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欣桃
(山西藥科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認知隱喻理論相對于傳統隱喻學的研究而言,開創了隱喻研究的新的天地。認知隱喻的本質是兩個事物中間存在些許相似性,兩個事物分屬于不同的認知域,將人們熟悉的并好理解的源領域映射到人們不熟悉的并難理解的目標領域。例如“Life is a journey”,在這一概念隱喻中,journey是源領域,life是目標域,源領域journey的特征通過映射將抽象難理解的目標域life解釋清楚。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為了更好地理解理解,我們經常會將熟悉的金錢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時間上,由此,就有了我們時常提到的“不要浪費時間,不要花費時間,要節省時間”等。為什么會這樣呢?那是因為我們普遍認為“時間就是金錢”此項隱喻的存在。此例中由源領域到目標域是系統的映射,它是基于人類經驗的概念映射。因此運用認知隱喻理論可以將已有詞匯的原始意義映射擴展新的詞匯意義,使語言變得豐富多彩。
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些許問題有待解決主要表現在:
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往往只是單純的教師進行教讀,學生在底下跟讀,教師解釋單詞意思或者讓學生造句,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詞匯的意義和用法。伴隨著這種枯燥的教學法,學生的注意力往往會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不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中,教學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經常會擴展一些課外知識,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理解水平,加大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從而使學生對英語產生了恐懼或者厭倦;教師拓展的方面不夠均勻,使得學生只會理解表面意思,不理解深層含義,忽略了文化背景,在日常交流中所運用的單詞也不夠地道,造成詞匯理解的質量發展出現不平衡。
在課堂中經常會出現教師讓學生注意文章中的某個單詞,單獨的進行重點解析,這種只是表面的注重單詞的理解,卻忽略了這個詞在文章中的作用。Berko-Gleason在1982年描述了新趨勢:不同于以往的觀點,他認為語言習得的發生是交互,而不是暴露;學生不是從觀察其他人的對話或者聽收音機來學習語言,而是在說的語境中進行習得。
王寅教授曾指出,隨著認知隱喻理論的不斷影響擴大,已有很多學者開始研究認知隱喻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并將隱喻能力、交際能力及語言能力分列為三大能力。隱喻理論為英語學科教學開辟了新視角,提出了新的思路。
學生大多數早已經習慣傳統的機械式記憶來學習詞匯,所以基于這種學情,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隱喻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自身經驗舉生動形象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詞匯的目標域意義,通?!皍p”表示積極的,高興的,美好的事物,用“down”表示消極不好的事物,教師可以舉在期末考試中,某些同學沒有考好的例子,就用“sad and down(悲傷失落)”表示他糟糕的心情,用“cheer up(加油)”表示老師或者同學們對他的鼓勵。
范疇化(Categorization)是基于經驗的異同對經驗進行分類的過程,它能夠使人們將過去和現在的經驗結合起來。范疇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上位范疇,基本范疇和下屬范疇?;驹~匯是最基礎的詞匯,在基礎詞匯的基礎上產生新詞,利用隱喻理論來擴大詞匯量,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詞匯的基本含義,也讓學生了解到詞匯的隱喻含義。相對于高級范疇和低級范疇而言,基本范疇更為人所熟知。例如:“貓”是一個基本范疇的詞匯,它的上位范疇就是比較廣泛的詞匯“動物”或者“哺乳動物”,它的下位范疇則可以是更為具體的“波斯貓”“加菲貓”“中華田園貓”等。相對于上位范疇和下位范疇而言,基本范疇更好理解,但是這種基本范疇詞匯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的教學,此時就需要運用認知隱喻來擴展詞匯量,通過映射把不同域的詞匯相互聯系起來,更能深入的了解。研究中表明:語篇的理解程度受詞匯量的多少制約,掌握的詞匯越多,意味著對語篇理解的越好,認知隱喻在教學中的作用就越大。
語言和文化聯系密切,在學好語言的同時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由于各國家或者民族的歷史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所發展的文化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隱喻也體現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例如:在中國“龍(Dragon)”是高貴,皇權的象征,寓意美好的事物,如“龍鳳呈祥”,而在外國“龍”則是丑陋與邪惡的化身。隱喻理論的推廣促進了文化的教學,掌握隱喻方法,理解更深層的文化內容。
認知隱喻理論屬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疇,通過這種認知方式,使世界由復雜變為簡單,通過映射使原本生硬難理解的事物變得生動形象,將這種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隱喻意識,彌補傳統機械式教學法的不足,促進教學活動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