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溫雅
溫州市中心血站
數字化改革是新發展階段浙江全面實施數字中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浙江的具體行動,各領域各行業以此為契機引領撬動了各方面的革新變化,也給醫療衛生行業的采供血工作帶來了轉型發展機遇。血站系統都在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設,“智慧血液”“智慧血站”建設已成為血站實現管理科學化、服務精準化、工作高效化的關鍵支撐。浙江率全國之先推出“電子獻血證”和“用血服務不用跑”等多項無償獻血數字化改革的成果,將采供血機構原有的檔案信息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管理建設,并賦予了采供血檔案信息公共服務全新的內涵。
無償獻血是一項凝聚社會各界人士愛心的奉獻工程,采供血“服務”必然是其最核心的競爭力,血液數字化改革就是助推采供血行業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的主動能。作為集血液采集、臨床供應、血液研究、輸血指導為一體的公益性醫療衛生單位,其業務檔案貫穿于血液的采集、檢驗、制備、儲存、運輸等各環節和全過程。它們均是實現公共服務的核心資產,也是檔案輔助決策、滿足公共用戶需求的基礎信息源,更是采供血業務檔案發揮價值和作用的重要渠道。如無償獻血登記表、血液檢測報告單、血液發放登記表等原始檔案,是獻血記錄查詢、用血費用減免、獻血榮譽表彰等一系列便民公共服務的關鍵憑證。
以筆者所在的溫州市為例,作為浙南區域血液信息數據中心,全市共有11個市轄縣、市、區,設有1個中心血站、4個縣級分支機構、1個縣級中心血庫以及53個獻血服務網點,年獻血人次10萬以上;供血服務輻射范圍人口高達1200萬,有用血需求的醫療機構超110家,年臨床供血總量超33萬單位。業務檔案數據體量大、相距遠、分散廣,猶如一座座信息“孤島”,只能遙相望兩不見。
在2014年之前,溫州市各采供血機構之間的檔案信息數據不相通,如在永嘉獻血的市民,在溫州市中心血站無法查詢到獻血記錄等檔案信息,只能回原獻血地進行查詢。之后,依托全市各分支機構對采供血原始檔案、業務系統數據等進行全面的核對整理,溫州市于2014年正式啟動血液管理信息系統等數字化建設項目,構建覆蓋全市用血醫療機構的區域性專業網絡,并與本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獻血管理機構和采供血機構互通互聯,從而實現跨區域、跨部門的信息整合和共享,進一步保障了全市采血、供血、用血檔案信息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可追溯性。
通過“多地聯動,多網融合”的信息化、數字化工作,計算機、互聯網、新媒體等智能終端被采供血業務部門廣泛運用,業務檔案也由原本單一的紙質文件擴展為紙質文件和電子文件等多種載體形式文件,讓電子數據代替手工填寫、手工錄入的信息“跑路”,讓采供血業務工作和對外服務更加便捷迅速。不同于紙質文件需要進行規范的收集、整理、編目和移交歸檔等一系列手續,往往在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后才能檢索、查詢和利用,電子文件能打破多部門、多環節的限制,實時獲取采供血流程中形成的所有數字格式的信息記錄,大大提升了原始檔案的準確真實性和利用效率。
以獻血前填表為例,以往獻血者獻血首先要閱讀并填寫“獻血者知情同意及健康狀況征詢表”。獻血者除了要填寫20多項個人基本信息外,還要對獻血前告知事項、獻血者知情同意書,以及近30項獻血前健康征詢逐項確認簽名。獻血結束后這張表單還要由血站工作人員手工錄入電腦,最終歸集裝訂,存放在恒溫恒濕的檔案室進行長期保存。而今,隨著“獻血自助登記機”、支付寶電子獻血卡的應用,通過身份證感應掃描、刷臉獻血、在線填表等數“智”方式,獻血者動動手指只需幾步確認就能完成填表全流程,快速自助打印表單。這在極大方便獻血者的同時,也縮短了原始檔案在業務部門的流轉周期和歸檔時間,更有效地減少了人工錄入帶來的信息錯誤,提升了檔案信息的公共服務效率和決策參考價值。如獻血者能夠查詢到獻血記錄的時間,由原本的1個星期大大縮減至2天,公共服務效能上改革前后不可同日而語。
