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菲
(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對學生學習和老師教學的相關研究并不少見,參與式教學法主張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其發展從要求學生適度參與教學活動,到學生占據主要角色,積極參與課程教學整個過程[1],是從“教師為中心”到“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目前,對參與式教學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但主張學生不只是簡單坐在那里聽講,而是帶有課前大量閱讀,課中自己的思考的參與互動,課后有回顧和反思的教學過程。
心理學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關系的理論論證了內在激勵對個體的促進作用[2],內在激勵相比外在激勵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更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我們相信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有思考和互動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從做中學,才能更有針對性地解決他們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
參與式教學法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正規的參與式教學法,另一種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加入參與式教學法的元素[2]。前者主要是通過專題討論和小組活動來進行每節課程的設置,后者則是指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引進參與式教學法,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本文主要是以第二種為主。
參與式教學法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合作學習法。以小組的形式把學生分組,設置討論主題,充分給予小組討論環境,該小組可以是課堂小組或課后小組,要正確看待小組中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對小組的互動過程和小組成員的參與都應該有所關注并及時反饋,讓學生從相互學習中獲得經驗。(2)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指定“劇本”或學生自己模擬生活中的場景,通過扮演其中的角色,來達到認識和習得相關經驗的教學方法。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學法中常用的方法,通過角色扮演能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社會工作相關理論、實務、工作模式和介入技巧等[3]。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案例的選取,要結合學生的特性和成長實際,既保證學生能夠“正確扮演”,有感而發,又要引導學生能夠從中學到相關理論和實踐知識。(3)游戲教學法。用游戲的方式,把書本中相對晦澀的概念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以小組的形式互動和討論,寓教于樂。(4)辯論法。通過對某一具體專題的討論,設置正方和反方,在相互討論中學習和擴展知識。但該方法要求學生對某一專題的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和掌握,通過課后知識的補充和掌握基本的辯論技巧,才能很好的開展。
社會工作是秉持利他主義價值觀,以科學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專業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困難群體,解決其生活困境問題,協助個人及其社會環境更好地相互適應的職業活動[4]。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除了進行必要的理論課程的學習,還要進行專業實踐的實習。我校目前采用的是集中實習,即學生在大三上半期完成專業課之后,必須去社工機構參加為期不少于6個月的專業實習。為更好地處理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在平時課程教學中采用參與式教學法才顯得尤為重要。
合作學習法在社會工作很多門課程中都有運用,包括《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工作理論》等。以《社會工作概括》[4]中的合作學習法為例,在授課之初對全班同學進行了分組,每組6人,共11組。按照“第四編 社會工作實務”選取本小組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結合當前實際和自身知識,對選定的該領域中的具體群體進行分析討論并上交小組學習成果。在該小組中筆者使用參與式教學法,通過學生自行選擇領域,自己尋找案例,并結合案例討論政府、機構對該群體的介入,分析該群體的弱勢和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但也存在以下不足:小組中有相互分工,但并不協調,導致收集案例和分析案例的同學彼此存疑;匯總資料的同學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并不關注整體,導致上交PPT資料和word文檔并不是完全一致;小組中存在“偷懶者”,導致部分小組成員壓力過大,部分小組成員無所事事。
在《社會工作概論》和《社會工作實務》中都大量運用到該方法,其中角色扮演是最常用的方法。在《社會工作實務》課程中,有關于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案例、學業方面案例、人際溝通案例等同學們可以結合自身經驗和實踐,通過角色扮演,往往收到超出預期的效果。但也有部分案例并不適合學生角色扮演,比如夫妻關系、特殊群體等,盡管他們有來自其他群體的間接經驗,但因為感觸不深刻,自身很少有類似經驗可以參考和擴展,因此并不適合用作情境教學法中角色扮演的案例探討。
《社會工作概論》和《社會工作實務》課程中都有對該方法的運用。前者主要是用于大一學生了解和認識社會工作“是什么、干什么”,后者主要是用于社會工作實務知識和專業技巧的學習和掌握。在《社會工作概論》課程中,以小組的形式請同學們討論并畫出“你眼中的社會工作”,同學們積極參與,通過繪畫的方式展示了社會工作的是什么、干什么,以及我們眼中的社會工作和別人眼中的“我們”(社會工作者),展示角度多種多樣,十分有趣。《社會工作實務》中通過不同組的游戲設置,展示專業的社會工作和其他社會服務人員在針對同一案主服務過程中的方法使用的不同,從而直觀的為我們展示了不同工作者可以運用的手段,以及不同手段達到的不同的治療效果。
辯論法[5]的運用主要是在《西方社會學理論》課程學習中,主要是在講述涂爾干的相關理論時,結合他的《自殺論》和我國吳飛教授《浮生取義--對華北某縣自殺現象的文化解讀》的對比學習,針對不同文化下的自殺現象及相關理論展開了辯論,從不同角度深度學習了解該現象,提出珍惜生命,愛護自己。從辯論互動學習中找到社會工作可以介入的地方,為不同需要的案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但辯論法的運用不能用于過于理論的主題,否則會使學生陷入沉默,不知道該如何深入和擴展。
總之,對于參與式教學法的運用,需要結合具體的授課內容,同時也要根據授課年級和學生接受能力進行適當的安排。在不斷改進和總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使用,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