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西安文理學院師范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新媒體已然改變學生接受信息的速度,極大程度地影響著學生的思維習慣、生活方式、學習模式等,與此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嶄新的舞臺,占領新陣地就成為高校“立德樹人”思想引領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新媒體時代,如何把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引領思想文化建設是當前高校面臨的緊迫任務。[1]”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線,就要轉變思維定式,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
當代中國信息技術發(fā)展迅猛,可以說,信息化是現代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制定了新時代的發(fā)展藍圖,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大數據、人工智能將通過互聯網實現實體經濟的滲透融合。
新媒體開創(chuàng)的行為方式已深深影響到大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思維分析能力、判斷創(chuàng)新能力等,信息豐富、媒介便捷、傳遞廣泛的特點受到大學生的喜愛。近年來,QQ、微信、微博等成為高校輔導員開展工作必不可少的平臺,實現了移動辦公、及時教育的目的。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談心談話、主題班會、講座交流等不同的是,新媒體的及時性、精確性、主體性更具有感染力。
首先,新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網絡終端的方式傳播資訊,同時加快了信息內容的更新,傳播速度與內容更追求博眼球、沖擊力等特點;其次,網絡輿情的危機給高校輔導員工作增加難度[2]。新媒體給大學生帶來了最大平臺的話語權,而且讓青年養(yǎng)成微閱讀、碎片化的學習風氣,消磨了時間和精力;再者,有效信息在傳播中的缺失,影響受眾的分析判斷能力,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新媒體為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舞臺,但是也對輔導員個體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師范學院現有三個專業(yè),分別是小學教育、體育教育、應用心理,微信公眾平臺“團小師”自2015年5月申請和使用以來,現有2675個用戶關注,用戶包括學院畢業(yè)生、在校生、學生家長、教職員工等,推送稿件近兩千條,學生參與稿件的撰寫、編輯等工作,也與老師能積極互動。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需要具備一種快速的信息處理能力。
“團小師”推送的稿件中,以活動競賽、公示公告、校園新聞為主要內容。首先,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校園新聞與信息,基本滿足記錄、傳播等在校受眾的需求,對新聞傳播做到了時效性、準確性、權威性。單是有將大學生經常置身于各種形式的團隊活動中,才能使其充分體會到尊重和寬容他人的重要性。其次,對于專業(yè)的宣傳介紹、活動招募,微信公眾平臺為師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聯系,通過搜索功能,可以讓用戶更快速地查閱相關信息,對政策宣講、回復留言等內容也可以最快速度地查閱。第三,通過舉辦系列活動,“團小師”傳遞正能量,優(yōu)秀學生誦讀經典著作,見字如面的書寫比賽,感恩主題的征文,朋輩談心的指導等內容,都為學生送去溫暖,微信創(chuàng)造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中,非文字符號是不可或缺的介體,對于微信視閾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優(yōu)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為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臺,微信公眾平臺建設是有益的嘗試,根據學生需求,提供更為準確的資訊,通過對高校現有微信公眾號的分析,可以看出部分賬號時效性、觀賞性都沒有呈現出特色,因此不能很好地發(fā)揮思想引領的作用,未打造出活力團隊,在內容的選擇、版面的制作中不能挖掘出新媒體的特質。因此,高校輔導員亟需提升三方面職業(yè)能力;一是堅定理想信念,充分發(fā)揮教育引導作用,具有敏銳的政治鑒別能力,看清矛盾的本質,引導學生明辨是非;二是增強新媒體相關內容的學習,對輿情的突發(fā)性、自由度、影響力、多元化要系統(tǒng)學習,準確了解社會輿情發(fā)展動態(tài),積極做好引導工作;三是借助大數據及課題研究總結學生管理經驗,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有的放矢地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當前高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提升途徑包括,(一)養(yǎng)成“終身學習”習慣。輔導員日常管理工作千頭萬緒、事務性工作占據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只有將對學生進行的談心談話、職業(yè)生涯、就業(yè)面試等內容通過新媒體進行教授,壓縮工作時間,理清工作思路,對于出現的新問題能夠通過大數據及時發(fā)現并早作準備;(二)嘗試“匿名交流”模式。新媒體有個顯性指標就是隱藏表達者的身份,輔導員要尊重學生的隱私,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特別是宿舍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和暴露的問題,內化于心,扎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三)進行“專業(yè)化”培訓。輔導員基本以專項技能的分工對學生進行交流,輔導員隊伍建設有利于學風建設。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社團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