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樹永
(上海建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306)
學風是判斷一所學校好壞的重要標志,如何搞好學風建設一直是各高校努力的方向。據《現代漢語詞典》對學風的解釋為:學風即是學校的、學術界的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1]??梢?,學風包含兩個方面的涵義,一個是學校內部學風,一個是校外的學風。校外學風不是本文考慮內容。校內學風從學校層面講,主要包括學校的治學精神和態度等;從學生層面講,就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精神風貌等。本文主要從學生層面加以探討如何進行學風建設。如何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精神風貌是眾多教育者研究的內容之一,而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必須要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動力,特別是學生內在的驅動力。優秀思想品質的培育是使學生具備內在驅動力的重要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辦好我國高校,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2018年,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又指出培養人才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華東師范大學前校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也認為:“大學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品性、能力和責任,首先培養的是一個人,然后才是一個人才。卓越不是專屬于某個人或某一群人,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得到充分而卓越的發展。培育卓越應追求守住靈魂的卓越”[2]。哈瑞·劉易斯在《失去靈魂的卓越》中對哈佛人才培養的總結很值得深思:“哈佛在向學生傳授知識,但沒有向他們傳授智慧。學生可能在學科知識和課外活動中成績卓越,但他們接受的整個教育并不系統。五年或十年后,又有幾個學生能很好地回答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哈佛教給他們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家長們希望孩子日后記住的,遠不止如何平行停車或如何做賬方面的知識……負責任的大學應該鼓勵學生思考一些讓人不安卻富有哲理的問題。作為一名接受過良好傳統教育的、負責任的成年人,內心應該深諳基本的生活道理”[3]。
可見,人才培養最重要的是德育的培養。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除了傳授學生知識外,更應在學生的品性、能力、責任等方面加強培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高校立身之本中的立德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高尚的品性不僅是年輕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年輕人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因素,因而,高校人才培養應以德育為先。要讓學生具備優秀品質并不容易,受到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氛圍和個人因素等多方面影響,但高校的培養是重要一環。
影響高校學風建設的因素中,學生是很重要的主體因素,學生素質高低、品性好壞和是否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風影響巨大,而學風好壞也對學生品性和行為習慣養成產生較大影響,二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因而,在學風建設中必須要培育大學生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好的德育品質促進好的學風形成。
大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不僅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有內在驅動的作用。當今社會是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就業形勢嚴峻、高層次就業機會競爭激烈,要適應這樣的社會形式,必須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4],因而,這種外在的影響也能促使大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改變學習精神風貌。但這種外部影響因素一旦消失,影響動力也會隨之消失,不會長久。真正能促使學生內在學習動力提升的因素應是學生的良好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這種品質和習慣的養成影響學生終生,因而優秀品質的培育將對學風建設產生巨大影響。如何培育學生的優秀品質,高校和教師都應做出努力。
下文是筆者結合一些調查分析數據的基礎上,探討大學生優秀品質培育的一些路徑思考。
(一)培養學生心靜的能力
《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笨梢?,人的心首先要能定下來,才能夠安靜、深入地思考,然后才能在學習、工作上有出色的表現。但人心總是浮躁的,躁動不安的心會隨著外界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優秀品質培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培養學生能靜下心的能力,使他們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與追求,讓他們掌握如何達到自己人生目標的方式方法。這樣,他們的心才能定得下來,并能夠長期定在某項工作或者某項技術上面。高中階段學生能夠把心定下來進行高強度學習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考上大學。因而,目標的引領使他們每天能夠進行高強度專心學習而不分心。所以,大學生優秀品質的培育,關鍵要幫助學生樹立人生目標和追求。然而,這并非易事。學生從高中考取大學的目標是明確的,但是他們對自己總體人生目標并不明確。這恰恰與調查中只有27.1%的同學四年中有總體規劃和清晰目標相印證??梢?,大學生中對自己人生規劃有清晰目標的并不多,許多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志向并不清楚,處在飄蕩不定狀態。
