踐中卻單從個人角度考慮問題。
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的思想的社會化程度較高。這導致講究實惠的思想相當普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參加校園第二課堂活動時由于功利主義傾向而一味的追求名次、忽視參與過程。
敢說、敢做、敢表現是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的一個重要個性特征。然而由于他們中的大多數從小受到父母長輩的各種關心和愛護。使得這群大學生抗挫折的能力較差。
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生長在一個科技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普遍對新生事物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但知行不合一現象也較為嚴重。
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其中的大多數都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但由于他們缺乏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艱苦創業精神。很少能有人真正將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國家、民族的發展緊密結合。
“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成長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由于社會的一些負面影響和不良示范使他們的三觀出現了部分程度的偏差。
“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的家庭情況普遍較好,獨生子女人數眾多。重索取而輕付出成為他們的一大特點。生活在家長關愛與期望中的他們,學習、思想的負擔無形增加。與80后學生的父母相比,他們在生活態度上方面也有所不同,生活品質的提升和教育模式的獨立自由成為了他們追求的目標,而對于孩子的情感缺失問題顯著。
由于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高等職業院校90后大學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誠實守信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高等職業院校思政教育應以課本為出發點,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大學生重塑三觀。
自尊心強是“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的普遍特征。因此應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其具備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質。[3]及時與學生溝通,善于發現學生問題、解決問題。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到高等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位置。
當前,網絡成為“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了解社會、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但學生普遍表現出對網絡認知不足、網絡安全意識警惕度過底等現象。高等職業院校應不斷推進網絡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打造特色有序的校園網絡文化,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不斷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
“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就業面臨著諸多挑戰。高等職業院校應在思政教育的基礎上,結合各校辦學特色,增強學生的就業知識,消除自卑心理,以適應市場、適應時代、適應社會的就業觀引導學生。
當代大學生擔負著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任。“高等職業院校的90后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個性特征”鮮明,必然要求高等職業院校的思政工作必須因材施教、與時俱進,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