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嬌 吳 嬰
(中國藥科大學,江蘇 南京 211198)
《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指出,高校共青團應該承擔起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共青團的使命任務。2017年6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高校共青團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亟需增強[1]。因此,在新時代視域下,基于共青團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基礎性地位和職能,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的總體布局中需對共青團工作重新進行權衡和規劃。
為研究共青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改革創新性,必須思索:如何讓“共青團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問題積極響應新時代條件下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在高校共青團工作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如何審視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當代大學生個人需求、知識教育要求中的定位,并發揮其優勢;是否可以做到在把握高校共青團改革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潛在邏輯的前提下,推進兩者共同改革創新。
從所處的領域和職能角度分析,共青團思想引導與高校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不僅有聯系、而且有區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2]。而共青團作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總體布局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實踐載體,肩負著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社會主義遠大理想,夯實青年群眾思想基礎的使命與責任。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兩者高度統一,相輔相成。
理清共青團的職能,找出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邏輯性,有助于推進兩者理念、內容、模式方面的協同創新。但凡談到改革創新,很多人往往想到的是顛覆性的變革。然而事實并不如此,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的路徑和歸宿是“以學生為中心,扎根學生、依靠學生、引領學生”,這是一種思想回復的價值導向。在現有的價值導向上,繼承一系列好思路、好方法,否定那些“過時”的、與時代發展需求不符的經驗和手段,在繼承與回歸的同時做到發揚創新,使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貼近大學生成長的實際需要、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發展的新需求。
當前,加快推進共青團改革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都是現階段的重要政治任務,兩者缺一不可。黨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要意義等宏觀層面提出了要求,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工作。
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義所在,其核心是教育人、塑造人、轉化人的社會性活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以人為本”,將指令轉變為指導,減少思政工作的強制性,依托共青團組織,注重建設大學生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完善的能力。
高校早已不是脫離社會的“象牙塔”,信息化、現代化的進程對新一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網絡已經漸漸成為高校共青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3]。高校一方面加大網絡建設的投入,主動探索通過網絡建立政治教育的思路,逐步建設完備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體系,依托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改造和理論武裝;另一方面加大對網絡的監控力度,健全高校內網絡監督系統,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網絡空間行為。
新形勢下,教育目標不再僅僅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是強調人在需要、素質、本質上的全面發展,因此,完善大學教育的育人機制對于共青團組織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尤為重要。在實踐中,通過由共青團主導的“第二課堂”,有機嵌入高校育人工作全局,與由專業教師起主導作用的“第一課堂”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