如何樹立目標,樹立什么樣的目標,需要學生和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如周恩來將“中華之崛起”作為自己讀書的目標。一旦學生樹立了自身的社會責任目標,而且是一種無私的社會目標,他就會獲得源源不斷、永不枯竭的前進動力,也不會被禁錮在自己狹隘的小天地里。另一個方面,也應幫助學生樹立階段性的目標。這需要有專業經驗、人生經驗豐富的老師幫助,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形成自己具體的目標。具備了靜下心的能力,大學生才能心無旁貸地認真讀書,學習態度才會改變。
(二)培養學生認可與尊重自己專業的態度
學生只有認可自己的專業,尊重自己的專業,他們才愿意在自己專業中投入心力去學習、實踐。一個人認可與尊重自己專業的程度有多大,他投入的心力就有多大,投入的心力大,他收獲的成果也大。
但調查中顯示28.9%的同學不喜歡自己的專業,30%的同學沒有學習興趣和動力。這一現狀令人擔憂,隱藏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如何解決?筆者認為首先要分析學生為什么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如果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專業而導致不喜歡的話,就需要專業老師們來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專業從而認可他們的專業,讓學生能清晰地知道他們所學專業在社會上所起的作用,引導學生尊重他們所學的專業。如果是學生了解自己的專業而不喜歡的話,專業老師或輔導員老師也需要介入,搞明白學生真正喜歡什么專業,對于不能調換專業的部分學生,找出他們喜歡的專業和目前所學專業的交叉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一些既沒有學習興趣又沒有學習動力的學生就需要具體分析了,是覺得學習的內容太簡單了,還是猶如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一般,學習的內容根本與他們的人生追求不一樣。當然還可能有其他因素,這就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只有認可和尊重自己的專業后才能不斷地鉆研自己的專業,他們的學習興趣才會被激發,而這種興趣是自發的,是不需要任何外力作用的。
(三)培養學生認識遵守規則、規矩的重要性
古人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宇宙中沒有規則,星球間就會相撞;社會中沒有規則,社會就是一盤散沙,世界可能永無寧日。宇宙中的規則是自然形成的,以人類目前的力量是控制不了的。人類社會中的規則,是人類自己制定的。撇開規則是為了服務制定者這個作用之外,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保證社會有序地運行,保障各項工作能夠有序地進行。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說的。從小的方面看,沒有規矩與規則,每項工作都無法展開。任何一項工作或者技術都有它特殊的方式方法,要想完成或者掌握它們,就必須遵守其內在的規律與規則,采用一定方式與方法去做,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調查中我們發現幾組數據:15.7%的同學贊成嚴肅處理考試作弊者;32.2%的同學遇到自己不感興趣的課也會認真聽課;66.8%的同學認為目前學習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難以形成良好習慣。這些數據足以看出大部分的學生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由散漫,規矩規則意識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差已成為他們身上的特點。
一個自由散漫的人,不可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也難有自控能力。但良好的習慣和規則、規矩意識一旦融入到個人的意識性格之中,就能對成功起著保障作用。因而,必須讓學生明白遵守規矩規則是為了限制不良傾向和習慣,是為了能夠自我控制,最終才能保障自己走向成功。學生具備了規矩、規則意識后才能遵守學校的相關規定,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也才能自我控制和管理好自己并投入學習中。
(四)培養學生嚴謹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嚴謹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希望有所成就的人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也是優秀品質的一種。調查中發現有73.9%的同學認可精益求精精神,對嚴謹細致的態度認可也占到絕大部分。當然,沒有嚴謹細致的態度不可能做到精益求精。沒有耐心專注,更不可能有精益求精與創新。
如何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呢?筆者認為大學生在校3-4年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可以做一些嘗試引導他們提高這方面的認識,幫助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慢慢的養成這樣的習慣和品質。作為學校的老師,自身必須要有嚴謹細致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做出示范,用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一些有名的企業,讓學生親身感受工匠在工作中對加工產品的一絲不茍。另外,還可以邀請一些著名的工匠來校講學,用工匠的切身感受告知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的工匠必須具備的素質。這些做法都帶有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嚴謹細致態度和精益求精精神的認識,但這種品質養成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磨礪。具備了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學生才能不斷地學習自己的專業并不斷創新,取得更大成績。
通過以上對大學生優秀品質培育路徑探討時發現,任何一條路徑都涉及到學生的品性和行為習慣,因為這些優秀的品性和行為習慣將跟隨學生終生,是學生成長的內在驅動。但這并非一朝一夕的結果,還需家庭和社會為此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相信作為學風建設主體的學生在具備了良好的優良品質和行為習慣后,學風也一定會隨之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