采供血業務檔案公共服務,是指提高業務檔案利用效率,通過對大數據信息資源的精準、快速、個性化處理,發揮大數據檔案的“民生功能”,實現檔案信息的增值服務。[1]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4月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在浙江數字化改革進程中,采供血工作通過科技賦能,讓無償獻血者擁有了更多“數智化服務”帶來的便捷體驗。
新形勢下數字化建設為采供血機構、醫療機構及社會公眾提供了前所未有高效的檔案信息服務,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充分展現了檔案信息資源的公共服務價值。但是采供血業務檔案距離形成“末端化采集更新、網絡化傳輸處理、虛擬化存儲管理、多元化交互共享、便捷式服務大眾”的公共服務目標還有很大差距。[2]特別是目前在各業務信息系統上產生的電子文件和信息數據,仍需要以紙質文件形式簽名生效才能進行最終歸檔,真正成為檔案具備法律效力。而紙質記錄書寫不規范、文字識別率低、易損易黃易滋生霉菌等潛在風險依舊無法完全規避。
2021年浙江省血液中心成分獻血電子簽名及電子檔案系統正式啟用,這一創新舉措讓成分獻血表單徹底無紙化。利用CA數字認證的電子簽名平板設備,補齊了“數字化獻血”簽名生效的關鍵一環,獻血者和工作人員通過在專門設備上進行電子簽名即可生成相應的成分獻血原始記錄,直接省略掃描等數字化處理階段,在電子檔案系統中進行統一編目、歸檔、整合管理。這不僅大大降低了紙質檔案儲存的破損風險和成本,也有效提升了獻血信息采集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更為后續采供血檔案實現全面的“數字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遵循“數據力就是公共服務”的思想觀念,依托浙江血液云平臺,與支付寶、微信、“浙里辦”三大平臺的數據互聯互通,將多部門多地域協作廣納其中,及時將用戶最關心的檔案信息推送至公共服務平臺。隨著浙江省“電子獻血榮譽證”“電子無償獻血證”的推廣應用,用戶通過支付寶或微信,在手機端就可實現遠程在線辦理個人獻血記錄查詢、血液結果及去向查詢、用血減免申報等多項公共服務功能。以獻血者用血減免申報為例,涉及獻血地采供血機構、用血醫療機構等多方檔案信息,若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要求,獻血者可能需要多次往返血站和醫院,極大影響獻血者的就醫獲得感。用血醫療機構的加入,不僅有效縮短了辦理周期和簡化了核對程序,也讓用血減免類檔案信息具備了更高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特別是2019年“用血不用跑”改革項目的落實落地,實現了跨機構、跨領域檔案信息數據的線上檢索和核準,實現了“醫院直免為主,線上辦理為輔,血站代辦為補充”的用血減免工作新模式,省內獻血者及親屬用血費用可在出院時“一站式”減免,即便是在省外其他地市用血的,也可通過手機端上傳減免憑證進行異地遠程辦理。除此之外,獻血者本人及其家屬用血報銷材料分別從改革前的5項和7項縮減到改革后的0項和2項,辦理時長從改革前的5天縮短到即時辦理,充分彰顯了“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為民本色。以溫州市為例,2019年僅半年時間,全市獻血者本人直免率就達到96.49%,獻血者親屬直免率達到90.91%;2020年分別提升至96.56%和94.95%。
數字化改革大環境下,檔案數字化轉型是檔案工作發展的必由之路,檔案管理從目前的雙軌制向單軌制轉變是未來趨勢。[3]然而國內至今未建立采供血行業統一的電子檔案管理標準和規范,也缺乏直接互通“采供血業務信息系統”的“采供血檔案管理系統”。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構建一個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和檔案工作深度融合的采供血檔案管理體系,以適應越來越便捷的公共服務和數字化業務,將成為血液管理信息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