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亮 陳 韻
(1.湖南工程學院電氣信息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2.湖南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認真貫徹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舉措和建設任務,推動“雙創示范基地”創新創業資源的集聚,切實保障“雙創”政策的落地實施,帶動較多高校大學生投入創新創業活動中。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成為了賦有“智慧社會”的、具有創新意義的發展形態。同時,國家大力支持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的興辦,以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化改革。因此“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以比賽推進教學為指引、以培養大學生雙創能力為主題”的各種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孕育而生。例如:“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挑戰杯創業大賽等。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雙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雙創”教育的普及化、常態化發展,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潛能,促進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競爭力,全國各大高校都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國家各部委舉辦的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辦于2015年,歷經四屆賽事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盛會,是“雙創”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載體。不僅促進著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推動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逐漸成為大學生創業者“成長的搖籃”和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關鍵紐帶。比賽中涌現出的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社會效益好的高質量項目,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動能。例如:北京大學的“OFO共享單車”項目不僅具有極大的商業價值和市場潛力,同時也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應。第三屆“互聯網+”創業大賽分賽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更是成為習總書記“精準扶貧”指導思想落地的強效助力。
(一)人才培養理念的創新
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首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既要認真扎實學習、掌握更多知識,也要投身創新創業、提高實踐能力。因此,人才的培養才是創新驅動的關鍵。大賽作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導各高校主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積極探索教育改革之路,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將創新創業教育很好的融入人才的培養,切實提升創新思維和創業技能,促進學生綜合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二)課程體系的優化
高校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僅著眼于通識課程的教學,早已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的變化。互聯網強大的知識、信息庫,為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提供了技術支持。在創新創業大賽過程中,大學生對“互聯網+產業”的融合研究,可以挖掘出更多新的行業生態,開辟新的創新創業渠道。通過分析優質創業作品,發現最新的經濟市場發展趨向,以滿足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多元化、動態化的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計劃密切結合行業發展的實際進行訂正。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推動著“產學研”相結合,大賽引進政府部門、高校、科研單位和相關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到創業項目中,為新生項目投放市場提供良好的生長沃土和資金支持。同時,對教師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新挑戰,促使教師形成了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教學新理念和新思維。教師在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同時,也指導教師利用“互聯網+”的思維與技術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教”和“以賽促學”的理念,也將不斷助推大學生創業者創意成果的轉化落地。
近年來,為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國家政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已具有政策性的傾斜。盡管大學生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創業模式、創業領域具有多元化特征,但由于大學生的創業知識結構、水平能力的參差不齊,成功率仍比較低下。
(一)概念不清晰、創業目標定位模糊
首先,很多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概念不明確,缺乏對產品的定位和產品市場的調查,造成產品市場定位模糊,得不到很好的后期資本融入,經濟效益平平,創業激情日益削減。另外,對于低年級創業者來說,社會閱歷的匱乏、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導致其很難適應市場競爭體系。加上行業性質與行業技能限制,有的大學生是跟風創業,創業項目和自身發展需求并不匹配,創業目標定位模糊,導致成效難現。
其次,“互聯網+”與各行業之間的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網絡思維和行業專業知識做為技術支撐。因此,很多大學生對“互聯網+”概念的一知半解,造成了產業融合度不高等問題的凸顯。另外,在信息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創業中尋求創新的必備技能之一。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除了基礎操作之外知之甚少。因此,互聯網技術應用度不夠,也是造成大學生創新度不夠、創業成功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雙創”教育模式滯后,團隊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我國政府雖然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加大了政策扶持,但從教學培養方案、學生參與程度和學生立項水平等方面,相比歐美國家高校創業教育模式還是有所滯后。尤其是我國學生基數大,各地教育水平亦存在著很大差異,很多高校雖然一直將創新創業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但對課程的設置還基本停留在基礎理論的傳授階段,并沒有構建形成創新創業相關的知識體系,致使教學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學習激情不高,參加創新創業大賽也多是停留在方案、創意的撰寫階段,無法深入實踐。同時,大學生創業團隊對成員分工定位不明確,成員組成結構不合理,使得初創企業無法有效發揮各職能職位的能動效應,造成企業內部管理的混亂,因此遠遠達不到預設市場效果。
(三)政府扶持政策落地緩慢,師資的專業性亟待增強
近年來,全國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支持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并相對向大學生傾斜。但目前還處于創業教育政策扶持的初級階段,很多有利于大學生創業者發展的扶植政策還不能完全落地。雖然有的地區政府創辦了扶持基金,但畢竟杯水車薪,資金短缺仍然是大學生創業路上的最大阻滯。同時,在創業項目實踐過程中,高校雖開設了科技園、孵化基地、養植培育基地等實踐、實訓基地,但大多都流于形式化,對于團隊后期的建設、項目的進展以及實踐效果的反饋等均沒有落到實處。
(一)加強創新與創業的深化融合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其主體是創業,而關鍵在于創新。因此無論是最初的參賽創意還是培育項目,既要立足于創業,更要著眼于創新。大學生要厘清概念,清晰創業目標定位,從自身知識結構、興趣愛好出發,結合市場需求進行創業,結合學科專業開拓創新。同時,精進互聯網技術,從“互聯網”的海量共享資源中發掘創業的新機會,開拓創新的新視角,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實現“互聯網+產業”創業與創新的深化融合。
(二)加強高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
學校與企業的協同發展、產學研合作化等措施,一直都是助推創新創業發展有效途徑。近年來,依托政府政策的扶持,深化校企合作,不僅是高校實踐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內生要求,也是推進高校服務社會、提高教學水平和社會影響力的關鍵要素。在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過程中,企業敏感的市場嗅覺使其更觸達消費者需求,對創業項目的發展前景更具判斷力,能幫助高校選取更具備競爭實力的創業項目參加大賽,吸納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另外,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各領域傳統企業也面臨著轉型發展,亟需具有“互聯網+雙創”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助力完成企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無疑給其提供了一個龐大的人才資源庫。因此,深化校企合作、促進高校與企也的深度融合是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
(三)加強教學組織模式的創新
創新創業大賽是以導師引導、學生創業團隊合作完成項目策劃、實施的競賽活動。因此,教師的指導活動不能沿用傳統教學模式,而應以“對等式探討”模式使教學組織顆粒度更細膩。不僅如此,團隊能力的建設也是創業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由此,未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需探索符合創新創業教育規律的人才培養與教學實踐的新模式。例如:項目制、合伙人制等。要求高校需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以教師為指導,結合學校學科優勢和創業團隊中成員的知識架構、能力特長進行合理的工作分配,使成員之間相互交流、互相補益、自我調節,使團隊具有良好的決策力和執行力。
同時,高校需切實加強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供場地保障。強效引入社會資源,挖掘優秀項目進行孵化,促進項目的落地轉化。另外,在校園環境允許的情況下,適度推進“將企業搬進校園”理念的實踐,充分挖掘校內潛在的高層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