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鵬
(廣州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1363)
隨著國內外形勢的不斷發生變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之后,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并在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因此,本文的研究對高校今后如何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現實性意義。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其重要任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黨的教育方針開展,引導當代大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奮斗。我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黨的領導,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識大局、做大事在進入和會后能夠維護黨的基本路線,促進自身的發展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國外的“天鵝絨革命”、“橙色革命”等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從我國建黨建國至今,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以及官僚主義,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40年以來得到了成功實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重要的指導思想,能夠促進大學生與我國黨的思想保持一致,推動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并且我國大學生屬于我國未來發展的棟梁,在大學生中的學習中,加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理念,可對現代引入到我國西方文化不足的觀點進行合理的批判。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重要的指導思想,促進大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發展。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必須重視當代大學生的人格修養以及思想品德,在教育的工作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其不僅在一般教育工作中具體體現,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為本的理念能夠超越其他教育的運用,比且能夠在更高的思想境界中,領悟到廣闊的思想范圍以及生命的真諦,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以及人生的真諦,在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基礎下,能顧促使學生重視自身的發展前景,調動學生發揮主體能動的作用。在高校的思想教育中,只有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才能夠發揮以人為本的理念,啟發學生內心的思想覺悟,提升學生的情商,對于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可將高校的教育工作在全部學生以及時間維度上具有著延續性,并且在育人的工作空間維度中具有著延展性。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必須要發揮全體教師、社會以及家長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師在教育大學生的過程中,以思想政治文化,成為基礎教育的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育人的方面中,立足于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更加全面,使學生的德智體美能夠全面的均衡發展。將思想政治工作利用于學生的教育育人中,建立起能夠連接學生的現實校園生活以及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教育模式,促進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
(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證
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教育工作隊伍,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以及科學教育文化素養的一種方式,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德、智、體、美,使當代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大學生是我國重要的人力資源,因此教師在進行教育時,其內容不僅具備著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具有一定的對于社會實踐,促使學生能夠在社會中快速的步入狀態,使其成為我國未來的發展需求,成為我國未來的棟梁。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在大學校園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還能促使學生樹立堅定的信仰,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人才。
(一)互聯網帶來的新挑戰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已經成為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因素。在大學校園生活中,網絡成為了學生風靡的一種娛樂項目。而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網絡也成為了該教育事業的有效平臺,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模式,而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挑戰,也對其進行了完善的工作。在網絡教育中,基于工作者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受到了嚴峻的考驗,教師缺乏對網絡合理額利用,對網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掌握還不完善,使得在網絡教育下,缺乏了科學合理的運用網絡技術。
(二)經濟全球化中多元文化帶來的新挑戰
在全球化發展的情況下,西方敵對勢力以“民主、自由、人權”等借口企圖不斷向我國高校大學生滲透,甚至部分還推崇西方的個人主義以及拜金主義。在此過程中,對我國的傳統思想觀念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也對目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形成了干擾,大學生處于成長時期,他們控制力較低,在多元文化的印象影響下,難免部分學生會被誤導,對我國的傳統思想理念以及民族精神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也使得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三)國家治理現代化對大學生思政工作帶來的新挑戰
目前,我國所治理的現代化社會中,一些現象對我國大學生形成了不良額影響。而在此過程中,大學生受到的政治思想沖擊,對我國的政治思想已經產生輕視,對社會發展的道德品質觀念受到了質疑,導致我國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變得越加困難,為我國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了新的挑戰。
(一)以堅定“四個自信”為核心,統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
我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大會中,要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施必經之路。而“四個自信”分別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四個自信”,促進我國大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能夠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生活以及工作中,完美的展現出來,并弘揚我國的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使其在我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能夠創造出具有獨特鮮明的文化?!八膫€自信”也可鑒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在我國大學生中,成為及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我國大學生能夠成為當代我國社會主義以及共產黨主義的堅定信念者。
(二)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在各大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大學生能夠合理的運用二者之間的關聯性,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發展以及創新要求。在培訓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條件下,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拓展大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我國的思想政治發展以及民族的前途。在思想政治的教育環境下,實踐社會主要核心價值觀,能夠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才能,提高社會責任感,促使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能夠有效的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使學生能夠深入到社會服務中。使社會主義價值觀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揮大學生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大學生為主要中心,使其能夠自主的接受思想政治駕馭以及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傳授,二是能夠將我國的思想政治理容納到自身當中。在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但也要考慮到教師,使二者能夠在課堂中和平共處。那么,教師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一切教育以學生為主要中心,并跟據學生自我的調節以及接受能力。引導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歐自我進行準確的判斷,并自我做出選擇,提高學生在問題上的解決能力以及認知能力。同時,教師在主導的地位中,能夠明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圍繞著學生的思想政治展開教育,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自我思想教育。引導學生自我管管理。自我發展。
(四)以實踐育人為抓手,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
實踐育人是指在有目的實踐過程中,建立起學生與客觀外界的聯系,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提高下學習者的知識文化水平,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活動。在以構建實踐育人為抓手,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中,必須建立一批我國大學生特色社會主義為核心價值,推動高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融合的途徑,使其在教育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將社會實踐相互連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實踐育人的作用下,促使大學生未來發展的目標,在社會實踐與校園教育中形成資源互補,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以國際化為導向,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以國際化為導向,使國際之間合作辦理教育,促進國外的學生加入到我國教育中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別較大,在中西的教育理念下,學生很有可能在思想政治中迷失自我。在這種情況下,參加國際先進國家的做法,可加大學生國際化的思想政治理念,能夠有利于學生能夠創新出新的思想政治理念,改變學生固有的傳統觀念,并且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所幫助。在以國家化為導向的作用下,不僅是學生的視野開拓,還能夠有效地宣傳我國的思想政治文化。
(六)以改革突破口,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與方法創新
在改革的作用下,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過程中得以全面的發展,并進一度地明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以及創新方向。在改革后,我國的體制機制開始了逐漸的完善,并且形成了全員全過程全方面的育人體系,充分的落實了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并對學生德、智、體、美四個方面加強了教育。在改革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要想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與方法創新,必須在思政政治理念中,加入西方教育文化,并對西方的教育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過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創新,并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完全融入到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促進了學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的40年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在引入西方的文化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依舊無法撼動。因此,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國家的立場,并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影響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思想政治的支持。