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新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一)羅爾斯的正義原則
羅爾斯把正義看作是一種評價社會制度的道德標準。他對正義觀的表述如下:“所有社會價值——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自尊的基礎——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對其中的一種價值或所有價值的一種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1]在他看來正義的對象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1]。因而羅爾斯從社會制度的角度提出了正義的兩個原則,通過調節社會制度來處理社會的不公平。羅爾斯正義論的第一個原則是自由平等原則,第二原則是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
羅爾斯的正義原則的前提是在承認自由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每個人是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平等的,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下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羅爾斯并不是要完全的消除差別而是希望通過制度的調整來盡量的擴大公平和縮小差距。機會的平等要求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的不平等必須“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1]差別原則要求在社會經濟的不平等要求它們“適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盵1]總的來說機會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的目的在于他們是要通過社會制度來調節和縮小社會差距,擴大社會公平正義。
(二)大學生就業歧視的界定
所謂就業歧視依據國際勞工組織在《關于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和建議書》給出的定義是:“基于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見解、民族血統或社會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損害就業或職業機會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區別、排斥或優惠視為歧視?!盵2]根據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就業歧視的不正當性在于它出于個人的某些與工作能力無關的特征來限制他們的就業,其實質就是對平等就業權的剝奪。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就業歧視也擾亂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妨礙了社會效率和社會的公正。大學生在社會就業中占著很大的比例,大學生的就業歧視問題值得關注,大學生就業歧視主要就是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基于用人單位的一些主觀因素,比如對大學生的相貌、身高、健康、學歷、校別、經驗等因素,對大學生做出各種條件限制從而侵害他們自由選擇職業權利和平等就業的權利。
當前隨著我國的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也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的大學生畢業人數達到795萬人,2018年高校畢業生達到820萬人[3]面對如此龐大的畢業人數,大學生在就業中的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大學生就業公平問題也備受關注。大學生就業歧視現象存在于方方面面,其形式也是五花八門。
(一)先天因素影響下的大學生就業歧視
所謂先天因素造成的大學生歧視主要是指由于學生的性別、年齡、相貌、身體狀況和戶籍等因素影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到歧視,不能很好的實現個人的平等就業權。羅爾斯正義論的首要原則是強調每個公民擁有最廣泛的自由平等的權利。每個人生而自由平等,因而每個人有自由平等的擇業和就業權,這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要求,而由于就業者本身的客觀原因而擾亂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那顯然是不正義的。首先,就性別和外貌上而言,應該明確在什么情況下就構成就業歧視。在一些特殊的行業里,如在模特、藝術、禮儀等,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先天的條件比如相貌、性別等的要求雖然可能被一些人認為是不平等的,但是至少它被人們認為是合理的,因為這是市場需求造成的是出于客觀的需求。但是如果用人單位根據主觀的好惡對就業的大學生提出一些先天因素方面的限制,比如,由于用人單位對自己公司的用人成本的考慮而通過一些限制條件把女大學生排除在外或者在就業后對女大學生提出一些限制性的規定;再比如對一些傳染病人群如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歧視,盡管在各方面表現突出也會被一些用人單位拒之門外,嚴重地侵犯他們的就業權利。諸如此類情況都是由于先天因素造成的大學生就業歧視,根據羅爾斯的公平正義原則它侵犯了大學生的平等就業權利。
(二)后天因素影響下的就業歧視
后天因素造成的就業歧視主要是指由于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經濟條件和他們接受的教育上的差異,造成他們在能力,知識儲備和經驗上都存在差異。在就業過程中往往那些能力好的,知識儲備高的或者有一定經驗的學生就會占據優勢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作為一種勞動力資源是可以依據市場的調節進行分配的,盡管可能會出現分配不均的問題。但是有些后天因素造成的差別并不是資源配置的結果而是出于用人單位的主觀意愿或個人喜好和偏見造成的?;诤筇煲蛩卦斐傻钠缫曋饕ㄔ盒F缫?、經驗歧視、學歷歧視等。出現這些方面的歧視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用人單位的主觀偏見。比如一些用人單位主觀地認為重點大學畢業的學生或者學歷高的學生他們在能力上就比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或者學歷偏低的學生強。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單位為了降低自己培養員工成本而限制大學生的平等競爭。比如在招聘中對大學生提出有工作經驗的要求。對于大多數畢業生而言這樣的要求顯然是不合理的,它從一開始就剝奪了他們的就業機會,違反了機會公平原則。
(一)完善監督機制,實現就業機會公平
面對就業中的不平等問題應加強對用人單位招聘是的監管,保證在就業競爭中的程序正義。羅爾斯的機會公平正義原則強調程序正義,如何能夠保證大學生在就業中的能夠平等的競爭就業崗位,首先在招聘、選拔、晉級等方面要做到公開、公正,政府的職責就在于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監管,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各項程序的公開公正和透明化。其次,要建立反就業歧視政策的監控和評估機制,保障每一項程序都能夠按照規定執行,盡量減少用人單位主觀因素的干擾,并且能夠及時有效的對就業歧視問題的原因、性質等做出評估,并提出解決辦法,保證大學生在就業中的機會公平。
(二)完善制度保障,滿足弱勢群體的利益
羅爾斯的差別原則主要是針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的,他要求制度的設定能夠滿足“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在大學生就業中一些人由于先天的因素比如性別、健康狀況或者是一些先天的不足而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他們不論在獲得就業權利還是在晉升機會上都是處于明顯的不利地位的,針對這樣一些在就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大學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或在法律上予以彌補和糾正。首先政府在政策上要對在就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大學生以傾斜和保護。一方面,可以加強對弱勢大學生的就業培訓增加他們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鼓勵用人單位采取預留制,就是在相同的條件下優先錄用一些處于弱勢群體的大學生。還有在一些弱勢群體力所能及的崗位上我們鼓勵這些崗位要特意為他們開放。其次,在社會保障方面要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大學生以更多的保障,給予他們一定的經濟補償,或者可以設立專項基金對他們進行補償。比如對于女大學生工作后生育問題上和健康狀況不好的大學生就業中可以通過社會保障對他們進行一些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